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合理部署反导目标指示雷达对提高反导作战效能起着重要作用。反导目标指示雷达部署要满足的要求有很多,而最大方位限制便是一个重要的约束条件。通过对最大方位限制条件的分析,建立了反导目标指示雷达对一条航路提供目标指示的配置要求,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反导目标指示雷达,同时对两条航路提供目标指示的配置要求,所得结论对反导目标指示雷达的部署配置具有指导意义。该方法可推广到同时对多条航路提供目标指示的情形。  相似文献   

2.
弹头目标识别是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将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技术和微多普勒特征分析技术引入弹道中段目标识别,可有效克服弹头隐身技术和有源干扰技术等对识别带来的困难,提高识别精度。建立了MIMO雷达中弹头目标的微动模型,给出了弹头自旋、锥旋和进动引起的微多普勒效应的参数化表达,并通过对仿真回波数据进行时频分析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为弹头目标的准确识别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据反导预警雷达的预警任务和配置要求,建立带有可调参数的反导预警雷达优化配置模型.首先,给出雷达对弹道覆盖范围的计算方法,并建立X波段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优化配置模型.其次,考虑实战中对预警时间和重叠探测区的不同需求,在P波段远程预警相控阵雷达的优化配置模型中引入了可调参数,使输出的方案能同时满足对预警时间和重叠探测区的作战需求.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并且发现预警时间最大化与重叠探测区最大化不能同时实现,反导作战指挥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可调参数,输出满足实战需求的雷达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4.
以导弹攻防对抗中防御雷达对空间目标的微多普勒频率检测为背景,分析了雷达部署位置对进动目标微多普勒测量值的影响.理论上可证明,当目标的外形尺寸和进动参数确定后,微多普勒频率由进动轴和雷达视线的夹角(平均视线角)唯一决定.从雷达部署在弹道平面内不同区域以及雷达距弹道平面不同距离两方面出发,分析了微多普勒调制带宽随雷达位置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有效检测、识别水中目标,从水中目标螺旋桨旋转运动建模出发,分析了螺旋桨旋转运动对主动声探测信号的调制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回波信号的微多普勒特征,并进行了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验证了微多普勒特征的存在。结果表明:微多普勒特征信号是区别于其他信号的运动着的螺旋桨特有的信号,可用于对水中目标的检测、识别。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反导作战中目标的有效识别问题,提出利用临近空间红外探测系统配合地基雷达对弹道导弹目标进行综合识别的方案,给出了临近空间前置反导目标综合识别时序图并建立了反导作战目标综合识别模型,在此基础上,重点对空间弹道目标的光学强度序列与识别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弹头和诱饵的光学强度序列信号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最后提出根据弹头与诱饵对应点目标的等效温度的变化特性,提取特征参数对目标进行识别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通过巧妙地引入目标初始坐标系,并利用目标初始坐标系和目标坐标系的关系,建立了再入初段重诱饵摆动的数学模型,推导出了重诱饵摆动的微多普勒理论公式.首次提出了用时域自相关法和频域倒谱法来提取微多普勒变化周期,并用傅里叶变换法提取微多普勒的最大值,仿真结果证明了上述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单基雷达系统相比,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系统充分利用发射分集和接收分集的优势,能够在不同的视角接收目标回波信号,可以提取目标更精细的微多普勒特征,因而大大提高了雷达对目标的识别能力。基于MIMO雷达系统,详细分析推导了正交频分线性调频信号体制下目标部件振动的微多普勒效应,并采用时频分析工具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9.
微动产生的微多普勒特征是弹道目标微动参数提取与识别的重要依据。首先基于组网雷达,分析弹道目标中3种典型的微动模型,得到微距离关于雷达观测视角的参数化表示,然后分别针对窄带雷达和宽带雷达作回波分析,最终得到雷达观测到的弹道目标微多普勒效应与雷达观测视角以及信号参数的关系,后面的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弹丸转速测试方法的局限,提出了一种新的弹丸转速测试方法,利用连续波雷达探测弹丸旋转产生的微多普勒效应,建立了弹丸旋转运动引起的雷达回波微多普勒调制数学模型,推导了微多普勒频率与弹丸转速的解析关系,给出了弹丸转速微多普勒数据的实测方案,并通过弹丸旋转微动辨识与数字解调技术,提取出弹丸转速,经靶场试验验证,测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唐晓兵  张琳  刘晨 《现代防御技术》2012,40(4):89-92,97
目标分配是防空指挥控制的主要任务,而目标相对于防空导弹火力单元的遮蔽判断是目标分配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分析了目标遮蔽区的判断条件,推导出目标在遮蔽区飞行时间的计算方法,提出了一种快速表示遮蔽区域图的离散处理方法,并研究了考虑目标遮蔽区影响的目标分配问题。通过实例计算,验证了目标遮蔽计算判断和分配方法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对实时指挥控制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弹道导弹微动模型及微多普勒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微多普勒可以提取弹道导弹目标的微动特征,利用弹头和诱饵微动特征的差异可识别出真弹头.运用角动量守恒定理分析了弹道导弹目标在各阶段的微动形式,运用叉乘矩阵、泰勒级数等原理,推导出了弹道导弹目标的微动模型,给出了弹道导弹目标的微多普勒计算公式,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微多普勒特征.利用时频分析方法从回波信号中提取了弹道导弹目标的微多普勒,从回波信号中提取的微多普勒与理论上计算的微多普勒一致,表明分析方法有效,结论正确.  相似文献   

13.
针对混合配置和部属不同类型的防空导弹武器构成全空域的防空系统中多目标的优化分配问题,介绍了混编防空导弹系统的关键要素和武器系统目标分配方法的现状,研究了防空自动化指挥系统中作战单元的的目标分配的原则、要素和约束条件,根据实际的防空导弹的数据处理特点,设计了一种实用可行的目标分配优化算法,并用VB进行了模型的作战仿真。  相似文献   

14.
靶弹系统发展的某些新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靶弹系统建设对于防空兵器试验和部队作战训练具有重要的作用。介绍了靶弹的组成,美、俄等国靶弹系统研发现状以及主要型号靶弹的技术战术性能,详细分析了外军靶弹研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我国防空兵器靶标体系建设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红外成像型空空导弹目标自动识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红外导弹和红外诱饵弹的对抗,构建了红外导引头图像探测器的透视投影几何模型.基于模型证明了飞机和目标在不同距离和相对飞行速度下,成像序列中相邻两帧图像间飞机目标的相似性,并且提出了适合导弹的目标快速识别算法,该算法是基于当前帧图像与前一帧图像的目标特征匹配的.最后以实测的飞机及诱饵红外图像数据对文中提出的算法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了算法对目标识别是可行和有效的,并且能够满足较高实时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1 999年 3月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法案 ,该法案规定 ,一旦该系统研制成功 ,美国应立即予以部署 ,从而引起国际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简要介绍了美国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演变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组成、性能特点和基本配置以及拦截试验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新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由美国国会1999 年3 月决定加速发展“最具前途”的高层战区 导弹防御系统, 所以有关美国弹道导弹防御的新策略近期成了全球讨论的热点。文章从描述 美国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基本配置和拦截试验出发, 简要介绍了美国的 弹道导弹防御计划。最后指出, 弹道导弹防御的核心思想是以数量庞大的精确制导武器摧毁来袭弹道导弹, 在战略导弹防御的三个阶段实施反导作战。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雷达系统目标识别能力,对粒子群算法及RBF神经网络进行了分析。针对离子群算法(PSO)易陷入局部极小的缺陷,提出了基于自适应时变权重和局部搜索算子的改进PSO算法,并将该算法应用到RBF神经网络核函数参数的优化学习中,进行了雷达目标识别仿真实验。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标准PSO-RBF神经网络,改进算法不仅收敛速度快,且误差精度高,特别在干扰较强时,目标的识别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法国海军的拉菲特级隐身舰为典型对象,就水面舰艇目前的隐身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和计算了典型反舰导弹末制导雷达对隐身舰艇的检测概率和理想状态下对隐身舰艇的截获概率。指出在反舰导弹的攻击过程中,如果能够保证末制导雷达对目标的多次捕捉,舰艇隐身的效果将被抵销;隐身舰艇利用电子干扰产生假目标将可以抑制末制导雷达对真实目标的捕捉。因此,反舰导弹及其末制导雷达要对付舰艇隐身,其关键不是采用新体制雷达来提高检测能力,而在于提高现体制末制导雷达的目标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