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中国现今采用的军衔称号是北洋政府于1912年8月命名的。元帅:渊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33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指考虑中军主帅人选)。唐高祖李渊入关后设有左、右元帅。唐代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元帅常以皇子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之大臣担任。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相似文献   

2.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军事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军队管理思想。尽管囿于历史与阶级的局限,这些思想未能形成系统的军队管理学科,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军队管理的一般规律。探讨古代中国军队管理思想,汲取和借鉴其中有益的成分,对于促进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建设,加强部队的管理教育,是有重要意义的。一、治之以法——军队管理的根本在中国古代,管理统称为“治”,军队管理即为“治兵”、“治军”或“振旅”。《左传·隐公五年》有“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礼记·曲礼》有“班朝治军”之语,指的主要是军队平时的管理教育(含训练、校阅)。战国前期,著名军事家吴起提出“兵以治为胜”,极言军队管理与战争胜负的关系,认为对军中士卒的良好  相似文献   

3.
孙机  杨萍 《军事史林》2014,(9):55-56
车战在古代曾盛极一时,西周、春秋时的许多战役,都以车战为主要的战斗形式,而且规模很大。公元前632年,晋、楚间的城濮之战,晋国出动战车七百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前607年,郑、宋间的大棘之战中,郑国一次就俘虏了宋国的战车“四百六十乘”(《左传·宣公二年》)。春秋晚期,各国军备激增,这时晋国的战车达四千乘,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国军事史 ,“正己化人” ,是历代兵家进行教化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正己化人”就是指将帅必须首先端正自己 ,然后再去教育感化部属。黄石公《三略·下略》中指出 :“舍己而教人者逆 ,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 ,顺者治之要。”诸葛亮在《将苑·厉士》中说 :“先之以身 ,后之以人 ,则士无不勇矣。”可见 ,中国历代兵家已把“正己”看作是衡量将帅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 ,把“正己化人”视为治军的根本大计 ,把能否做到“正己化人”提高到治人、治国的根本战略高度。古代兵家特别强调“正己化人” ,固然与中国封建社会不重视制度治…  相似文献   

5.
春秋时代,晋国魏舒把车兵改为步兵,即所谓“毁车以为行”(《左传·昭公元年》),此举使晋国在大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取得了大捷。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宰相房琯在陈涛(陈涛斜,今陕西咸阳市东)平安史之乱,搬用一千多年前车战战法,损兵折将,几乎全军覆没。这两次战争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创新则胜,墨守陈规必败。春秋时代是车战时代,同时又是徒兵由附属车兵向独立的步兵兵种演变的时代。因此,提高机动作战能力,将车兵改为步兵,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公元前541年,晋国的中行穆子(荀吴)在大原打败了无终和各部狄人,就是由于重视了徒兵的缘故。筹划作战时,魏舒建议说:他们是徒兵,我们是车兵,两军相  相似文献   

6.
假途伐虢     
张慧 《国防》2010,(2):76-77
假途伐虢,典出于《左传·僖公五年》。春秋时期,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要进攻虢国,必须经过虞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与虢国联兵抗晋,晋国虽强,也难以轻易得手。晋国大夫荀息建议晋献公以名马和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国,要求借路让晋军通过。  相似文献   

7.
弦高三赞     
范俊劼 《国防》2005,(12):73-74
弦高何许人也?据《左传·僖公》载“:三十三年春(前627年),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这就是弦高犒师的故事。依笔者之见,弦高显然是一个“隐于市”的高人,今天我们重新品味这则故事的话,同样会对弦高其人其事发出由衷赞叹。一赞其机…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代,城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财富的聚集之处,所以成为争夺的重要目标.城的入口是城门.门一般为木制,闭门后用大木材将门闩住.竖着闩门的叫“植”,横的叫“关”.它们不仅粗硕,还用铁环加固.即《墨子·备城门》所说:“门植关必环锢,以锢金若铁楪之.”如果城门被攻破,则此城势将沦人敌手.因此城门成为敌方攻击的首选,即所谓“犯门斩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攻打城门也可以简称为“门”,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说:“晋侯围曹,门焉,多死.”  相似文献   

9.
春秋时代,周室不振,诸侯争霸,外族交侵,战乱迭起。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而又只有刀笔简续的书写工具。史学家写出了内容丰富语言精练的一批新型历史著作。《左传》在这方面是突出的代表。唐代的刘知几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清代的刘熙载日:“若论字句之精严,则左公允推独步。”《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向来是最为人称道的。刘熙载《艺概》论《左传》诸条,深得其文理。他说:“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期为大备。”确实,《左传》的战争描…  相似文献   

10.
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期的治军思想及其实践朱连军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他从在老家做塾师起步,一直做到晚清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曾对19世纪60年代~80年代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军事尚实质,忌虚浮”(《左文襄公全集·奏稿》...  相似文献   

11.
剑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对剑术活动的记载。《孔子·家语》载说:“子路戎服见孔子,仗剑而舞。”这是剑术的一种“舞练”形式。手执干、戈、戚等武器进行“舞练”,那个时候叫“舞象”。《礼记·内则》说:“成童舞象,学射、御。”可见当时就已经把剑术等军事训练项目作为少年教育的内容。在民间提倡剑术活动的目的,就是“寓兵于乐舞之间”,提高武艺,强壮身体,培养军事人才,“习戒备之”。这时剑术的另一种“相击”格斗的形式也已出现。《庄子·说剑》载:“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华北平原军民曾采用灵活多变的地道战,有效地保存了自己,打击了日军。作为一种攻防兼备、粗具体系的作战方法,地道战不愧是华北抗日军民的一项创造。但作为一种战术手段,它则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一) 春秋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以野外车战为主,但在攻城围邑中已开始采用地道。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郑子产"帅车七百乘伐陈,宵突陈城,遂入之。"杜预注曰:"突,穿也。"无论是穿地还是穿城,都可将其视为一种地道战术。战国时期步兵的围城攻邑战开始上升为作  相似文献   

13.
“民兵”,是《县志·军事篇》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纂《县志·军事篇·民兵》如何贯彻修志的指导思想,如何历史地、本质地记述民兵,突出当代民兵的编纂重点问题,本文拟就此发一孔之见。一、民兵制的历史渊源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已使用“民兵”一词。《魏书》卷五十一载,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公元453年),淮阳玻豹子曾上表:“臣所领之众,本自不多,唯仰民兵,专恃防固”。北宋时,民兵(亦称乡兵)逐渐成为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隶属兵部。政府把农民中体智兼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国古代兵役史,我国几乎没有适龄人员尽数为兵的情况。尽管有些史书称,一些少数民族有“尽签为兵”的说法,实际上也不是适龄者尽数为兵的。选役是兵役制的基本形式,实际服现役者只占应役人员中的一部分。我国历朝所处的环境不同,人口数量不同,所以兵役征集率不尽相同。一、夏、商时代征集率约为9%至14%《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夏代相王被寒浞攻杀后,其子少康逃奔到有虞氏那里当了疱正(掌饮食之  相似文献   

15.
时下开追悼会,不少单位、团体和亲属对死者几乎都冠上“永垂不朽”的颂词,其实不论死者生前地位多么显赫,还是腰缠万贯,大都是过眼云烟“速朽”的,真正不朽者却寥若晨星。《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可见“不朽”谈何容易啊。闲暇里翻开史籍,以此作为尺子衡量,觉得明朝被称为“千古人豪”的刘伯温可算是一位不朽者。他是立德立功立言兼备的“三不朽”式的人物,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可以说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6.
丁玉宝 《政工学刊》2011,(10):73-73
居安思危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之间也有相关对话。李世民对大臣说:"治国如治病,病虽愈,犹宜将护,傥遽自放纵,  相似文献   

17.
“君子”、“小人”是古人常用的称谓,其词义多样且不断演化。君子,最早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常与“小人”与“野人”对举。《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淮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都是这个意思。汉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宋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小人”的称谓其一是平民百姓,其二是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自称的谦词,其三是指识见浅狭之人,其四是…  相似文献   

18.
假途伐虢,典出于<左传·僖公五年>.春秋时期,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要进攻虢国,必须经过虞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与虢国联兵抗晋,晋国虽强,也难以轻易得手.  相似文献   

19.
《商君书》又称《商子》,旧题“商鞅撰”,汉代29篇,现实存24篇。据考证,该书有些是商鞅的著作,有些则是出于商鞅一派法家之手,可以说是商鞅学派著作的集锦。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战国中期卫国公族,名公孙鞅,辅佐秦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史记·秦本纪》)。后被封于商,称商君.亦称商鞅。商鞅不仅是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个大军事家。荀子曾将商鞅与齐国军事家田单并论,赞其是“皆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汉书·刑法志》又说:“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  相似文献   

20.
兵字演绎     
汉语中与“兵”字有关系的字、词很多,研究一下它们的涵义及演变,会使您在语文知识之外还获得许多有趣的军事知识。“兵”字是汉语中产生最早,人们口语中最常用、意义最多、内容最广的字之一。它在上古主要指兵器,没有现代汉语中士兵、战士的意义。“擐甲执兵”(《左传·成公二年》)、“蚩尤作兵,伐黄帝”(《山海经·大荒北经》)、“兵不血刃,远迩来服”(《荀子·议兵》)都是这个意思。现代成语中的“短兵相接”和“兵工厂”也还保存了这个意义。有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