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给李奶奶织条头巾。”“我给李奶奶买盒大蛋糕。”今年4月的一天,浙江武义县俞源乡钟森畲族村的畲家女民兵们,正筹划着给红军遗孀汉族老大娘李秀云生日祝寿。李秀云,原住在离村三里的坑底山头铺上,她的丈夫、老红军潘  相似文献   

2.
悠悠恋武梦     
我一直做着一个梦。那是60年代末的一天,尚未取得入学资格的我,在奶奶的“监护”下,尽情地在门前撒尿做泥碗。此时,来了一位挑馒头过路的解放军。他息下担,用纸包了一个馒头,微笑着摸摸我的头说:“给,小朋友。”这突如其来的恩赐,我受宠若惊,我怯生生地看着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的解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     
我父亲于1893年农历二月十一日出生,家中赤贫如洗,爷爷年轻时就被饿死,奶奶改嫁他乡。父亲刚刚9岁就给地主放牛放羊,数九隆冬连双鞋都穿不上,小脚冻得像馒头,漫山遍野留下连脓带血的脚印。稍大些了他跟随我伯父到千金寨(抚顺)给人挖煤,过着非人的生活。一次事故伯父遇难,  相似文献   

4.
军工情     
也许我这辈子与“军”有缘,自打参加工作起,从来没离开过“军”字。早在我上中学时,有同学问我:“毕业后你打算干什么?”我当时不加思索脱口而出:“参军去!”其实,这是我深思熟虑、梦寐以求的愿望。初中毕业全班合影留念时,我还佩戴着舅舅给我的一颗“闪闪的红星”呢。1974年12月5日,我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穿上了军装,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样甜滋滋的。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进步很快;入了团、入了党、提了干。这一去,我在部队度过了13个春秋。1986年底,响…  相似文献   

5.
求“爷爷”不如告“奶奶”施志根一日,笔者在街上邂逅“下海“的老同事朱君,见他裹金着银,珠光宝气,浑身上下无一不是名牌精品,俨然一副“款爷”的派头。就向他讨教“暴发”的秘诀。朱君笑笑说:“我那两下子,别人不知道,你还不清楚?我这几年挣了百八十万,全凭公...  相似文献   

6.
笑谈SARS     
SARS肆虐时期,战友们聚在一起,焦点话题自然离不开“非典”两字。笔者稍加留心,收集了一“箩筐”。战友赵的女友秀的奶奶是地道的山西雁北人。一日,秀才奶奶说晚上有活动,不回家吃饭了。奶奶遂关切地问:“丫头,你整天价非非典典(疯疯癫癫)瞎跑甚哩?万一闹出个非典(疯癫)事儿,奶奶怎么向你的爹娘交待!”“奶奶,您别拿‘非典’来吓我。孙女远离‘非典’就是了。”周日,几个战友聚在一起甩老K,战士小  相似文献   

7.
郑军 《华北民兵》2003,(5):50-51
在塘沽区召开的双拥工作会议上,决定在全区树立“十大典型”。其中准备树立一位爱国拥军的好妈妈。好妈妈该是谁入选呢?当提出这一问题时,与会人员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塘沽有个吴妈妈”。在大会上区委常委、人武部政委郝随亮、民政局局长张玉刚都说“兵妈妈——吴雅静的爱国拥军事迹感人,我们大家应该向她学习。”后来,我才得知吴妈妈原来是一名下岗女工,今年53岁。她于1994年四处找人借钱在塘沽区新华路立交桥旁开了一家酒店,店名为鑫裕酒店。  相似文献   

8.
金秋时节,笔者来到山东省德州市唯一健在的老红军袁美义的家里,这位曾跟随刘伯承、邓小平多年的老战士,讲述了他几十年的红色征程——1我出生在四川省广元县(现为旺苍县)一个叫袁家湾的村子里。从小家境贫寒,上无片瓦、下无寸地。父亲给地主打长工,母亲给地主看小孩,哥哥在外面学做纸糊匠。我从8岁开始就给地主放牛,成年吃不饱,穿不暖。  相似文献   

9.
护士与母亲     
临当兵时,妈妈孱弱地立在风中。她抚着女儿瘦弱的肩膀:经常来信,妈妈等你的好消息。于是每月都有一封平安家书。家中一切都好,请放心,妈的身体也硬朗多了,请你不要挂念!妈妈。护士在给妈妈的信中写道:我这里一切都挺好的。虽说“非典”可怕,可我们有有效的防护和预  相似文献   

10.
杨萍 《军事史林》2014,(8):51-52
中国古代汉朝军人之服色的基调为红色。《周礼·司服》汉·郑玄注:“今时伍伯缇衣。”《说文》:“缇,帛丹黄色也。”缇色接近现代的桔红。不仅衣服,头上戴的弁也是以荦末韦即用茜草染成浅红色的皮革制作的,和穿黑衣的文职官吏有明显的区别。汉代军人戴的弁有如后世的搭耳帽,颔下可用缨扎起来。  相似文献   

11.
推销员A和B     
有两个鞋厂,各派一名推销员,到太平洋 某岛屿开辟市场。上岛后,推销员A和B各自 给自己的工厂发回一封电报。A在电报中说: “这座岛上的人不穿鞋子,明天我就搭头班飞 机回来。”B则对工厂这样说:“棒极了,这个 岛上的人还都没有穿上鞋子,潜力很大,我拟 常驻此岛。”果然,几年后,B所在的鞋厂占领 了这个岛屿的鞋业市场。  相似文献   

12.
“您最喜欢什么颜色?”“红色。”“为什么你们中国人偏爱红色?旗帜是红的,灯笼是红的,请柬是红的,连荣誉符号也冠以红字?您还是全国三八红旗手?”“我们确实偏爱红色。因为红色是中华民族的底色,它象征着庄严,象征着喜庆,象征着胜利!”这是著名演员宋春丽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亚洲暨中国娱乐媒体网络市场”研讨会上,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的精彩对话。的确,“红色”对于宋春丽来说情有独钟,她不仅用红色打扮着自己的日常生活,而且用红色装点着自己的艺术人生,走红色大道,演红色经典,成为当红影星,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在她的人生舞台上,犹如舞蹈演员穿上了红舞鞋,不停地旋转着,放射出一个个鲜红耀眼的光环。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仨     
正一直觉得,在这代代相传中,总有一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新颖。蓦然回首,才发现这个东西不是别的,正是那个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荣誉"。红色的奶奶若不是软磨硬泡,奶奶是绝对不会打开她的"百宝箱";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也绝对不相信偌大的箱子里竟然只放着一张薄薄的"证明"。奶奶轻轻将其打开,动作显得熟练而轻巧,令人动容。那一刻,我甚至怀疑,奶奶真的年近八旬了吗,可那双手分明不曾老去,就像那张纸虽已泛黄,但在奶奶心中却永远崭新如初。"特此报告上级政府给予烈士戴经焕证明,补发烈属证。以上属实,特望上级政府查对,特此证明。"奶奶不曾上过学堂,压根不知纸上写了什么,但有一点她很清楚,这张纸不只是一个证  相似文献   

14.
小羊说:“我妈妈叫我小羊羊,好听。”小猪说:“我妈妈叫我小猪猪,也好听。”小狗说:“我妈妈叫我小狗狗,也很好听。”小鸡说:“你们聊,我先走了。”王家老五说:“外面的人叫我王五,好听。”王家老六说:“外面的人叫我王六,也好听。”王家老七说:“外面的人叫我王七,也很好听。”  相似文献   

15.
流行的书籍     
我这个“行武”出身的人,由于穿惯了“国防绿”,因此在穿衣戴帽方面,始终是戎装一身,从不敢对街上的“流行色”多瞅一眼,生怕“看在眼里拔不出来”,即使妻子出于让为夫“潇洒走一回”的想法,偷偷给我买一套比较显眼的西装,但我还是很少穿它.所以如此,倒不是觉得那东西不好,主要是感到它们不适合我.社会爱刮风,生活会有流行色.如服装,今年流行红裙子,明年流行黄衫子;如歌曲,冬天刮“西北风”,夏天刮“东南风”;如鲜花,荷兰流行过郁金香,中国流行过君子兰等等.对于服装的流行,我不能说三道四,免得有人说“你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对于歌曲,我也不愿评头品足,因为生怕人家揭我“五音不全”的底儿;至于郁全香、君子兰之类那已是历史了,其是非曲直自有世人评说.最近读报,发现有《街上流行什么书》的专栏,倒勾起我这个比较喜欢读  相似文献   

16.
近日我读到这样一个故事,回味无穷。故事讲的是,在战争年代,有一支革命队伍被困在山里,粮食日渐短缺。有一天开饭时,老炊事班长拿着饭勺给每个人分稀粥,有的只给一勺,有的却给两勺。一名细心的战士发现了这个区别,当第二勺快要倒进碗里时,他阻拦道:“为啥有的同志只分一勺,却要给我两勺?”老班长只好如实相告:“因为粮食越来越紧张,党支部作出决定,凡是党员只吃一勺。”这个战士激动地说:“我请求让我也吃一勺……’  相似文献   

17.
穿 鞋 ,主要是为了走路。然而 ,有两种鞋的功能却恰恰相反 :一种是“小鞋” ,穿上它 ,特别挤脚 ,走不动路 ,迈不开步 ;另一种是“大鞋” ,穿上它 ,脚在里面来回晃荡 ,走起路来不舒服又吃力。现在 ,“穿小鞋”和“穿大鞋”被某些基层干部用在了日常管理之中。一些听不进批评意见、心胸狭窄的干部 ,利用职务之便 ,给那些平时爱发牢骚的下级处处设障碍、出难题 ,此谓“穿小鞋” ;有些干部在批评教育下级时 ,见下级不服气顶撞或经多次批评教育仍不改正后 ,便一气之下来个“大撒把” ,不管不问 ,不理不睬 ,此谓“穿大鞋”。“穿小鞋”之害 ,不仅…  相似文献   

18.
记得在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崇拜军人,渴望自己长大后也能成为一名手握钢枪威风凛凛的战士,整天喊着要妈妈给自己做军装穿。后来,两个哥哥相继入伍到海军和陆军服役,看着家门口闪闪发光军属光荣的牌子,哥哥身穿军装威武的照片,听着乡亲们的称赞,很是让我羡慕,更加坚定了参军入伍的信念。  相似文献   

19.
新兵的电话     
穿上蓝军装  海洋变成家  铃音传达思念  爱浓缩成一组号码  忧伤的时候  爸爸有抚慰  快意的时候  奶奶有笑夸  无聊的时候  最爱听家乡的土话  电话 电话  一边是国一边是家  有多少誓言有多少牵挂  电话 电话  一边是儿子一边是妈妈  有多少养育有多少报答  叮呤 叮呤  谁的电话  最好是我家新兵的电话@谭桂亮$九二一五四部队  相似文献   

20.
在山东省武城县,提起武城镇中大屯村的“兵妈妈”刘玉芳,那可是远近闻名。仲秋时节,笔者慕名前往该村采访,引路的村民说起“兵妈妈”刘玉芳直竖大拇指,一脸骄傲:刘玉芳当“兵妈妈”是名副其实,丈夫当过兵,两个儿子也是军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