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国·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刘备集团命其将军吴班、冯习率军四万,击败吴军李异、刘阿等部,攻占巫山、秭归一线,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吴蜀夷陵之战。吴班、冯习初战告捷后,刘备即率蜀军主力进至秭归。他自以为旧有恩德于荆州之民,  相似文献   

2.
三国时期,关羽失荆州,败死麦城。致使诸葛亮《隆中对》规划的横跨荆、益,分兵北上,统一中国的战略宏图化为泡影,“天下之终归于曹氏”对此,历来史家评论顿多,一般多责备,“关羽大意失荆州。”笔者认为,将荆州之失,归之于关羽的疏忽大意,实是皮相之见。其实失荆州原因远非如此简单,它是刘备集团在军事、政治、外交,战略、战术、用人等一系列问题上措置失当而造成的。其中既有关羽本人的责任,亦有刘备、诸葛亮的失着。本文试图就此作较完整,系统的研讨,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关羽北伐襄樊,是“隆中对”北出宛、洛既定战略的一部分,是刘备集团试图两路分兵、进取中原的前奏曲,是关羽军事生涯的巅峰,也是刘备集团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役失败直接导致了荆州格局的重组和“隆中对”横跨荆、益战略设想的夭折。本文主要从战略规划、政策制定、战争准备等方面探讨刘备集团的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出身于世代史官家庭,在度过了几十年衣食无忧的生活以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施以宫刑,面临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饱受时人的冷遇与轻视。完成《史记》此时成为他活下去的理由,成为他生命重现光彩的最重要事件。诸葛亮年轻时自比管仲、乐毅,出山后即与刘备"隆中对",提出"三分天下"。在刘备夷陵之败后,接受刘备的重托辅佐刘禅,  相似文献   

5.
湖北大学张国光教授认为,诸葛亮其实是一个被神格化了的平庸的人,一个好秘书长而非好参谋长,不可避免的悲剧人物。其论点主要是围绕赤壁、夷陵两次大战和《隆中对》、《出师表》两篇文章展开的。关于《隆中对》。传统的看法认为,《隆中对》对天下大势作了精辟的分析;实际上,《隆中对》根本不是好文章。诸葛亮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提出复兴汉室。吴国的鲁肃早在《隆中对》提出的8年前,即公元200年与孙权的一次对话中就说:曹操不可争,汉室不可兴。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搞割据,是非常保守的策略,是出于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关于赤壁之战。必须重新认识整个战局。战前,诸葛亮最大的失策是  相似文献   

6.
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发起北攻樊城、襄阳之役的目标应是占领两城及其以北部分地区,将其所据荆州部分与汉中连成一片,这样可改善其在荆州的战略态势,并为将来的北伐作准备。关羽当时发动此役有一些有利条件,因此难以说其错误。他的主要错误在于未能及时回师,尤其在曹操部下已设法告知他孙权将袭击其后方时;还有就是在处理与孙权方面关系上有失当之处。关羽战败被杀,固然由于他本人犯了一些重大错误,但刘备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责任主要表现在他用人不当以及未能及时对关羽提供有效援助。而他未能亲自率军援助关羽有种种原因,包括可能受到法正的劝阻。至于刘备或诸葛亮有意借孙权除掉关羽的说法则是缺乏充分依据的。  相似文献   

7.
《军事历史》1987年第2期刊登王帜、毛彦春的《对夷陵之战刘备集团战略指导的思考》(以下简称《思考》)一文,着重论述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战略指导错误,说明“将帅要有明确、坚定的战略意识”、“切勿怒而兴师,愠而致战”。这些观点对我们汲取历史的教训,无疑是有借鉴作用的。但是,我认为,《思考》一文对历史事实有失察之处,因而其主要论点还值得商榷。我们研究历史,应以客观的历史事实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分析研究,恰如其分地引出可供今人借鉴的经验教训来。在这里。严格地尊重具体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这里的虞,作戒备、预有准备解。整句话的大意是说:两军交锋,以预先有所准备来等待预先没有准备的敌人,就能打胜仗。公元二二一年,刘备急于想从东吴手里夺回荆州,仓促举兵,  相似文献   

9.
"夷陵之战"是三国初期发生于吴、蜀之间的一场大战,将此战视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并未违背历史史实:东吴参战兵力为五万,蜀汉总兵力应在十万至十二万上下。刘备缺乏杰出军事家的睿智和气魄,将主攻方向错误地选择在江南夷道,则是导致蜀汉惨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近日重读《三国志》,读到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笔者在为马谡因痛失街亭危及蜀军全局,而被军法处置扼腕叹息的同时,不禁想到了毛泽东对此事的点评,他认为街亭之败,大将固然有失守之罪,但诸葛亮是要负用人失误之责的。此言诚然,考察马谡的历史不难看出,他一直是诸葛亮身边一个足智多谋的参谋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蜀汉名相诸葛亮辅助刘备、刘禅父子,三分天下,鼎足其一,其功业称得上是彪炳千秋。诸葛亮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选拔、使用人才,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在诸葛亮著名的《出师表》中,他劝谏蜀后主刘禅重用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蒋琬等人,要刘禅“亲之信之”,因为他们都是“忠良死节”之臣,并且针对主公的弱点告诫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  相似文献   

12.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熟悉这样一幕 ,当刘备亲自率领75万大军为报关羽之仇讨伐东吴时 ,东吴君臣在究竟让谁担当大都督的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阚泽力荐声名未显的荆州守将陆逊 ,立即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 ,理由是陆逊乃一介书生 ,未经过多少战事 ,领一州郡尚可 ,若担任一国大都督未免太嫩。然而 ,孙权却独具慧眼 ,义无反顾地重用陆逊。结果陵夷一战 ,陆逊以数万众大败蜀军 ,把刘备逼向绝境 ,显示了其出众的才华。上述事实告诉我们 ,经历不是评价一个人能力的唯一依据。一个人没有某方面的经历并不能代表这个人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同样 ,…  相似文献   

13.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同孙权、刘备争夺荆州的赤壁之战,是奠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次重要战争。这次战争的主战场,是在赤壁、乌林,所以历史上就被称之为赤壁之战。其实赤壁之战是包括了从曹操率军南下突袭襄樊,直取江陵,中经赤壁、乌林之役,到最后孙、刘联军包围江陵的全过程。对曹军来说,这次战争则包括了进攻、遭遇、败退三个阶段。毛泽东在其《论持久战》中所说的“吴魏赤壁之战”,就是从这样的高度和战争发展的全过程来认识和分析这次战争的。 赤壁之战的战争烟云虽然早已散去,但人们对于这次战争的地位问题、对曹操在这次战争中战略指导的得失问题还在讨论,还在研究。这并不完全是因为人们发怀古之幽情,而是这次战争留给人们的历史思考,以及关于这次战争的战略指导的经验教训,实在太丰富了。作为杰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一百二十回,有六十四回写荆州。诸葛亮称古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湖北省荆州市委书记、荆州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刘克毅胸怀全局,心系武装,在这块自古以来就为兵家重地的土地上演绎了一幕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5.
崔忠明 《政工学刊》2008,(11):24-24
一名领导干部"可以不知道下属短处,但不能不知道他们的长处"。汉高祖刘邦能胜楚霸王项羽,主要依靠萧何、韩信、陈平等贤人智士的辅佐;蜀主刘备能与东吴孙权、魏国曹操成三国鼎立之势,因为他有诸葛亮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6.
抓紧培养跨世纪的兵工企业家牟显忠昔日读《三国演义》,对魏灭蜀总想不通。想那刘备,以皇叔的身份挚“匡扶汉室”的大旗,且有携民渡江的仁义之举,还是得人心的;军师诸葛亮智慧非凡,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未出茅庐,即做出“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后来打仗。也是奇谋...  相似文献   

17.
据《三国志》记载 :魏蜀街亭之战中 ,诸葛亮选用马谡为统帅 ,结果蜀军一败涂地 ,丢失街亭。按说马谡是在置诸葛亮的一再叮咛于不顾的情况下把街亭失掉的。诸葛亮大可以把一切责任推在马谡身上 ,自己落个“一贯正确”。但是诸葛亮并没有这样做 ,而是上书检讨自己在用人上的失误 :“至有街亭违令之阙 ,箕谷不戎之失 ,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请自贬三等 ,以督厥咎”。遂由丞相降为古将军。在此 ,笔者联想到现在我们有些领导干部 ,讲成绩有板有眼 ,讲问题羞羞答答 ,个人或单位出了点问题 ,捂着盖着 ,遮着掩着 ,生怕别人知道 ,结果越捂问题越多 ,…  相似文献   

18.
陆逊,字伯言,本名议,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江东大族,吴丰孙权之兄孙策婿。他是三国鼎立时期杰出的军事将领,也是对孙吴政权的巩固与发展贡献最多的社稷之臣。他戎马生涯四十余载,谋取荆州、大战夷陵、勇冲曹休、智脱襄阳,战功煊赫,官至丞相。尤其是夷陵之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陆逊知兵善谋、堪当大任的军事才能。一陆逊21岁初仕幕府,后任电田部尉,并曾以右部督职带兵攻剿“山越叛民”(实为土著少数民族),取其精锐扩大部伍,显露出其独当一面、治理一方的才干,  相似文献   

19.
东汉末年,战乱纷纷,军阀割据,群雄四起。力单势孤、寄人篱下的刘备,在屡遭挫折后,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之大计。诸葛亮深为其谦恭诚恳的态度所感动,便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套谋求天下统一的战略对策。他说:“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军事思想管窥苏彦荣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徐州琅邪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的军事思想是在其协助刘备复兴汉室大业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集中表现在《便宜十六策》和《将苑》等著作中,主要包括以弱抗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