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艳 《军事历史》2022,(5):76-81
陕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次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西北野战部队粉碎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一次重要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三战三捷揭开了西北战场成为解放战争重要主战场之一的序幕,摸索形成了符合西北战场实际的战役指挥和战略战术原则,有力支持了中共中央做出转战陕北的重大战略决策,客观促成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布局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注重结合当时战略形势、作战任务和战场环境,广泛开展形势教育、立功运动、团结群众、新式整军和瓦解敌军等形式多样的政治工作,有力地保证了陕北战场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3.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在其全面进攻被人民解放军打破后,被迫改为对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蒋介石企图以重兵方阵稳扎稳打等战法,消灭华东野战军。毛泽东与陈毅等则采取诱敌深入、"猛虎掏心"和围歼与阻援相结合,粉碎了蒋介石的重兵稳进、中央突破与"磨心战术",基本挫败了国民党军对山东的重点进攻,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1947年夏季,以毛泽东为首的最高军事指挥部作出挺进中原的战略决策,先后派遣刘邓、陈谢、陈粟三支主力部队渡黄河南下,变内线作战为外线作战,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开辟了著名的中原解放区战场。由此,形成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新局面,推动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本文试图对毛泽东挺进中原战略决策的形成及其特点作一初浅探讨。  相似文献   

5.
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当时的形势是,蒋介石实行所谓“哑铃战略”,把主要兵力都派到了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刘邓大军挺进大剐山,实行中间突破,就把蒋介石“哑铃战略”的“哑铃把子”打断了,粉碎了敌人的战略企图。但是这次进军的困难很多:大别山区群众未来得及发动,部队要自筹粮食、自抬伤员,战斗间歇无休整之地,不得不进行大兵团无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三路大军挺进中原”这一伟大战略行动胜利44周年。44年前,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在党中央“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在山东、陕北、晋冀鲁豫各战场坚持斗争的内线兵团策应下,自1947年7至9月先后南渡黄河,纵横驰骋于黄河、淮河、长江、汉水之间,到12月下旬共歼敌19.5万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创建了新的中原解放区,调动和吸引了南线国民党军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到中原战场,取得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7.
<正>1947年3月,国民党军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对陕北和山东实施重点进攻。在山东战场,集中了24个整编师组成3个机动兵团,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法,由南向北,逐步向沂蒙山区推进。面对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除4月下旬在泰安歼灭整编第72师外,几次求歼国民党军一部都未能实现。陈毅、粟裕5月3日将此情况向中央军委报告。4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电:"敌军不好打,忍耐待机,处置甚妥。只要有耐心,总有歼敌机  相似文献   

8.
豫东战役是解放战争南线战场具有决战性质的关键一战,创解放战争一役歼敌新纪录,促成了"集兵"战略方针的最终确定,一举夺得南线战场主动权,首次取得战争新阶段克敌制胜的宝贵经验,为战略决战创造了必要的"思想解放"和战术手段等前提条件,是解放战争由战略进攻阶段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转折点,是淮海战役的预演,大大缩短了解放战争进程。  相似文献   

9.
陕北三战三捷,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为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于1947年3月19日主动撤离延安后,在中央军委、毛泽东和彭德怀等指挥下,从3月24日至5月4日相继在延安东北的青化砭、羊马河、蟠龙地区进行的三次歼灭性战役。此役,我军以两个纵队另两个旅共2.6万余人的兵力,抗击近10倍于我的敌军,以伤  相似文献   

10.
大事备忘     
正太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对河北省石家庄市外围和正定至太原铁路沿线国民党军进行的进攻作战。1947年春,国民党军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在其他战场转为守势。北平(今北京)行辕为确保华北战略要地,维护交通线,保持与东北的联系,将所属正规军9个军收缩在北平、天津、保定地区及平绥、北宁、平汉铁路沿线,以第94、第16军各一部共7个团的兵力向冀中解放区大清河以北地区实施局部进攻。在石家庄及正太铁路(正定-太原)东段只有第3军2个师、第43军1个师和保安团队守备。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荣臻遵…  相似文献   

11.
三军挺进中原是战略进攻,还是战略反攻?水草1947年6月~9月的刘邓、陈粟、陈谢三军大军挺进中原,是解放战争的一个历史转折点。然而,三军挺进中原是战略进攻,还是战略反攻,还是由此使解放军进入了与国民党军的战略相持阶段?这是目前史学界正在讨论的问题。三...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将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启示张荣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涉渡淮河1947年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20年,长期处在战略防御和被“围剿”的地位。进入全国解放战争第二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领导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转入战略进攻。...  相似文献   

13.
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提出过许多作战指导原则,著名的如十大军事原则,但形象概括的战术原则却只有一个,这就是“蘑菇”战术。“蘑菇”战术这一概念是毛泽东提出来的,但这一战术的形成,却凝聚着彭德怀的心血和智慧,孕含着彭德怀的艰辛探索和卓越贡献。在陕北战场上,彭德怀先以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身份指导延安保卫战,继则以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身份直接指挥打击胡宗南军队的作战,在实践中创造性提出了“蘑菇”战术的基本思想。一、延安保卫战,毛泽东考虑更多的是外线配合内线作战,守住延安;彭德怀较早预见到放弃延安,内…  相似文献   

14.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总是以军事经济作为制定战略方针的重要依据;把军事经济作为选择战场、确定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方向的重要依据;将军事经济作为决定作战形式的重要条件。本文通过对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方针进行分析,对上述观点作了较为充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5.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战场最先揭开战略反攻序幕,民主联军从吉林以东、长春以西、郑家屯以北、梅河口以南及辽南、热西、冀东等七个重点方向上同时发动进攻,其势如潮涌,纵横关内外。大战结果,民主联军于战略上贯通南北满,一举扭转东北战局,开始掌握战场主动权,迫使东北国民党军转入战略防御,有力地支援了关内战场作战。  相似文献   

16.
新形势下,警卫工作“内线”与“外线”的辩证关系为:以积极的警卫外线作战达成警卫防御目的,同时不轻视警卫内线作战;警卫外线作战要力争“遏制”警卫突发事件,警卫内线作战要立足“打赢”警卫突发事件;警卫外线作战主要是为了防御的进攻,警卫内线作战主要是蕴涵着进攻的防御;警卫外线作战要确保虽后发而必制敌,警卫内线作战要力求能夺先机而制敌;力求警卫内线作战的“速决”,坚持警卫外线作战的“持久”。  相似文献   

17.
在历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略决战阶段,毛泽东同志把军事攻势和政治攻势紧密结合起来,取得了瓦解敌军的巨大胜利。据不完全统计,在济南、辽沈、淮海、平津诸战役中,瓦解敌军四十三万五千余人,占战略决战中歼敌总数的26%以上。这不仅减少了我军在战争中的损失,而且加速了战局的发展。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大致可以归纳为十点。 (一)把握时机。1948年夏,解放战争接近战略决战阶段,全国阶级力量对比已经发生根  相似文献   

18.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卷本《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是一部系统反映全国解放战争史的大型史著,是一部高品位学术力作。这部书的突出特点之一,在于它的完整性。全书共250万字,按照全国解放战争过渡、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战略追击五个阶段的划分,分编为五卷。本书对全国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作战与建军,作了全方位的记述;对与战争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等诸方面的问题,都作了篇幅适度的阐述。在我军作战方面,从战略指导、各战场战局演变,到具体的战役战斗,本书都在以…  相似文献   

19.
仲华 《军事史林》2014,(6):29-34
孟良崮战役,是全国解放战争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一场血战。这一战,从时间上说,发生于我军打破国民党军重点进攻和展开局部战略反攻的关键阶段;从形式上说,结合了大规模的运动战与阵地战,华东野战军第一次从正面摆开阵势同强敌交锋;从效果来说,我军全歼号称国民党“御林军”、“模范军”、“五大主力之首”的整编第74师,开创了在敌人重兵集团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人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粉碎了敌人计划,扭转了华东战局,积极推进了解放战争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解放战争初期,由于技术兵器不足等原因,解放军在面对国民党军坚固城防时往往无能为力。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解放军逐渐开始在攻坚作战中大展身手。整个解放战争中,我军攻克国民党军10万人以上部队坚固设防大城市的作战共有5次,他们分别是济南攻坚战、锦州攻坚战、天津攻坚战、太原攻坚战和淞沪攻坚战(辽沈战役后期我军进攻沈阳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