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当兵10多年,经历了几次搬家,丢掉了许多,唯独两本小人书,始终伴随着我,舍不得丢弃,它让我想起母亲,想起那段峥嵘的岁月。打我记事起,母亲就整日忙碌,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就给我们缝补衣服,每天吃饭都让爷爷、奶奶先吃,等我们吃  相似文献   

2.
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人们常常用“儿不嫌母丑”来比喻对祖国的热爱.这话如果仅从儿子对母亲的挚爱感情来理解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推及到不嫌祖国母亲的贫穷、落后,把穷与丑划了一个等号,我却不敢苟同.丑是指相貌难看;穷则是说贫困.我们的母亲——祖国现在确实还很穷,但却不丑,不仅不丑,而且很美,称得上是举世无双的美人.我想起在兰州黄河桥头看到的那尊巨大的“黄河母亲”塑像,我觉得她就是我们祖国母亲的形象.她没有华丽的服装,珍贵的食物,一副符合中国国情的普通劳动妇女打扮,然而却是很美的,望上一眼就再也忘不了.她那慈祥、坚毅、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眼睛,像是在向我们述说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她那丰满的乳房,养育了我们地大物博的锦锈河山,而在她那弯曲有力的双臂中搂抱的婴儿,不正是我们56个民族勤劳智慧的儿子吗?!看,我们的母亲多美啊!我们怎能不为她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3.
人在军旅     
每读到赞颂母亲的作品,不禁总是想起我的母亲,想起母亲那双满是老茧和裂痕的手。  相似文献   

4.
女儿的遗憾(散文)董继华月亮升起很高了,月光象水一样透过窗棂流进宿舍。我痴痴地坐在窗前,望着远方,想着病中的妈妈。泪水悄悄地挂满双颊。"妈妈,我想您,女儿对不起您。"我心里对自己说。母亲得的是不治之症。虽然病情现已稳定,但每当想起母亲,我便有一时愧疚...  相似文献   

5.
棉花     
任崇喜 《兵团建设》2005,(11):54-54
很偶然地想起了棉花天渐渐凉的时候,母亲说要到老家拿棉花,为我们的小女儿做棉裤。她说,在城市商场里买的棉衣花哨而不暖和,棉花是真暖人呢。母亲是一个辛劳一辈子的农村妇女,她懂得棉花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我刚懂事时,家境贫寒,母亲常常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我们兄弟吃好,长大,便成了她整天揪心的课题。因为米少,饭总是煮得太稀,我们不爱吃,母亲就告诉我们“稀粥烂饭不伤人”,并幽默地说“吃稀饭要搅,走溜路要跑”,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有时差一点饭,“吃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的叮咛便自然地响在耳边。上初中时,我在外面住校。母亲“吃饭要细嚼慢咽,学习要刻苦钻研”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生日     
天 底下很少有记不住儿女生日的母亲 ,却不乏记不清母亲生日的儿女。母亲养育了我和三个哥哥 ,四个儿子却没有一个知道母亲的生日。不是我们不孝 ,而是母亲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母亲出生时 ,我外公正头顶一个“赤”字闹革命 ,常常在外躲躲藏藏 ,外婆则整天在家提心吊胆 ,哪里有心思记日子。只记得院子里的桃花刚开 ,是在仲春二月。母亲不识一个字。母亲没过过一次生日。解放了 ,“荣归故里”的外公 ,把外婆她们接到了“天堂”———杭州 ,母亲却已在我们那仅十几户单有郭姓人家的偏远小山村扎下了根。母亲上要侍候年老的公婆 ,下要抚育…  相似文献   

8.
转眼间,离开学校已经一年了。一年的时间里,往昔的同学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共和国的国防事业默默付出着,虽然远隔千里,但我们的路相同,梦相通。常常的,在工作的间隙,就想起他们,尤其是那八个“支边”的战友。  相似文献   

9.
母爱伴我行     
又是佳节思亲时,我很想回家,回家看一下我年迈的母亲,但我却怕,怕令母亲担心,怕见母亲为我操劳的样子,每每想起总让人心里有点隐隐的疼痛。平时母亲总是念叨着我,希望能和我说说话,可我一告诉她我要回家,她就开始担心,直到我回家。如果是仅此而已,也就罢了,可情况并不这么简单。就在你回家没几天,她就开始担心:“你休这几十天不会影响工作吧?”我说:“不会的,这是正常休假。”但她还是半信半疑,好像天天待在单位才算尽责似的,直到我回部队。  相似文献   

10.
外婆     
当兵在外,空闲时间里想起外婆,总有难以言表的挂念。外婆是一本书,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我的爷爷、奶奶过世早,加之父亲在外地教书,母亲农括多、家务忙,我记事起就在外婆家生活。外婆是我的启蒙老师,很小的时候,她就给我讲牛郎织女、  相似文献   

11.
给母亲洗脚     
春天来了,我想人间一定有很多的温暖在角角落落里蓬勃生长着!这的确是个温暖的季节,想起去年寒假的一些事情来, 我被我自己感动了……寒假回家过年,看到母亲头上的白发渐渐地多了,脸色也越来越沧桑,我心里真的好痛!眼看着母亲一年比一年衰老,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个难过揪着心,说句心里话,这些年家里最苦的是母亲:父亲是个医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外;我们兄  相似文献   

12.
读毕魏艾民老领导的文章——《母亲的勋章》,感触颇深。魏老年近八甸,他回忆母亲,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溢美的赞扬,只是简简单单的事、平平凡凡的情,勾勒出一个“知足、乐观、平和”的母亲形象。1958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这一年,母亲离开了战斗岗位,就在不久后“秋收战役”也随之打响,这可忙坏了母亲,“一天起个大早,拧着一双缠足”,就像以前为负伤战士喂水喂饭一样,“动作是那样轻、那样细”,  相似文献   

13.
十月·祖国     
柳喜峰 《中国民兵》2013,(10):56-56
十月 国庆 是我的母亲的生日 我常常会混淆这一天 母亲是祖国的表达 还是祖国就是母亲 一直以来  相似文献   

14.
常常想起那段被班长"整"的故事,心中总会涌起一丝甜蜜,一分温馨。当我也成了老兵,才明白为什么班长还被称为"军中慈母"。刚从学兵训练大队分到部队航空救生装具室,我就同班长程友忠别上了一股劲。那天,团参谋长、司令部协理员来看望我们两个新兵,随口还问了我们几个问题。同年兵小赵回答时,班长"很专业"地在一旁发表  相似文献   

15.
时光如贼     
时光看不见摸不着,却从不离我们左右。每个人都生活在时光长河里,像飘零的树叶,像搏浪的小舟,像渡河的旅人,像涉水的渔夫。看不见的时光总是躲在身后,以一种出尘的姿态沉默不语,但每个人都知道,时光不卑微却狡猾,不亲近又紧随,时光如贼,一个铁面无私的贼。想起尚在襁褓的幼时,我们依偎在母亲怀抱,在亲情无限中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我们学说话、学走路,我们终于叫出第一声"妈妈",把母亲欢  相似文献   

16.
难忘小平同志对核事业的关怀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们更多地是想起了他老人家对我国核事业的关怀和期望。为了发展我国的核事业,小平同志和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样,呕心沥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终于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  相似文献   

17.
想起东北的新兵连就想起雪。铺天盖地的。扫雪。扫雪。用各种方式清理厚厚的积雪。还要把路边的堆雪砌成白色的坝。雪中最美的一幕就是小丽,白的是她的脸以及雪,黑的是她的皮夹克。她远远走过来时,我们所有新兵都停住了扫雪,直到班长一声断喝才收回了眼神。我们很快得知她叫小丽,是军人服务社的售货员。  相似文献   

18.
忆父亲母亲     
马誉炜 《政工学刊》2012,(10):74-75
母亲的手人的一生中,要见识许多事物,看到许多景色。有些如过眼烟云,看过就遗忘了;有些却被深深印入脑海,像电影镜头定格一样,留在记忆中。母亲的手,就是我终生难忘的一个特写画面。记得小时候,我感冒发烧,或是生疹子,浑身难受,就冲着母亲撒娇,躺在床上呻吟。每到这时,母亲都要端来一碗滚烫滚烫的红糖水,里面放  相似文献   

19.
母子英雄     
高粱红,五谷香, 日寇侵占我家乡; 回族儿女多壮志, 拿起刀枪杀东洋……每当唱起这首歌谣,人们便想起了“回民支队”,想起了回民支队的司令员马本斋及其英雄的母亲。马本斋,字清守。1902年2月10日生于河北省献县东辛庄一个贫苦的回民家庭。母亲白文官有一颗火热的爱国心,她常给年幼的本斋讲  相似文献   

20.
很庆幸,每年的"母亲节",我都能从电视、报纸、广播甚至同事的闲聊中得到提醒,但惭愧的是这个日子却没有一次是自己记着的。多年来,母亲的节日就这幺被我这个女儿当成了一种形式,像作业一样被动地完成着。虽然我从来没有像母亲为我准备生日那样用心地为她过一次节,然而母亲却总是那么满足,仅仅一声问候,也总能在她的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