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胜     
陈胜(?—前208年),字涉,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出身雇农,为我国农民起义的著名领袖。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等900多人被征调去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路上被大雨阻止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不能按期到达戍边。按秦律,这是犯了杀头之罪。陈胜认为:与其等死,不如举行起义。他和吴广等一起分析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形势,决定起义反秦,从此点燃了封建社会里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陈胜领导农民起义后,提出了“王侯将  相似文献   

2.
项羽     
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楚国贵族。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大起义,各地人民纷纷响应。同年9月,项羽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举行起义,杀掉郡守,夺得兵权;项羽任裨将,拥有8,000兵众。公元前207年,秦将章邯率军攻赵,以重兵围巨鹿(今河  相似文献   

3.
吕明武  史爱清 《国防》2002,(8):53-53
在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记》中,“鸿门宴”事件是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一个重要回合,并由此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刘邦、项羽在灭秦战争的关键时刻,与楚怀王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未料,掌兵仅10万的刘邦居然先于拥兵40万的项羽入关破秦,按约理应为王。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秘密派人给驻扎在新丰鸿门的项羽送去情报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本就不服气的项羽获悉刘邦欲称王的意向,当即勃然大怒曰:  相似文献   

4.
定陶之战与项梁的败亡吴仰湘秦朝末年,陈胜起义的消息传到吴地,项梁在侄子项羽的支持下,杀会稽郡守殷通,得吴中精兵8000人,响应陈胜起义。陈胜死后,项梁扶立楚怀王,成为反秦斗争的实际领导人。他指挥东阿(今属山东)救齐战役,打败了“所向无敌”的秦将章邯。...  相似文献   

5.
楚汉分争,刘邦项羽两人之斗不仅仅是武力的角逐,更是心力的较量。项羽曾谓刘邦说:“天下凶凶数岁,徒以吾两人。愿以王挑战,决雌雄。”刘邦笑谢回答:“吾宁斗智,不斗其力。”八个字再精确不过地概括了刘项两人截然相反的人格特征:项羽是一个斗力的无心人,刘邦是一个斗智的有心人。斗力,是项羽的长项;斗智,是刘邦的绝活。刘邦“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一入关,“屠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秋毫不犯,一身清风。把尾巴夹了起来的刘邦摇身一变,从一个五毒俱全的财色之徒变成了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范增是个极有眼力的人,一眼看出了刘邦的野心,曾告  相似文献   

6.
徐刻 《政工学刊》2010,(6):72-72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战胜了争霸对手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说了一段很有名的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由此可见,善于用人无疑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刘邦的用人方法对今天我们各级管理者提高领导水平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宿县地区是革命老区。在这块“金戈铁马、鼓角争鸣”的古战场上,留下了“陈胜、吴广起义”刀光剑影的厮杀,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淮海战役”的炮火硝烟,迎来新中国诞生的曙光。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宿县地委书记耿光宽,又在这块热土上谱写了一曲曲爱武建业的新乐章。  相似文献   

8.
汉高祖刘邦手下有一员大将,曾两次进谏刘邦,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就是以勇猛善战、智勇双全而著称的樊啥。刘邦率兵破咸阳,入秦宫,见富室帷帐富丽堂皇,美女珍宝不计其数,意欲留在宫中。此时,樊啥气冲冲地闯进来责问:“沛公(指刘邦)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当富家翁?此宫所有,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愿沛公急还霸上,勿留宫中。”在谋臣张良的共同劝说下,刘邦翻然醒悟,当即退出秦宫,还军霸上,没有重蹈秦王朝灭亡的覆辙,揭开了楚汉争战的序幕。楚汉战争中,刘邦消灭了项羽,之后,坐天下当了皇帝。有一次,他病了,厌…  相似文献   

9.
人才管理与企业效益李玉萍古人说得好:“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企业的领导是否得人心,企业内的职工是否同心协力则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人才管理是个关键问题兵工企业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其战略重点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兵工企业...  相似文献   

10.
历史公案:项羽身陷大泽于何方?傅贵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韩信重兵围困于垓下,四面楚歌。骁勇善战的项羽在夜幕的掩护下,率800人乘夜渡淮。渡淮后仍有100余骑,若不是至阴陵遭一田父欺骗陷于大泽,损兵折将,项羽、刘邦鹿死谁手还很难断定。大泽...  相似文献   

11.
王磊 《军事史林》2004,(9):58-59
一、打工仔陈胜 替人做过小工的陈胜和吴广这两个雇农出身的戊卒,在大雨滂沱的穷乡僻壤揭竿而起,以区区900之众向一个庞大的帝国发起了挑战.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轻举妄为,然而这把火却最终成为燎原之势,它激起了一场连锁式的全国民变.虽然陈胜及其"张楚"政权并没有能撼倒秦王朝,但他却喊出了一句足令后世记取的民权豪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将记取,这场推翻秦王朝暴政的翻天覆地的改朝换代是一个普通农民首先发起的.  相似文献   

12.
项羽军在巨鹿并没有大破章邯军。章邯在巨鹿之战中采取了消极避战的策略,进而导致包围巨鹿的王离为项羽所破。巨鹿之战后,章邯仍有击败项羽的实力,但由于受内外诸因素的影响,最终脱离秦王朝。  相似文献   

13.
一)“人合事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1大于2”、“将相和”的故事……所有这些,都可以归纳为两个字:团结。相处在一起,彼此摩摩擦擦,别别扭扭,你憋着气,我鼓着腮,你唱你的歌,我吹我的调。难为了部属,不敢接近这个,不敢靠近那个;阻碍了...  相似文献   

14.
姜文华 《国防》2006,(4):72-73
在中国军事史上,出现过许多卓越的军事家。其中, 有的长于运筹帷幄,谋划大计;有的擅长披坚执锐,统兵作战。但能够兼有二者之长,能文能武的,却为数寥寥,而韩信就是这样一位屈指可数的军事家。韩信集谋臣与统帅于一身,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是楚国故地淮阴(今江苏淮阴市东南)人,受当地尚武风气的影响,少年时就喜爱研习兵法。公元前209 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各地群起响应,韩信投奔项羽麾下。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人曾经说过: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治政。孙中山说: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毛泽东也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用人对于事业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古今中外无数事实也都证明了这一点。领导者科学地选人用人,就能保证事业的兴旺发达;反之,不重视人才或者用错了人,必然使事业遭受损失甚至导致失败。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战胜项羽,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会用人。他曾说过:“论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论管理钱粮,我不如萧何;论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但是,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  相似文献   

16.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话固然不错,但如能使忠言顺耳,使良药适口不是更好吗?这里有一个工作方法问题。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十万攻占了秦都成阳。刘邦入秦宫,看到很多珠宝、美女,想住进去,樊哙谏道:“沛公欲有天下耶?将欲为富家翁耶?”刘邦回答说:“吾欲有天下。”樊哙又说:“今臣从入宫,所观宫室帷帐珠玉重宝钟鼓之饰奇物不可胜数,入其后宫,美人妇女以千数,此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愿沛公急还灞上,无留宫中。”  相似文献   

17.
毛元佑 《国防》2006,(3):76-78
南宋初年,金兵饮马黄河,中原沦陷,百姓流离,民不聊生,南宋朝廷屈辱求和,不肯举兵抗击。面对国破家亡的凄惨景象,一位名叫李清照的爱国女诗人提笔发出了愤怒的呼喊:“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中提到的项羽,乃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将领。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县西南)人,战国末期楚军名将项燕的孙子。项羽9岁时,项燕在抗击秦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兵败自杀,楚国灭亡,他跟着叔父项梁过起流亡的生活。项羽小时候既不愿读书,又不愿练剑。他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并强调“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和谐”反映了社会普适的运行机理 ,其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有体现 ,如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荀子的“和则多力” ,吏伯的“和生万物”等等观点。当前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 ,我们要注重建设“和谐军营”。一是营造“和谐共振”的人际氛围。“和谐共振”是指同事之间心理相容 ,情感相通 ,真诚相待 ,和谐共事。一般来说 ,个人在工作单位中…  相似文献   

19.
刘邦入关灭秦是秦汉之交的重要事件,关于刘邦西征路线选择的原因,“避险说”是自古及今的主流观点,但准确地说,它只宜于解释刘邦西征第二阶段的历程,而对前期刘邦明知函谷道险峻还依然涉险履艰的行为难以解释。函谷道较其他通道更为捷近,有利于刘邦在与项羽的竞争中实现率先入关的战略目标,以及刘邦对函谷道更为熟悉,是促使刘邦在西征前期不径行武关道,而迎险直趋函谷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福建、台湾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海上距离平均100海里左右,最近70海里。由于这一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环境,决定了该地是一个战事多发地区。据史料记载,闽台战争历史可上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秦王朝为达到控制遥远属地的目的,挑动南、北越人互相攻击,时间长达数年。此后,闽中郡王无诸响应农民起义,北上参加了灭秦战争。之后,无诸又帮刘邦灭楚,并建立了地方政权,历史上称之为闽越国,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由此拉开了闽台战史的序幕。在此后长达2190余年的历史中,除西晋、唐朝初期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