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盖凯;张毅;胡冠男;张红斌 《火力与指挥控制》2015,40(8):19-22
航空装备是空军武器装备的主体,做好航材保障工作对于充分发挥装备作战效能,确保装备的作战使用具有重要意义。考虑了在应急状态下,航材配送网络中边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战争毁坏或自然灾害毁坏等,运用运筹学理论和方法即使求出了最短的网络边,也未必是可行方案。因此,就应急航材配送网络中边优选的决策因素和边的连通性决策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3.
4.
5.
现代战争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随着战场上的传感器网络、指挥控制网络、通信网络和火力打击网络的有机联结,并组成一个统一的作战体系。体系破袭已经成为敌对双方首要采取的作战方式。其作战目的明确,就是削弱对方的信息可达度和信息优裕度,使其作战能力始终处于平台中心区域而无法达到信息中心区域。应急作战背景下,可将网络破袭战作为对敌体系破袭的重要手段,以未来作战对手高度依赖的信息网络系统为打击重心,“断网毁链”,削弱敌整体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无缓冲路由器由于不需要缓冲器而成为片上网络低开销的解决方案。为了提高无缓冲路由器的性能,提出一种单周期高性能无缓冲片上网络路由器。该路由器使用一个简单的置换网络替换串行化的交换分配器与交叉开关以实现高性能。虚通道路由器与基准无缓冲路由器相比,该路由器在TSMC65nm工艺下可以以较小的面积开销达到2GHz的时钟频率。在合成通信负载与真实应用负载下的模拟结果表明,该路由器的包平均延迟远小于虚通道路由器和其他无缓冲路由器。 相似文献
7.
在典型的片上网络路由节点中,来自不同方向的报文被存储在相互独立的缓冲资源中。在网络负载不均衡的情况下,某些方向的报文将很快填满该方向的缓冲,而其他方向仍可能有较多的缓冲资源处于空闲状态,这样就导致了网络中的缓冲资源利用率不高,进而影响片上网络的整体性能。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片上缓冲调整策略,能够根据网络负载情况动态调节缓冲结构,有效地提高了缓冲资源的利用率。在90nmCMOS工艺下设计实现了多端口共享缓冲资源的片上网络路由器,实验结果表明,在负载不均衡的网络中,提出的路由器能够带来性能改进及功耗降低;在达到相同性能的情况下,新路由器的面积较典型路由器减少了20.3%,而其缓冲功耗节约了41%左右。 相似文献
8.
9.
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复杂。要完成军需物资应急补给任务,应以青藏兵站部为主体,构建各军种一体、军民一体和公铁空一体的军需物资应急补给网络,为维护西部边境安全和青藏高原地区的稳定做好军需准备。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高性能计算机光互连网络中存在的光缓冲不易实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无缓冲的光互连网络结构BOIN,并在对网络结构进行建模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网络的吞吐率随不同的输入负载和网络规模而变化的规律,给出了在一定的互连总规模和输入负载下,网络实际吞吐率达到最大值时网络拓扑结构所必须满足的条件.最后用模拟实验证明了这一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结合装备维修器材保障工作,就维修器材离散随机需求最佳库存量确定进行研究,对其建模进行系统分析,结合修理厂维修器材最佳库存量进行实例计算,以指导维修器材最佳库存量的确定. 相似文献
12.
针对军事物流的特点,本文分析了军事物流中物资储备、仓储管理和技术革新等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应急物资需求预测方法的实用性,同时考虑提前期和需求的不确定性,采用安全库存理论构建震灾应急物资动态需求预测模型,以观测得到的实际到货量、实际消耗量和实时剩余库存量等信息来动态预测当前时刻应急物资的需求量。应用算例表明,所建模型不仅能够准确反映需求量与被保障人员总数的正相关关系,而且还能实时体现被保障人员总数的变化情况。因此,该模型能够为震灾过程中应急物资需求量的确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15.
由于当前应急器材储备依然存在“多储”或“少储”风险,为提高储备效益,以企业经济效益与军队采购成本为优化目标,提出了应急器材柔性采购策略。通过建立企业储备策略与军队采购定价最优化模型,求解得到了在不同战争爆发概率及器材现货市场价格区间等外部环境因素下的军队最佳柔性定价及对应的企业最优储备策略,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得出的决策结论。结果表明,最优策略的实施将有利于军队与企业共担应急器材数量储备风险。 相似文献
16.
依据供应标准获取装备维修器材需求分布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当前装备维修器材供应标准和装备维修器材保障程度模型,建立了求解装备维修器材需求分布的几种典型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求解方法和举例,所给模型与方法具有一般意义,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对实际工作中装备维修器材的评估及科学保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空降车着陆缓冲过程车体动态应力仿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空降车着陆缓冲过程车体结构冲击响应,建立了车体有限元模型,运用显式有限元方法,结合实车空投试验的冲击加速度数据,以力的形式模拟车体着陆缓冲过程所受的冲击,仿真得到普通、恶劣和极限3种工况下着陆缓冲过程车体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在3种着陆工况下,空降车左后立柱底端均为应力最大位置。研究结果可为空降车空投寿命预测及装备保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studies flexible capacity strategy (FCS) under oligopoly competition with uncertain demand. Each firm utilizes either the FCS or inflexible capacity strategy (IFCS). Flexible firms can postpone their productions until observing the actual demand, whereas inflexible firms cannot. We formulate a new asymmetrical oligopoly model for the problem, and obtain capacity and production decisions of the firms at Nash equilibrium. It is interesting to verify that cross‐group competition determines the capacity alloc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firms, while intergroup competition determines the market share within each group. Moreover, we show that the two strategies coexist among firms only when cost differentiation is medium. Counterintuitively, flexible firms benefit from increasing production cost when the inflexible competition intensity is sufficiently high. This is because of retreat of inflexible firms, flexibility effect, and the corresponding high price. We identify conditions under which FCS is superior than IFCS. We also demonstrate that flexible firms benefit from increasing demand uncertainty. However, when demand variance is not very large, flexible firms may be disadvantaged. We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ross‐group and intergroup competition on individual performance of the firms. We show that as flexible competition intensity increases, inflexible firms a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cross‐group competition first and then by the intergroup competition, whereas flexible firms a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intergroup competition. Finally, we examine endogenous flexibility and identify its three drivers: cost parameters, cross‐group competition, and intergroup competition. © 2017 Wiley Periodicals, Inc. Naval Research Logistics 64: 117–138, 2017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