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曾痛斥“刽子手们已经被历史永远钉在耻辱柱上,不论他们的教士们怎样祷告也不能把他们解脱”。的确,自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至1945年投降,先后有上百名侵华日军将帅死于非命。这些毙命的侵华日军将领都是日本侵略中国、奴役和屠杀中国人民的元凶和罪魁祸首,是罪大恶极的战争狂人。他们的罪恶历史是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侵略扩张成性以及凶残、灭绝人寰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本刊将以连载的方式,将这些令人不齿的主要战犯曝光在世人面前,让他们永远受到中国人民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的谴责。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无论日本那些不愿意反省和正视侵略历史的人怎样地“参拜”、“招魂”,永远也不能使他们得到解脱,更不能抹煞他们犯下的罪恶行径。  相似文献   

2.
自总第105期起,本刊先后连载了从“九一八”事变以来侵华日军将帅毙命记。这些元凶中,有的是侵华日军中职务最高、罪行最大的,有的是在敌后战场毙命的,有在正面战场毙命的。这一期我们将为您介绍离奇毙命的侵华日军将领。这些毙命的侵华日军将领都是日本侵略中国、奴役和屠杀中国人民的罪魁祸首。他们的罪恶历史是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侵略扩张成性以及残暴、凶狠、灭绝人寰的缩影和典型代表。这些不齿于人类的日本战争罪犯已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无论日本那些不愿意反省和正视侵略历史的人怎样地“参拜”、“招魂”,也不可能抹煞掉他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相似文献   

3.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作为纳粹德国装甲部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用他的装甲理论和行动,写下了一段罪恶的战争史,并因此与其主子希特勒一道,在政治上永远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同时,他也以其在军事领域的一系列革新以及由此引起的战争的重大变革,在军事史上...  相似文献   

4.
崔建民  周方 《兵团建设》2005,(12):43-43
在寒冬逼近的日子里,一位曾经声名显赫的女部长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她将被送进监狱服刑6年。  相似文献   

5.
威海,1894年7月,清政府以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水师在这里进行的中日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被永远钉在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威海,2003年10月,被联合国授予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改革开放使这座城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威海,2005年8月3日至5日,中国一航在这里召开2005年度新闻宣传暨第五次《中国一航通讯》通讯员工作会议,与会同志交流经验,畅谈体会,结合任务,展望未来,深感宣传工作责任重大。本刊记者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感受颇多。  相似文献   

6.
弗拉索夫:二战中恶名昭彰的苏军叛将,最终受到了历史的惩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苏德战争史上,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是一个既富有传奇性、神话般而又臭名昭著的人物。作为苏联红军杰出的将领,他曾经建立过无数功勋,有好几次,由于上级和同事们的无能,他陷入了德军的重重包围,但全靠他自己的勇气,终于逃了出来。  相似文献   

7.
“魔鬼”细菌在蔓延 看过电影《魔鬼731部队》的人,一定会对日军设在中国东北哈尔滨的“平房研究所”有深刻印象.也一定会对魔鬼“731部队”刻骨铭心。“731部队”是平房研究所的部队番号,这个研究就是残忍屠杀人类的武器——生物战剂,平房研究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战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8.
有人把它形容成一个凶暴、残忍的恶魔,一旦猎物落入其口,便毫无挣扎反抗的机会。二战期间,它为法西斯德国的野蛮扩张充当了开路先锋的角色,先后闪击波兰、强攻法兰西、扫荡巴尔干、入侵苏联。它就是德国武装党卫队第2“帝国”装甲师,俗称“帝国”师。在纳粹政权众多的武装党卫队中,“帝国”师的组建时间最长,在野蛮战争观的支配下制造过累累的反人类暴行。特别是在盟军从诺曼底登陆后,“帝国”师为了帮助纳粹法西斯政权苟延残喘,一连制造了多起屠杀惨案,其恶行将被永远钉在人类文明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9.
当“公正”一字还仅仅在相对意义上被理解时,思想家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也存在着不公正的现象。按理说,历史过程含金量最多的地方,同样也是历史的淘金者们比肩继踵之处。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回避这样的事实:人类历史的每次重大提升总是实存于波属云委般的历史转折中,而我们至今却很少发现专门研究历史转折论的哲学著作。  相似文献   

10.
在二战史上,弗拉索夫是一个传奇性的人物。作为苏联红军杰出的将领,他曾经建立过无数功勋,但在卫国战争那些最艰苦的岁月里,弗拉索夫的信念动摇了。在纳粹的集中营里,他完成了从红军英雄到法西斯帮凶的思想蜕变。像那个疯狂年代的许多人一样,弗拉索夫指望依靠德国人来改造苏联的社会制度。这不仅是徒劳的,而且把他自己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11.
黎宁 《军事史林》2010,(6):60-62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每当我们读起这首著名的《囚歌》时,叶挺将军高大的形象就在我们眼前浮现。他对中国人民革命事业所作的重要贡献永垂青史,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2.
不能忘却的问候语魏艾民“您好”、“您早”,这些问候语,在人际交往中司空见惯。事情过去了,这些问候语也就被人淡忘了,而一些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问候语”却是永远不能忘却的。故乡河南省内苏县沙区,在抗日战争之初,是我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带,对革命事业做出...  相似文献   

1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能离开有效的监督。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我们只有按照《决定》的要求,提高认识,增强自觉,从各方面完善监督的法规,落实监督的措施,才能切实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一)帝王将相当然不是历史的脊梁,但他们改朝换代的活动毕竟影响过历史的节律。尤其是那些建立了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开国皇帝们,不论是反叛,是劫夺,还是在混战中兼并,总之,他们是仗剑而取天下的胜利者。他们在大波迭起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把滞重的时代方舟推向中流的文治武功,是皇皇信史的一部分,是值得后世借鉴的思维原型(或曰历史经验)。而这,也正是《开国皇帝武略探》一书(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严国群著)作者选题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据和创作灵感的起点。 (二)写过《君王论》的马基雅维里说过:“要彻底了解人民的性质,必须是一位君主;而欲知君王们的性质,却必须是一个平民。”前者是因为作为一个直接的对立面,方能体验出人民载舟覆舟的伟力;后者因为超然物外,才有冷峻、通透的视域。作者正是这样一个“平民”。他并不因为自己置身卑谷而不  相似文献   

15.
军人当厚德     
中华民族自古尊崇道德,谓之“德者,得也”。《易经》中有“不恒其德,无所容也”,说的是人若不能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就无法立身于世间。拥有了高尚品德,就会如《诗经》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更是长久以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悠悠历史。可以说,道德观念贯穿于人的思想灵魂,构建着人的精神高地。军人历来以忠诚正直、牺牲奉献书写人生,厚德既是内心归属,也是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胡小刀 《环球军事》2012,(19):14-15
冷战时期,美国驻日盟军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曾表示:“日本是装在瓶子里的魔鬼,而我们(美军)是这只瓶子上的瓶塞。”这一比喻用在日本的核武器研发上也恰如其分:日本这个“魔鬼”一直跃跃欲试,试图制造核武器,而由于受到本国的核政策这一“瓶塞”的影响,一直未能得逞。在钓鱼岛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核武器研发这个“魔鬼”又成为日本国内炒作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新年伊始,为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诞生100周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筹拍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七集电视连续剧《陈云在临江》,在茫茫林海雪原长白山开机。拍摄期间,正值寒冬季节。然而刺骨的寒风和厚厚的积雪没有挡住摄制组的脚步。他们与参加拍摄的沈阳军区驻通化市某炮兵团400余名官兵顶风冒雪,再现了那段永远不能忘却的峥嵘岁月。  相似文献   

18.
张凤坡 《环球军事》2004,(17):10-11
“9·18”事变已经走过了73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段国土沦丧、灾难深重的屈辱历史。在第4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到来之前.辽宁省锦州市惊现日军侵华新罪证——《满洲事变画报》(第二辑)和《历史写真——皇军疾风迅雷号》画册。这两本画册是由该市叉车有限责任公司行政科干部裘圆向市国防教育  相似文献   

19.
苏联《军事历史杂志》1989年第3期刊载的哲学博士、教授布雷金上校的《世界观与军事历史》一文,指出: 目前,在对苏联社会深入地进行改革的条件下,我们的军事历史研究遇到了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例如,谁也不能否认,改革和公开性解除了人们的思想禁锢,为各抒己见提供了条件.允许人们自由地评价现实和历史,斯大林时代的普遍恐惧心理正在消失。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显然不正确的现象,特别是在涉及历史认识的领域。人们目前都在寻找所谓历史上的“空白点”,确切地讲.这不是“空白点”,  相似文献   

20.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作为军事杂志,《环球军事》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专题形式,进行了全面回顾。这一点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它揭示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和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永远不可抹去的深重灾难,让像我一样生长在和平年代的人真实地了解了那段历史。当我看到字里行间日本鬼子那些灭绝人寰的行径时,那残忍的场面就好像发生在我面前。而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英勇抗战精神更深深印入我的内心深处。可以说,世界在不断发展变幻,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 也需从历史的碎片中寻找震撼,寻找伤痛,寻找中华儿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