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萌萌 《环球军事》2014,(22):71-71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俄罗斯情报机构的书,一半写组织,一半写人,看完也就了解了这个组织的历史演变。虽然并不具有多少深度,但达到普通的了解目的,已经足够。该书全面介绍了契卡’克格勃、格鲁乌、联邦安全总局及对外情报总局等苏联和俄罗斯时期的主要情报机构。最浓墨重彩的是,苏联成立后,打遣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情报系统,这个系统具有高度集权的情报工作体制,  相似文献   

2.
全称为以色列情报和特别行动局的摩萨德,是世界公认的一流情报机构,曾演绎了一系列曲折、惊险、神秘的谍战传奇,其声名绝不在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之下。  相似文献   

3.
于洋 《环球军事》2011,(20):54-55
冷战期间,苏联情报机构一直秘密执行从西方刺探科学技术情报的大规模情报搜集行动。1970年初,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克格勃情报部门“科技理事会”(简称T理事会)。美国政府对苏联的科技情报搜集行动早有觉察,也进行了长期的反侦察,但一直无所突破。直到1981年,随着一名克格勃间谍维特罗夫叛变法国,出卖了4000多页有关克格勃“科技理事会”情报行动的文件,这些文件被法国情报部门标记为“告别档案”。  相似文献   

4.
1945年2月,世界三大政治巨头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雅尔塔会面。克格勃认为这是实施其窃听计划——“金唇”行动的绝好时机,关键问题是如何将美国大使卡里曼从莫斯科引到克里米亚。苏联特工精心制定出一整套诱引方案。 2月9日,苏联宣布在黑海之滨举行“阿尔台克全苏少先队健身营”开营典礼,并以苏联少先队员的名义向罗斯福总统及丘吉尔首相发出敬请光临的邀请。少先队员们在请柬中用尽动听的词句,诚挚感谢两位政治家在战争期间对苏联人民的帮助。克格勃预想,宣扬“平等与博爱”的美国人绝对不会拒绝孩子们的邀请,但是百忙之中的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又不可能应邀而来,委派其他官员前来参加孩子们的活动也并不合适,最合适完成这一使命的非两国驻苏大使莫属。果然不出苏  相似文献   

5.
以色列特工组织“摩萨德”犹如苏联的克格勃、美国的FBI,是世界出名的特工组织。在其厚厚的功劳簿上记录着不少以“梁上君子”方式取得的“巨大战果”。  相似文献   

6.
格瓦拉这位古巴革命英雄,人们对他的迷恋和崇拜堪与对黛安娜相媲美。最近解密的苏联克格勃档案资料表明,格瓦拉之死与一个女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她就是苏联克格勃间谍活动的专职教官、人称“猛禽”的罗拉·马丁内兹。 ——编者  相似文献   

7.
奥列格·亚历山德罗维奇·图马诺夫是一个普通的水兵,没上过间谍学校,没学过外语,也从未打过手枪。但这并没妨碍他成为一名克格勃(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简称)的超级间谍。他因搞到的情报经常摆在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办公桌上,而受到克格勃的  相似文献   

8.
费韦尔,一个神秘的苏联克格勃间谍,西方观察家对他的评价是,由于这位克格勃官员的倒戈,从而大大加速了苏联解体的历史步伐。此话虽有吹嘘之嫌,但美国前总统里根却有如下判断:“这可能要算是20世纪最大的一桩间谍案了!”  相似文献   

9.
在苏联克格勃的历史上,曾经有一个专门负责进行无线电情报搜集的系统——第16局。对于它的存在,人们只能从古巴境内的无线电侦察中心看出一些端倪,其他的则无从知晓。前不久,俄罗斯的《绝密》月报对苏联克格勃第16局进行了曝光,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奉命组建第16局上个世纪50年代初,苏联无线电侦察的活动领域开始大幅拓展。超短波和超高频信号的侦收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从外国无线电电子设备截获情报的无线电侦察技术也有了  相似文献   

10.
“西罗维基”在俄政坛权势增长12倍前特工在俄政坛占据25%的高级职位 1991年8月,100多名苏联民主人士突然冲进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克格勃”总部大楼门前,推倒了“克格勃”创始人捷尔任斯基的塑像。随后。以他名字命名的广场也随之改称“卢比扬卡广场”。当时。人们都以为“克格勃”从此将一蹶不振。销声匿迹。谁成想,“克格勃”并没有因为其创始人塑像的倒塌而瓦解。近年,随着有16年“克格勃”经历的普京当上总统。许多前“克格勃”人员被提拔重用,在俄政坛形成了新的政治势力,并随之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名词——“西  相似文献   

11.
一名曾以苏联驻联合国外交代表处工作人员身份在美国活动的克格勃退休间谍在俄罗斯《伴侣》月刊上撰文,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他受命用“换妻”的手法拉拢一名美国政要从而获取重要情报的真实故事。这宗桃色交易堪称克格勃历史上很奇特也很成功的一次色情间谍行动。这名克格勃资深间谍没有透露自己及其他3名当事人的真实姓名,而是在文中使用了化名。  相似文献   

12.
袋鼠间谍     
原苏联有一只名叫萨夏的袋鼠,会演各种各样的节目,同时,还是个“从未失风”的出色“间谍”。前克格勃特工里奥涅特·马利克透露:萨夏随团到世界二百多个城市进行演出,并把许多秘密文件、胶片等藏入其胸前的“袋子”里,混过了无数道关卡,每每安然而归。当然,萨夏的“本领”是人赋予的,这种靠袋鼠走私文件的方法,就出自克格勃特工的异想天开。  相似文献   

13.
于洋 《环球军事》2014,(18):64-65
美中央情报局与英国军情六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前身为苏联克格勃)和以色列摩萨德一起,并称为“世界四大情报组织”。自成立之日始,中情局就一直广招各界精英,派遣到世界各地秘密从事情报搜集行动。此外,还有大量对情报事业情有独钟的狂热分子,想方设法毛遂自荐,以投身中情局。  相似文献   

14.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希特勒的特工曾广泛地在苏联后方实施破坏恐怖活动。按照当时纳粹德国领导人的想法,对苏联军队实施大规模的破坏可以瘫痪苏军的后勤保障和军事指挥系统,从而为彻底打败苏军奠定基础。针对德军的这一破坏行动,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也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最近苏联克格勃退役少将古别尔纳托洛夫在《绝密》月刊上撰文介绍了苏德两国情报机构在苏军后方展开秘密战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15.
间谍不是007     
杨孝文 《环球军事》2008,(21):52-53
在人们的记忆里,间谍生活充满了神秘和刺激,在007等间谍片进一步渲染下,美国中情局和苏联克格勃的间谍简直成了“超人”的化身。在这些间谍面前,似乎任何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他们的生活紧张、刺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真实的间谍生活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克格勃前间谍是怎样描述的。  相似文献   

16.
据《俄罗斯国家安全利益》在线杂志近日报道,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研究员赫洛布斯托夫日前撰文称,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是在充满"恐怖阴影"下进行的,克格勃为保障莫斯科奥运会的顺利进行立下了"汗马功劳"。全力清除"恐怖阴影"1974年10月国际奥委会宣布莫斯科获得第22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而苏联谍报机构早在半年前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情况。消息正式宣布后,苏联最高当局通过决议:为保证莫斯科奥运会成功举办,克格勃将负责其安全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7.
1962年春季的一个夜晚,一个矮个子的苏联人走进了FBI位于曼哈顿的办公室,主动提出为美国充当间谍。这个39岁的苏联人名叫阿列克谢·库拉克,是克格勃驻纽约的一位特工,平时以联合国科技官员的身份开展活动。  相似文献   

18.
诺尔伍德太太义务向苏联提供情报四十年—87岁的她面对媒体说:我对此并不后悔,如果有来生,我还会这样做. 1999年9月11日,英国的《时代》杂志登载了一篇曝炸性的文章,在全国引起了轰动. 《时代》杂志的这篇文章说: "1992年,苏联的一名克格勃特工,苏联克格勃总部的档案管理员米特罗金,叛逃来到英国.此人后来向英国情报部门交待,英国公民,现年87岁的老太太梅丽塔·诺尔伍德是个年代很久的苏联间谍,她完全义务的向苏联提供了大量原子核武器的机密资料,并通过秘密情报网送到了莫斯科,诺尔伍德就住在伦敦郊区,她与苏联驻英国的情报机构有秘密联系渠道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只要轻轻扣动扳机,一根装有发射栓的玻璃针便会撞破玻璃针管,一团气雾所过之处。所有生命的呼吸便会戛然而止。他们的灵魂将在无声无息中去往另一个世界。”这就是苏联克格勃在二战后的“伟大发明”。自从乌克兰独立运动的领袖西蒙·彼特鲁拉在巴黎街头被炸死之后,克格勃便开始物色有能力将这项“伟大发明”应用于实战的“杀人机器” 几个月以后,在1957年的慕尼黑街头出现了一个神情颓废的年轻人。无人知晓他来  相似文献   

20.
据俄罗斯《真理报》2005年12月13日报道,二战之后的许多年间,苏联内务部和克格勃仍在不断追踪那些战时为法西斯卖命的罪犯。安东尼娜·马卡洛娃便是这些罪犯中的“佼佼者”。这位苏联出身的纳粹女刽子手双手沾满1500人的鲜血,但在逍遥30 年后,还是难逃法网。她也成了苏联时期唯一一个被执行枪决的女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