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反映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故事的电视连续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以下简称《团长》)被国内各电视台热播。剧中非常有时代感的道具选用,对该剧剧情起到了很好的烘托和点睛作用,尤其是那些式样各异的军用钢盔,更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历史原貌,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现在我们就细数一下这“盔”中奥秘。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重庆出版社隆重推出了由罗学蓬、舒莺二人联袂创作的具有浓厚重庆抗战文化色彩的两卷本长篇军事历史题材小说<中国远征军>.笔者作为当年中国远征军的一名老兵,带着异样亲近之情读罢此书,心潮澎湃,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相似文献   

3.
一 日本侵略军为封锁我西南国际通道,于1942年3月9日占领了缅甸首都仰光。3月12日,中方应英国同盟军统帅卫菲尔的请求,经与美国协商,派出第5、6、66军组成的第一支中国远征军人缅作战。远征军进人缅甸之后,虽多次重创日军,但因缅北地理条件恶劣,军队在雨季中穿行原始森林,热湿虫咬,传染病流行。首先英缅军失利,继之,10万中国远征军伤亡很大,抗日名将戴安澜师长也英勇阵亡。剩下的人员,有两个师向北退入印度国境,其余人员分中、东两路返回云南。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4.
1942年中国远征军兵败缅甸,与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有密切关系。史迪威在不明敌情的情况下,坚信进攻能够拯救缅甸,一再改变蒋介石以纵深配置守卫上缅甸的计划,把中国远征军主力集中到曼德勒以南,造成了上缅甸的兵力空虚。当史迪威的攻势计划被打破后,他计划将中国远征军撤往印度但忽视了作为远征军退路的重要门户一一腊戍,而蒋介石又想让第5、第66军主力退守上缅甸。日军攻占腊戍后迅速分兵攻击滇西与缅北,击破了蒋介石建立缅北根据地的计划。蒋介石支持杜聿明率部绕道回国,结果造成了行军野人山的劫难。  相似文献   

5.
1942年4月17日至19日,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三十八师第1 13团在缅甸拼墙河下游渡口两岸进攻日军、救援英军的仁安羌解围战,历来众说纷纭.为寻求历史真相,笔者遍寻相关史料,采访幸存老兵,希冀弄清仁安羌解围战的史实,现将我所了解的该战基本经过考证赘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远征军滇缅战场抗日作战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远征军滇缅战场抗日作战评析黄汉光1942年至1945年,中国先后投入近40万军队,作为中美英盟军的主力,开辟缅甸、滇西战场,以伤亡近13万人的代价,歼灭日军近6万人,保卫了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和与海外联系的国际交通线,解救了英军在缅甸、印度战场上...  相似文献   

7.
我从野战军转到青海祁连县人武部工作,初到人人武部困难的确不少,主要是不熟悉工作。后来我在《中国民兵》的帮助下,学会了做民兵工作。我下乡搞民兵政治教育,参照《中国民兵》杂志上介绍的典  相似文献   

8.
我怎样当上基干民兵全荣昌我爱上《中国民兵》,并成为一名光荣的基干民兵,那是两年前的事。那时,我大学毕业来到南宁面粉厂工作。身单力薄、文质彬彬,压根儿没想过要弄枪玩炮。一天,厂保卫科老周同志找到我,开门见山地问:“你愿意参加基干民兵吗?”我先是一愣,  相似文献   

9.
2005年8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笔者来到中国最大苗寨——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平寨村的一个农户家中,采访了苗族抗日英雄侯正明。这位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84岁高龄老人,向我们道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中国远征军异国他乡的战斗故事。1921年侯正明生于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一个贫寒农民家庭。他20岁那年(即1941年元月16日),国民党政府在当地征招青年远征军,侯正明应征入伍并被编入远征军陆军新  相似文献   

10.
中英在缅甸作战中的合作与矛盾彭玉龙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中国政府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需要,派遣“中国远征军”(反攻阶段分为“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入缅,与英、美盟军共同作战,为争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中英两国是缅...  相似文献   

11.
仁安羌(亦作燕南羌)大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场上因中国军队以少胜多、解救盟军而载入史册的经典之战.近年来,随着中国远征军抗战历史被世人重新审视,仁安羌大捷备受关注.一些涉及仁安羌大捷书籍史料、回忆录等刊载经过存有异议,留给后世诸多悬念.笔者经过多方走访查询求证,结合中、英、日三方战史资料,以客观角度重新解读仁安羌之战,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人的一生,可以没有的东西有许多,但不能没有自信。因为自信是撑起人生大厦的基石。而当我们对生活失去自信的时候,又将怎样重获自信呢?我想起了当年帮我树立自信的连队文书。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通信连,连队见我是高中毕业生,又是学理科的,便把我挑选到专业性强、文化要求高的载波班。  相似文献   

13.
我是山东省莘县人武部的政委,多年来,我从民兵工作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中国民兵》是我做好民兵工作的指导老师。每期杂志一到,我都认真阅读。今年《中国民兵》第1期刊登的《民兵预备役工作要点》和《当前民兵政治工作应注意抓好的几个问题》,对我帮助就很大,我依据这两篇文章的要点,结合本县的民  相似文献   

14.
他说:"我是一个手里有一个小相机的军人,也是千千万万普通军人中的一位。影像中的那些士兵是我的袍泽,我曾经和他们朝夕共处,作为一个在场者,我不是观看,而是在经验。影像记录的是他们的生活,也是我的生活。"这期我们向读者隆重推荐武警河南总队李宇宁的《袍泽》、《誓言》、《木兰辞》三个纪实专题。李宇宁这样说过"对于当代中国军事摄影存在的问题,有识之士甚多。我自知没有改变历史书写方式的能力,更没有这个野心。我只是希望百年之后,如果有人想了解二十世纪中国军人的生活状态,除了那些官方的正史以外,还有这些影像可以补充,让以后的人们看到,这些普通的士兵曾经生动的活过。"  相似文献   

15.
拿破仑的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曾激励了很多人在军旅生涯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但是我想 ,如果士兵“只想当将军而不想当士兵” ,又会怎样呢 ?就像平坦的大道上 ,如果铺路石不甘其“小” ,一味自“大” ,那只能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我骄傲 ,因为我是一块“铺路石”。我骄傲铺路石的“朴”。没有绚烂的光彩 ,没有显赫的地位 ,没有啧啧的赞叹 ,甚至很容易被遗忘 ,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埋在泥土里保持着大地的本色。我骄傲铺路石的“实”。浸泡在风雨的考验里 ,背负着万钧重压。它只是把根越扎越深 ,让别人的脚步…  相似文献   

16.
父亲走了18年了. 作为他最小的儿子,站在他的墓前,对着他的雕像,我想说些什么呢?我能说些什么呢?他老人家走过的这百年,是中国扭转乾坤、翻覆天地的百年.这百年的中国历史太丰富了,他的人生历程也太丰富了,我看不尽,听不够,也享用不完.我只能在我的思念中寻找,寻找他老人家在我一生中留下最深烙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刘弥群 《军事历史》2005,(10):50-53
1986年10月7日.敬爱的父亲离开了我们.至今已经快20年了。虽然时光易逝.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父亲的一生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联。父亲的一生忧国忧民.始终走在中国革命历史的潮头.历尽大浪淘沙.波澜壮阔.跌荡起伏。他在我的心中.不仅是新中国的一代开国元勋.更是一个慈祥和蔼的长者.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18.
为配合盟军在缅北的反攻作战,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5月发动滇西反攻,强渡怒江后陆续攻占腾冲、松山、龙陵等地,与驻印军在缅甸芒友胜利会师.在战役准备阶段,远征军通过与盟军的军事合作,补充了一定数量的美制火炮装备,在整训中提高了技战术水平;在作战过程中,远征军能够根据战役战斗目标,合理运用火炮战术,为滇西战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火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应邀入缅,在滇缅战场上英勇作战,配合盟军沉重抗击了日本侵略军,形成了有利的战略态势,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曾涛 《中国民兵》2010,(1):60-60
最早接触《中国民兵》是在1996年初,也就足县(市、区)人武部收归军队建制之初,刚刚退伍的我被招聘到区人武部当汽车驾驶员,当时有些从作战部队交流到人武部的领导,经常借助《中国民兵》学习武装工作经验做法,图文并茂的《中国民兵》也时常把我吸引,渐渐地也喜爱上了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