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世纪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观,以教育目的衡量教育质量,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导的观念来指导和实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达到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人才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指导着人生道路的方向。对个人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人生观是“总开关”,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特别是党员干部。只有夯实做人的思想根基,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履行好党章赋予的神圣使命,无愧当代共产党人的称号。那  相似文献   

3.
立足推进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部队思想建设,把高原卫士作为认识对象,运用马克思认识论和实践观,分析高原卫士在特殊环境里所具备的那种高尚品格和生命价值观。在阐述高原卫士奉献精神本质、内涵,及其实践效果的基础上,追问奉献精神产生的双重根源,指出:高原卫士可贵之处是奉献,人类文明需要可贵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4.
兵家的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在孙子提出的一系列对立统一的矛盾范畴中,尤以对利害关系的把握最为精彩,这是孙子辩证法的精髓。“利害观”是孙子解剖战争问题的一把利器,把握住了利害关系的要义,就不难理解“慎战”“不战”“全胜”等核心观念。同时,它也是人们在面临人生道路上各种得失选择时的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在总结人类思想史的积极成果时曾明确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充分表明“过程”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过程”就是标志物质的运动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展开形式的哲学范畴。“过程”具有以下基本特性:普遍性和客观性、阶段性和相对性、具体性和多样性、有限性和无限性。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观,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后,由于中国日渐落后,日本逐渐从崇拜和敬重中国的观念中淡出,一变而为轻视中国。辛亥革命前,日本陆军经过多次和中国交锋,亲身认识到了中国的落后和软弱,更加助长了他们轻视中国的观念。北洋军阀时期因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日本便以在中国扶植代理人的方法攫取权益,形成一种乱中图利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日本仍旧无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旨和军事实力,以一种陈旧的眼光看待中国,视中国为非统一国家。正是日本陆军一贯持有轻视中国的观念,使日本一步步走向侵略中国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江泽民创新思想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江泽民的创新观及其内涵、特征和意义,较好地反映出江泽民创新思想的核心内涵和立体思维,全书构思新颖、结构严谨合理,是一部研究党永葆生机源泉的力作。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课程观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内在依据和基础,它是通过教学行为影响和作用于学生的。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石河子160名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进行课程观调查,研究发现教师的性别、教龄、学历、职称对教师课程观的影响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培训次数也只是对教师课程本质观影响较显著,对教师的目标观、内容观、实施观、评价观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创新观是一个完整体系 ,包含创新的世界观基础、创新的基本课题、创新的方法途径、创新成果的检验标准等 ,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基本要点对我们党在新世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央政府推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要求.同时,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决定,中国法治建设被置于社会转型的突破口,法治观教育构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内容.法治观教育不仅要关注立法、执法、守法、普法和护法等环节,维护法治运行秩序,同时需要从法治教育的素材选择、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系统性等多维度路径入手,提高法治观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人的问题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马克思站在唯物历史的立场上,从人的本质、发展、需要和价值四个方面阐述他的人学观点,为人学的研究指明了科学的方向。马克思人学观对于在社会发展中解决人的问题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其为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 ,洞察波澜壮阔的世界新军事变革 ,站在国际战略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 ,着眼于解决“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性课题 ,深入思考我军军事人才培养问题 ,提出了有关军事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目标、重点、环境和途径等一系列重要论断 ,形成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军事人才培养观  相似文献   

13.
人民观是邓小平历史观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是一切工作的根本着眼点。如何看待邓小平的人民观 ?文章从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和实现途径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大国,要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同心同德,全力以赴投身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业中,关键是全体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做到廉洁自律,严厉打击一切腐败现象,杜绝一切腐败行为,拒腐蚀永不沾。  相似文献   

15.
刘峰 《兵团建设》2004,(3):28-28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不同人身上有着不同的体现,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则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在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上。因此,解决好领导干部“三观”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人类认识的本质是一种观念的建构,它包括反映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相应地,创造活动的本质就是改变已有的观念建构,它包括反映性创造和价值性创造。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人性观有利于我们更加科学地、全面地认识人和分析人,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正确对待人的自然性,尊重官兵的物质利益诉求,发挥利益积极的调控作用;充分认识人的社会性,实施开放式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育的整体性和针对性;发挥人的主体性,构建双向互动的主体性教育模式,激发官兵在教育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课程观是人们对课程的看法和认识,包括对课程的内容、目的、价值等问题的看法。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新疆193名幼儿园教师和138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进行幼儿教育课程观调查,研究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幼儿园教师在观念上都倾向于教育训练理论;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观倾向在职称上无显著差异;在地域上存在差异,即城市和乡镇幼儿园教师的课程观均倾向于教育训练理论,而连队(村)幼儿园教师无明显的课程观倾向。  相似文献   

19.
传统知识观将间接知识理解为人类现有的静态认识成果,从而造成了问接知识的绝对化,使间接知识不可避免地具有反建构性。要实现间接知识与个人认识建构的有机统一,就必须打破传统知识观对间接知识的成果化理解,把间接知识理解为人类认识的发展过程,使间接知识本身建构化。  相似文献   

20.
“5·12”抗震救灾动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为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而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大规模局部动员和一省范围内实施的总动员,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应急动员。为有效应对这一重大自然灾害引发的原生危机、次生(衍生)危机和社会危机,此次应急动员活动围绕三大动员方向,科学调配社会力量资源,适时动态转换动员重心,打赢了现代应急动员“三大战役”,为未来应急动员的组织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