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华 《当代海军》2001,(10):36-38
19世纪70年代,中国向西方海军强国派出了第一批海军留学生;这批留学生后来成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栋梁之材。刘步蟾,就是这批最早的海军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巩固海防、建设海军成为洋务运动中军事自强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培养海军人才,自1877年起,在洋务派官僚的主导下,清政府多次向海外派遣海军留学生,学成回国的海军留学生大多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中坚力量.晚清海军留学教育加快了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历程,在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用人最是急务,储才尤为远图”——派遣海军留学生的背景 晚清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求自强,积极创办近代海军.洋务派在创建近代海军之初是“借才异域,冀救目前之急”.然而,由外国人指导造船、驶船,中国人“虽日习其器,究不明乎用器和制器所必然”,如此学习终非久远之计.在洋务派的主持下,在购造舰船的同时,以创办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主要内容的近代海军教育也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各地方实力派、各种伪政权均向海外派遣过军事留学生。他们的军事素质和文化知识各有差异,知识背景具有多层次性。留学地区较为广阔,多为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印度、苏联等地,但不同军种的留学生及不同时期留学的重点地区有所区别。学习内容涵盖陆海空三个军种的知识,尤以学习陆海军种知识为主。民国军事留学生群体的生成对中国军事变革产生了一定影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派遣管理混乱、留学生群体规模不大、主要是学习模仿西方等问题。对民国军事留学生群体发挥的作用,应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大批学子负笈海外,他们学成归国后,在中国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均有相当深巨的影响,其中军事留学生尤为显著。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在研究近代军事史的过程中,对军事留学生的探讨欠缺。本文祈望能在这方面有所填补,并藉此就近代知识分子与武力相结合的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社会经历了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制度变化再到思想文化变革这样一条与欧洲不同的轨迹而使近代中国政体变革具有特殊性.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本身具有复杂性、多属性的特点及近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多样性、复杂性必然导致中国近代政体的多样性、复杂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又决定了中国近代政体带有浓厚的封建性、买办性.……  相似文献   

6.
留学生与中国近代航空工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近代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出发,探讨留学生如何参与近代中国航空工业建设,以及对近代航空工业的发展作用和贡献,并简要地分析中国航空工业虽起步较早,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并未充分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19世纪60年代,先后受到西方列强入侵的两个亚洲国家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迈开了创建近代海军的步伐。中日两国近代海军创建的起点如出一辙,创建过程中两国采取的许多措施是相同的:如在人才培养向题上,两国差不多同时创办海军学校,都曾聘请外国教官任教,都曾先后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相似文献   

8.
培养与提高民族科技创新意识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缺乏近代科学传统的国家来说 ,必须理性地对待近代西方科学传播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本文通过科学在我国近代文化传统中含义的研讨 ,认为尽管近代科学已经在我国获得了迅速发展 ,但是更多地被纳入传统“经世之学”或对“道”的追求 ,而作为科学文化深层底蕴的科学理性与科学精神仍然相当缺乏。因此 ,在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中 ,应该更加注意 ,以给民族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提供足够的意识支援。  相似文献   

9.
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战略决策陈相灵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端。中英不平等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使西方列强认清了清王朝虚弱的本质。他们瓜分、掠夺中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割地赔款的数量创造了世界之最。当我国政府恢复...  相似文献   

10.
德国与晚清军事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帝国主义的炮舰轰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也震醒了清政府中的有识人士。“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吁和主张逐步得到清政府的认同,使其开始了痛苦的变革过程。为摆脱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抵御列强侵略,清政府的“师夷”带有十分明显的急功近利倾向,即首先从军事上开始“师夷”。当时清政府一无近代军事工业,二无近代军事人才,三无近代军事制度和军事学术知识,要变革就得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西方列强为了推销其军火产品。扩大对中国的军事影响,也积极地向清政府输出武器装备、军事人才、军事学术和制度。德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