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遗言     
父亲走了,走得匆匆忙忙。 我接到同学的电话从部队赶到家时,父亲已经永远属于另一个世界了。没能与父亲说上一句话,我心里既悲痛又气愤,第一次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姐姐大发雷霆:“为什么不早点打电话通知我回来?”从未见我对她如此无理过的  相似文献   

2.
无书不成眠     
对书的热爱,缘自年少时家庭的熏陶,缘自一个书香门第最基本的亲近和认同感。 我对书的感情是父亲潜移默化培养的。在我尚未进入学堂,父亲就给我买了一堆的小人书。因为不认字,儿时的我理解起那一大堆小人书的内容非常吃力。为了能在小伙伴面前展示自己讲故事的能力,每天晚上我都会在老家昏黄的煤油灯下,缠着父亲教我识字读书。父亲总是对我说:"好书不厌千回读。"当时我虽然不懂,但也郑重地点点头。后来我想,父亲用几本小人书就让成天玩得像个小野人似的我乖乖地入了龙套,这一招实在是高!在我幼年时祖母时常指着我的小脚对我们兄妹说:"有字的纸张不能踩!"长大后,长辈们  相似文献   

3.
“约定”     
在我的记忆中,和燕儿从相识、相知到彼此相爱,我们都十分小心地呵护着我们曾经拥有的“约定”。一次次的“约定”使我们彼此的心贴得越来越紧。高中毕业那年,燕儿考取了北方一所著名大学,而我却因几分之差与大学无缘。由于家庭条件不允许,我没有重新复习,不得已回到村里跟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亲和哥哥们务农。白天下地干活我总是无精打采,晚上,当我拖着浑身疼痛的身体躺在土炕上时,高考落榜的惆怅油然而生。我无数次地骂自己无能,也不甘心如此沉沦下去。终于有一天,一向憨厚的父亲再也看不惯我这吊儿郎当的样子,冲我发了一大通火儿。当…  相似文献   

4.
刘弥群 《军事历史》2005,(10):50-53
1986年10月7日.敬爱的父亲离开了我们.至今已经快20年了。虽然时光易逝.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父亲的一生与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联。父亲的一生忧国忧民.始终走在中国革命历史的潮头.历尽大浪淘沙.波澜壮阔.跌荡起伏。他在我的心中.不仅是新中国的一代开国元勋.更是一个慈祥和蔼的长者.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有关父亲和他父亲的故事。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要说起这个故事。我妈妈随军有五六年了,还是父亲第一次在我面前说起他的家庭。父亲是名普通的基层部队主官,在我最初对军营的记忆里,整天他的身影忙得像我小时候玩的陀螺。只是这些天来父亲似乎轻松了许多,于是我才听到他的述说……  相似文献   

6.
我在北国的军营里朝着家乡的方向遥望,那里是父亲生活了一辈子,想走却没能走出来的地方。如今,父亲已永远安眠于故乡的黄土之中,但那些令我痛彻心脾的回忆却时时撕扯着我的心,让我愧疚、痛苦万分。最让我不能释怀的是父亲在最后时光里还费力伸出的3个手指,那仅仅代表着他最引以为荣的三儿子吗?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在与父亲的通话中,我们谈到了换发新军装的话题。电话的另一端,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儿子,部队的军装从黄色到国防绿再到松枝绿,颜色变了,布料变了,式样也变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咱们部队也紧跟时代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作为新时代的军人,也必然要适应新使命的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和创新的思维,要做复合型军事人才,要对党、对祖国、对人民保持永远的忠诚。"  相似文献   

8.
父亲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听母亲说,连续生了两个女儿之后,第三胎生了我这么个宝贝儿子。父亲高兴得要命,说他这辈子有指望了。我小时多病,父亲经常三更半夜地去找医生,连脚都跑起了茧。虽然后来母亲又超生了小弟,但父亲却总是宠着我。父亲凭着无师自通的石匠手艺负担着我们姐弟几个的学费。尽管父亲干得很辛苦,可我看着越来越惨淡的家境,还是一个劲儿地说父亲的不是,埋怨他没有别人的父亲精明、能干。父亲只是经常叹着长气,一声也不吭。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工作分配没能如我所愿,被分到了全区最偏僻的一所乡村小学。我把这件事又归咎到了父亲…  相似文献   

9.
时光如流水。转瞬之间,我的大姐离开人世一年多了。打开尘封的记忆,她的往事历历在目。我的家在河北省隆化县偏远的贫困山村。因小时候家里穷,孩子多,大姐又是排行老大,我自然是大姐一天天背大的。本该在校园里读书的时代,她却顶着壮劳力到生产队干活儿,过早地同大人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家里每当遇到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为照顾弟弟妹妹,大姐总是把能吃、好吃的东西让给我们……  相似文献   

10.
简单的幸福     
张铁国 《国防》2004,(7):54-54
当兵在外,难得回家一趟。前不久回家休假,终于又见到了阔别三年的父母。我家在湘南农村。得知我要回家,父亲几天前特地从县城买回一张席梦思床。他笑着感叹:哎呀,快六十岁的人了,还没睡过席梦思呢。不过给我儿子睡,也一样!言语中透着自豪、满足和幸福。父亲的感叹让我一阵心酸。这些年,为了把我们兄弟抚养成人,供我们上学,父亲不知受了多少苦累。为了让父亲体验一下睡席梦思床的感觉,晚上,我特地要求与父亲一起睡。母亲却不依,说我坐车劳累,父亲鼾声太大会吵醒我。或许是太久没与儿子亲近了,父亲非常高兴地答应了。母亲嗔怪着父亲,却也只好…  相似文献   

11.
1934年6月,我出生于江西省瑞金县壬田乡圳头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亲老实巴交,母亲体弱多病,兄弟姐妹六、七个,日子过得相当艰难。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小学刚毕业就被迫回乡做了一名挑夫,跟着父亲往返于闽赣两省边界之间,为雇主挑运农副产品和盐巴,赚取微薄的苦力钱。解放前夕的一天,我们父子俩挑着重担在翻越武夷山脉黄竹岭时,突然遭到一伙国民党残匪余寇的袭击,所挑货物被洗劫一空,还被毒打了一顿。  相似文献   

12.
练笔文艺     
远在乡下的父亲今年60岁寿辰。父亲给我的恩泽如山如海,我该送份什么样的礼物呢?那些年,母亲带着我们兄妹五人住在乡下,父亲在城里的工厂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靠他每月30多元的工资来维持,乡里的干部称我家叫“半边户”,只有父亲每次回家才“圆”了。我们嬉笑着,追逐着,听他滔滔不绝地讲叙外  相似文献   

13.
我成长在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父亲 是将军,母亲是名大校军官。从小,父母的 疼爱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使我成为家中的娇 娇女。都上高中了,还时不时习惯性地把脚 一伸,冲妈妈喊:“快!帮我系鞋带!”就 这样过了几年神仙般的生活。突然有一天, 爸妈严肃地对我说:“孩子,考军校吧”。我  相似文献   

14.
拳拳赤子心耿耿爱国情─—忆父亲陈寿全陈玉珊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不由得更加怀念我的父亲。我的父亲陈寿全是爱国归侨,1918年3月5日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一个华侨家庭。抗日战争时期归国抗日,1943年留重庆冶炼厂工作,毕生报效祖国,于1...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一家出了10个当兵的,我父亲是空军,岳父、我和两个姐夫是陆军,儿子和三个外甥是海军,还有一个外甥是武警,该有的全凑齐了。"提起这事,李刚一脸自豪。一个家庭有人当兵很平常,有两代人当过兵也不稀罕,但要说一家主代有10人当过兵,并且"海陆空武警"诸兵种俱全,就为数不多了,李刚家就是为数不多的家庭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6.
从我出生时起卡洛琳就认得我。为她送终对我来说是一种特殊的光荣。我父亲死后,在大妈眼里我成了一家之主,对于这个家庭,她献出了半个世纪的忠诚与热爱。  相似文献   

17.
父亲钟怀德     
俺爸走了,没有留下一句话。在我的记忆里,只有他那慈祥、平和、从容的眼神,虽然无声无息、无牵无挂,却饱含着父爱,充满着期待,给我以力量。也许父亲走得了无憾事,但对我来说,却成了永久的遗憾。因为他老人家走的时候,我不在他的身边。大概人生就是这样,许多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是觉得欠父亲的太多,而又永远失去了弥补的机会,未免让人难以释怀、时时悲伤。  相似文献   

18.
1938年6月18日,抗日烽火弥漫的河北省平山县小觉镇上空回响着一阵低沉的歌声:“坚苦卓绝,屡建奇勋,浴血沙场,献身革命,时代的先躯,民族的英灵,让我们踏着您的脚印前进!永远前进!”这是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上万军民在追悼为国牺牲的司令员周建屏时,发自内心的挽歌。周建屏,1892年8月26日出生在云南省宣威县倘塘村一个地方小官家庭。父亲周义忠是个有识之  相似文献   

19.
怀念父亲     
父亲离开我们已整整20年了。这些年来,父亲却常在梦中回来看我。每次与父亲见面,我都泪湿枕巾。 父亲走的那年,我当兵在外。那天上午,通信员给我送来一封电报。我的心一紧,赶忙拆开,啊!“父病危,速归。”还没来得及动身,第二封电报又到了我手上:父病故。顿时,我泪如泉涌。在回答同志们  相似文献   

20.
(散文)父亲     
父亲的身躯越来越佝偻了。刻满皱纹的额头和已开始谢顶的头发,布满鱼尾纹的眼角记录着他人生的沧桑。昔日高大爽朗的父亲变得多愁善感了,甚至有些唠唠叨叨. 我出生在川北北老区的一个小镇,儿时家庭窘迫,父亲是个木匠,靠常年在外做木工活补贴家用。家中虽然很穷苦,但父亲对我这个长子却是溺爱备至。小时候不醒事,读书也不用功,成天跟小伙伴在山地里‘疯’,而小妹每天放学都得去打一背篓猪草。父亲的溺爱使得我经常去欺负同学和小妹。直到有一天,我把邻里张大妈家的四只小猪撵到河边淹死了,在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