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军转民》2013,(5):20-27
随着高分一号卫星的一飞冲天,我国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备受国内外关注。那么,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本刊为此专访了国防科工局有关专家,对高分一号卫星相关情况予以专题报道和解读。  相似文献   

2.
<正>高分专项用于加快中国的空间信息与应用技术发展,通过建设一个高分辨率的对地观测系统,一方面满足国民经济建设与国家安全的需要,另一方面提高中国遥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随着"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广泛应用,中国迈向"感知"大国,遥感应用步入了"黄金期",遥感技术在中国国土监测、环境监测、交通等各行业都有应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遥感卫星系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卫星获得的  相似文献   

3.
6月6日,国防科工局对外公布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的首发星高分一号获取的首批影像图。影像图影像清晰,层次分明,信息丰富。此举表明高分一号卫星工程测试第一阶段工作结束,天地系统间协调匹配,卫星各系统工作正常,达到设计要求,实现为国土、环境、农业等领域提供精准服务的目标。首批对外公布的影像图包括2米全色、8米多光谱、2米全色与8米多光谱融合、16米多光谱四类,北京、上海、银川、  相似文献   

4.
高分二号卫星8月1 9日成功飞天。这颗精确到1米的我国目前地面像元分辨率最高的光学对地观测卫星,将与已经在轨运行的高分一号卫星相互配合,在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城市精细化管理,综合交通服务、林业调查与监测等领域"一展身手",用米级的"黄金尺度",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5.
2013年12月30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京组织举行了高分一号卫星投入使用仪式,高分一号卫星正式投入使用,为一年辉煌的航天成就画上了句号。作为国家十六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的高分专项,结合了国际领先的遥感技术,重点发展基于卫星、飞机和平流层飞艇的高分辨率先进对地观测系统,与其他中低分辨率的观测手段相结合,将形成我国自主的时空协调、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系统。  相似文献   

6.
对地观测卫星(EOS)的应用任务建模是任务规划与调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对地观测卫星系统的组成、应用任务特点以及建模基本要素等3个方面,对应用任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特点包括任务周期性、严格的时间限制性、实体属性的复杂性以及任务的突发性等,建模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约束条件和活动.在此基础上,使用规划领域定义语言(PDDL)...  相似文献   

7.
针对及时响应用户提出的观测需求、高效实施卫星任务规划调度的需要,提出快速估计卫星对地观测任务完成可能性的现实问题,利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了一种卫星对地观测任务完成概率的估计模型。首先分析影响侦察任务完成概率的相关因素,包括侦察任务自身属性、资源约束、任务之间竞争关系等;其次,从影响因素中提炼出刻画影响因素的模型变量,给出其量化方法,并初步构建了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第三,基于卫星成像侦察任务规划系统开展实验,获取自变量与规划结果方面的样本数据;最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模型中的变量、参数及函数形式,结论表明,模型具有很好的统计特性。  相似文献   

8.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是国家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随着应用领域的拓展,高分专项将进一步聚焦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重大需求上来,实现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过渡,实现更广泛、更深入、更彻底的资源共享从2010年高分专项启动实施以来,已经成功发射具有2米分辨率全色/8米分辨率多光谱光学成像能力的高分一号卫星和具有1米分辨率全色/4米分辨率多光谱光学成像能力的高分二号卫星,获取了大量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数据,在国土、农业、环保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2013年4月26日12时13分04秒,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一号"卫星,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装载于荷兰研制的两个卫星分配器中的三颗微小卫星,三颗微小卫星分别由土耳其、阿根廷、厄瓜多尔研制,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  相似文献   

10.
面向动作序列的敏捷卫星任务规划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新一代敏捷卫星对地观测任务规划问题,考虑了直拍直传、立体成像、多条带拼接等复杂任务需求和观测、数据下传、对日定向等九种卫星动作,在任务规划的同时进行卫星动作规划。设计并实现了前瞻启发式构造算法,算法满足卫星存储、能量等复杂约束,在前瞻过程中每次决定当前任务是否安排。采用基于专家知识的多种启发式规则决定任务安排与安排卫星动作序列。仿真实例及实际工程应用表明,算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给出较好的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对于敏捷卫星任务规划问题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光学小卫星成像调度系统设计需求,考虑侧视、存储容量、能量和数据传输等复杂约束,面向小规模问题应用,设计了问题求解流程.建立了顶点和边都带权的成像约束图模型,并提出了基于标记更新最短路算法的复杂约束成像卫星调度算法解决成像方案生成过程;对数传方案生成过程,给出背包模型并采用带回看策略的贪婪启发式方法进行问题求解.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可行和适用的.  相似文献   

12.
多星联合对地观测能力评估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卫星对地观测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任务规划的多星联合对地观测动态能力评估方法,并设计实现了相应的多星联合对地观测能力评估系统。该系统能够评估卫星系统针对具体任务的整体应用能力,支持卫星系统的顶层设计和规划论证。介绍了该评估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功能,讨论了系统实现过程中的调度预处理、STK接口、调度引擎、能力评估等关键模块的实现技术,总结了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兵团建设》2013,(9):18
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后,地震原因引发各界猜测。雅安7.0级地震与汶川8.0级地震相距五年,震中相隔85公里,同处龙门山断裂带。两次地震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之前有"汶川地震已经把几千年积累的应力释放完了"的说法,雅安这次的大地震为何还会发生?昔日稳定断层正转化成不稳定断层  相似文献   

14.
筑梦太空的征程任重而道远,加强超低轨道应用研究,是航天强国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阐述了超低轨道卫星技术及比较优势,解析了超低轨道卫星试验情况,探析了超低轨道卫星关键技术,最后分析了作战应用潜力,以期抛砖引玉推动我国超低轨道卫星技术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地观测卫星动态能力评估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解决卫星系统的顶层设计和规划论证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任务规划的对地观测卫星动态能力评估方法,设计实现了相应的对地观测卫星动态能力评估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设计了适用于多星任务规划问题的变邻域禁忌搜索算法,最后总结并展望了系统未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在地面站间远距离时间传递方式中,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法和卫星共视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法和卫星共视法均存在Sagnac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时间传递的精度。而已有Sagnac效应的计算公式只适用GEO卫星,文章从Sagnac效应的产生机理出发,利用卫星或接收机的速度矢量以及位置矢量,建立一种通用的Sagnac效应计算模型。通过STK和MATLAB联合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仿真了GEO、MEO卫星的Sagnac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军转民》2014,(10):6-7
2014年8月19日11时1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二号卫疆,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一颗波兰小卫星。  相似文献   

18.
“5月30日,云南省盈江县发生6.1级地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接到国家航天局的部署后立即启动Ⅱ级应急响应机制,紧急调动我国在轨高分辨率陆地观测卫星进行多次连续观测,同时开通卫星数据应急共享通道并提供地震灾区震前卫星数据,震后观测数据也陆续通过该通道共享。”  相似文献   

19.
空间对地观测系统效能评估常采用底层指标加权聚合的方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且无法反映不同层次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利于后续的方案优化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VFT和BN组合的评估方法,建立了基于VFT和BN的效能评估流程和空间对地观测系统效能指标体系,以及时性效能指标为例,说明了该系统顶层效能贝叶斯网络的设计及其计算过程,提出了基于VFT和BN方法的效能指标计算步骤,并辅以案例验证该方法。  相似文献   

20.
《国防科技工业》2013,(10):17-17
大会开幕当天,还举行了中国航天专场报告会。国家航天局副局长胡亚枫在报告中介绍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航天发展的主要任务:在空间技术方面,继续实施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由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导航定位等卫星组成的空间基础设施,开展重型运载火箭、深空探测等专项论证;在空间应用方面,进一步完善对地观测、通信广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