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军事零讯     
《环球军事》2005,(18):62-63
中国发表《中国的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努力》白皮书9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了《中国的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努力》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对当前国际安全和军控形势的看法,在军控、裁军与防扩散领域的基本政策主张,参与和推进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的努力,致力于国家和区域裁军的举措,积极参加国际防扩散努力以及加强国内防扩散出口管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7年,国际军控与裁军形势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动向。多边军控进程酝酿重要变化,有望走出多年低谷;国际防扩散领域形势依然复杂,和平利用核能与核不扩散矛盾突出;美俄围绕东欧反导问题展开新一轮战略博弈,国际军控体制受到新的冲击;美国全面推进反导系统建设,各国发展空间军事能力势头越来越强,防止外空武器化前景更加黯淡;国际社会在集束弹药议定书谈判和小武器军控方面取得进展,常规军备控制成为亮点。  相似文献   

3.
事件     
《环球军事》2010,(24):4-4
中越国防部第4次防务安全磋商举行 中越国防部第4次防务安全磋商11月27日上午在河内举行。磋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与越南国防部副部长阮志咏共同主持。双方就地区安全、两国两军关系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对两国防务安全磋商机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新时期推动中越两国两军关系发展的有效举措。双方表示珍视两国间的传统友谊,两军要进一步增进互信,加强在多边事务中的沟通与协调,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4.
事件     
《环球军事》2010,(12):4-4
中新两军举行第3次战略磋商 中国和新西兰两军第3次战略磋商6月1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与新西兰国防军副司令杰克-斯蒂尔共同主持磋商。磋商中,双方就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两国两军关系及其他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看法。双方一致认为,本次磋商是积极而富有成果的,达到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信任、促进合作的目的,有助于继续推动两军在多层次、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5.
《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的失效重创了本就脆弱的国际军控体系,对美俄战略稳定和全球军事安全带来消极影响,国际军控合作和全球军事安全迫切需要重构新的军控体系。本文立足当前国际军控现状,在分析美俄“退约”背后各方战略考量及国际军控面临的挑战,如“美国优先”理念下的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国际军控体系自身的脆弱性和局限性和新军事革命给全球安全增添新的变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凝聚全球安全共识、以大国责任和义务为基础构建多层次军控体系和以多边军控体系循序推进国际军控进程等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推动国际军控合作,建立更为公平、合理、有效的国际军控体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9月1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努力》白皮书。为全面准确理解白皮书的相关内容,日前,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高级研究员滕建群。记者:滕研究员,中国发表的《中国的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努力》白皮书在国际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你能否先介绍一下出台这份白皮书的背景。滕建群: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以及联合国成立60周年,此刻发表这样一份白皮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人们: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国际社会应该倍加珍惜。军备控制与裁军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围绕着核裁军进行了数  相似文献   

7.
声音     
《环球军事》2014,(22):5-5
“个别国家推进亚太反导部署,谋求单边安全,不利于地区战略稳定与互信,不利于东北亚和平稳定。特别是在当前地区形势复杂敏感的背景下,上述行动更是令人关切。”——10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回答关于美军在日本布置反导预警雷达的问题时表示,有关国家应从地区和平稳定大局出发,致力于通过政治外交途径维护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入《武器贸易条约》的决定。中国加入(ArmsTrade Treaty,简称ATT)条约的决定,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武器贸易治理、维护国际和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中国政府支持多边主义、维护现有国际军控体系、践行构建人  相似文献   

9.
《环球军事》2008,(9):4-5
中俄战略稳定磋商在京举行;中国赴利比里亚第7批维和部队启程;日-法院裁定日航空自卫队在伊活动违宪;美科学家呼吁美政府减少核武器数量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世界军事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局部战争与武装冲突依然保持较高数量;恐怖主义、海洋利益争端、太空与网络安全、海盗威胁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处于进一步上升态势;大国关系竞争与合作并存;国际军控与裁军有所进展,但核扩散问题形势严峻.各国在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应对共同威胁的同时,积极实施战略调整,加大武器装备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世界军事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互作用;国际战略角逐日趋复杂化;国际军控和核裁军机制空心化。但总体看来,国家安全合作又有新进展。据此,各国加快推动军事力量的发展,着眼于作战能力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2.
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有着几乎相同的军备控制与裁军经历。战胜国对德国这两次军备控制与裁军是在不同背景、相同思路下进行的,尽管采取的措施基本相同,但结局却迥异。其中的经验教训是多方面的,如对战败国必须实施坚定、严格的军备控制措施,但仅有军控措施既无法解决军控问题,也无法带给国际社会以和平与稳定;战败国的思想改造与自我反思是极为重要的;需要彻底战胜对手,密切国际合作;适度照顾战败国的合理安全需要与民族感情;追究战争责任,惩处战争罪犯等。  相似文献   

13.
声音     
《环球军事》2010,(20):5-5
“中国反对将南海问题国际化、多边化、扩大化,因为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将使问题复杂化。南海问题只是有关国家之间领土主权和海洋权利的争议,不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也不是地区与国际问题,必须由当事双方通过友好协商以和平方式来解决。中国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始终致力于同有关国家通过双边协商加以妥善解决,磋商渠道是畅通的。”  相似文献   

14.
赵利 《环球军事》2008,(24):11-13
2007年以来,无核世界又被重新提及。2008年,这一主张成为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中最闪光的亮点之一,其影响力正逐步扩大。无核世界是个什么样的理想?当前国际军控与载军形势如何?实现无核世界面临的现实问题是什么?围绕着上述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副秘书长滕建群博士。  相似文献   

15.
国际多边军事外交活动和政治外交活动形式的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以下简称“维和行动”或“维和”),近50年来,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起着功不可没的积极作用。然而,由多国军人和部队组成的维和部队在经费和装备方面的保障现状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以色列与哈马斯都知道最终会在加沙达成和平协议。然而近日的轰炸和流血事件又使得双方需要进行新一轮的磋商,而且需要第三方介入协助调停,最终在该地区形成一个多国势力的交叉带,包括以色列、哈马斯、巴勒斯坦、埃及、叙利亚甚至包括更远的土耳其、伊朗和美国。  相似文献   

17.
事件     
《环球军事》2011,(8):4-4
中国与印尼举行防务安全磋商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马晓天与印度尼西亚国防部长普尔诺莫.尤斯吉安托罗明22日在雅加达共同主持了第4届中印尼国防部防务安全磋商,双方就地区安全形势、两国防务领域合作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18.
1999年12月1日,第54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维护与遵守《反导条约》”决议。这表明了国际社会维护《反导条约》与维持战略稳定的强烈愿望,而美国发展反导系统与谋求修改《反导条约》则是不得人心的。美国的上述举措显然违反历史潮流,势将损害国际社会推动军控与裁军的努力,并且可能引发新的军备竞赛,对下个世纪的全球和地区战略稳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世纪之交即将来临之际,世界很多国家为了争夺21世纪的战略优势,纷纷报据国际战略环境变化提供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调整和加强国防建设。 一、根据国际战略环境的变化,调整国防政策 冷战结束后,各国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世界大战的阴影不断消退,大国间的战争更加遥远,国际形势缓和的大趋势持续保持,和平与发展两大世界主题不断强化、国际军控和裁军取得了新的进展,多数全球性热点继续降温或得到控制;另一方面,南北矛盾加剧,西西矛盾发展,地区动荡,小战不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20.
事件     
《环球军事》2010,(21):4-4
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年度会晤举行 10月14日~15日,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2010年年度会晤在美国夏威夷举行。会晤中,双方就今年以来的中美海上军事安全情况、解决海上军事安全关切的途径等坦诚深入交换了意见,并就下一年度工作小组会议议题达成了一致。中方代表团团长为海军副参谋长廖世宁海军少将,美方代表团团长为美军太平洋总部战略计划政策局局长阿勒斯少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