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危险废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及设备利用等离子体炬产生的高温热等离子体将危险废物快速分解破坏,具有反应速度快、二次污染小、适用范围宽等特点。该技术克服了传统处理技术如焚烧、化学处理等二次污染大、工艺复杂、对废物有选择性等缺点。特别适合医疗垃圾、石棉、焚烧飞灰、电池、轮胎、放射污染等固体危险废物的环保处理。核西物院研制的系列化等离子体炬达到了工业化应用水平,建成的低放废物等离子体高温焚烧试验台架,突破了等离子体炬可靠性、等离子体高温焚烧工艺等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展  相似文献   

2.
从离子镀技术的基本原理、试验数据入手,探讨了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镀制大口径炮管的工作原理,并介绍了炮管镀膜设备的基本结构。试验结果表明,镀膜后的炮管,其表面硬度可提高6~9倍、耐磨性提高4倍以上,耐蚀性可达A级,防腐性能比其它方法高9倍以上。从而可有效地提高炮管的使用寿命和贮存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正>危险废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及设备利用等离子体炬产生的高温热等离子体将危险废物快速分解破坏,具有反应速度快、二次污染小、适用范围宽等特点。该技术克服了传统处理技术如焚烧、化学处理等二次污染大、工艺复杂、对废物有选择,性等缺点。特别适合医疗垃圾、石棉、焚烧飞灰、电池、轮胎、放射污染等固体危险废物  相似文献   

4.
多弧离子镀CrN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多弧离子镀膜技术在65Mn钢基体上制备CrN薄膜,通过Nanohardness-tester、SEM、EDX和XRD测试分析了薄膜的硬度、厚度、成分结构和表面形貌.得到薄膜的最高硬度为24 GPa,最大厚度为2.06 μm.通过正交实验分析得到各因素对薄膜硬度影响程度的主次顺序是偏压、氮气、氩气、弧流,对薄膜厚度影响程度的主次顺序是弧流、氮气、偏压、氩气.  相似文献   

5.
热等离子体技术由于其高区域温度、高能量密度等特征,已被广泛应用于冶金、材料、航天、电子、化工、机械加工等领域,而且在处理各种危险废物方面也显示出独特的优点,被誉为环保友好新技术。简要介绍了热等离子体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处理放射性废物、焚烧炉底灰与飞灰、生物与医疗废物、工业危险废物的处理和资源回收等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同时论述了热等离子体技术在我国危险废物处理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超音速微粒轰击是材料表面纳米化的重要手段,性能优异的专用设备是实现这一工艺的前提。为此,采用数值模拟分析的方法研制了超音速微粒轰击喷枪,在距喷枪出口50mm处获得了平均约320m/s的轰击粒子速度;在对机器人选型和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上,集成了超音速微粒轰击表面纳米化设备;应用该设备实现了对38CrSi中碳钢的表面纳米化处理,验证了研制设备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成果转化     
离子注入技术及应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离子注入技术是材料表面强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我院从七十年代就与国际同步开展离子束注入表面改性的研究工作,在离子束设备技术及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发展,研制开发了视线型GLZ-100型系列工业离子注入机、LZD型系列多功能工业离子注入机、PSH全方位系列工业离子注入机及大量的注入工艺。已广泛应用于机械、石油、化工、电子、航空、航  相似文献   

8.
孙宗祥 《国防科技》2000,21(2):64-67
1引言 为了在目标识别、跟踪、拦截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提高飞机、导弹、舰艇和军用车辆等武器装备的生存力,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技术——隐身技术,该技术实质上就是尽量减少目标本身对雷达、红外及其它光、电、声探测系统的显示特征。传统的隐身技术主要着眼于改变飞行器的外形和结构以及采用吸波材料和表面涂层以降低雷达散射截面(RCS)。而本文将重点探讨一下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实现隐身的技术(以下简称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发动机活塞环的摩擦学性能和提高其使用寿命,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在活塞环表面制备了不同N2含量和弧电流的CrNx硬膜,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纳米硬度仪和发动机台架试验装置,分别测试了薄膜相结构、表面形貌、纳米硬度和抗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N2质量分数为45%时,薄膜纳米硬度相对较高,CrNx薄膜中主要以CrN(220)相为主;随着弧电流的增加,薄膜的表面颗粒尺寸增加,当弧电流为60A时,薄膜纳米硬度相对较高。与Cr电镀层活塞环相比,CrNx涂层活塞环具有较强的抗高温粘着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改变Ti靶弧电流,在自行改造的多弧离子镀膜机上制备了不同Ti含量的(Cr,Ti)N复合涂层。研究了不同Ti含量对涂层沉积速率、成分相结构、表面形貌及纳米硬度等性能的影响,对涂层的硬化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Ti含量的增加,复合涂层的沉积速率提高,晶粒尺寸变小,粗糙度降低。涂层的择优取向从(111)晶面逐渐过渡到(220)晶面;其相结构由CrN类型结构转变为TiN和CrN并存的混合相结构,最后转变为TiN类型结构。Ti的加入可显著提高复合涂层的硬度,当Ti在金属元素中的原子数分数为0.62时,复合涂层纳米硬度最高,为35GPa。与CrN涂层相比,CrTiN复合涂层具有较低的滑动摩擦因数和较高的抗滑动摩擦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太阳风等离子体中航天器的充电过程,基于欧洲航天局开发的航天器表面充电仿真软件,建立了航天器的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了太阳风等离子体与航天器的相互作用,实现了不同表面材料时航天器表面电位以及尾迹结构的计算分析,给出了近日环境下航天器周围的空间电位结构以及等离子体密度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材料的选择将影响空间势垒深度以及尾迹结构,表面充电至更低电位的表面材料具有较小尾迹区域;航天器向阳面电位分布主要由光电子以及二次电子主导,而背阳面的电位分布则主要受到尾迹效应的影响。以上结果对太阳风环境航天器探测和评估等相关工作以及工程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活性屏离子渗硫层的制备及形貌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A52铝合金及45钢表面活性屏离子渗硫层的制备及形貌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工装使7A52铝合金及45钢试样在高频脉冲等离子扩渗炉中处于零电位,并置于接阴极的不锈钢网状活性屏中.在离子渗硫过程中,利用不锈钢网状活性屏上形成的硫化物溅射下来,沉积到7A52铝合金及45钢试样表面,从而形成离子渗硫层.SEM、EDS及XRD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活性屏离子渗硫技术不仅可以获得传统离子渗硫技术一样的处理效果,而且还细化了硫化物颗粒尺寸,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离子渗硫技术出现的边缘效应、工件打弧和空心阴极效应等问题.活性屏离子渗硫技术不仅可在钢铁材料上制备离子渗硫层,还可在非钢铁材料上制备离子渗硫层,为解决非钢铁材料的减摩耐磨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国防科技工业》2010,(5):43-43
贵阳顺络迅达电子有限公司(原贵州迅达电器有限公司)于1995年成立,全套引进世界最新的专业生产表面贴装元器件的技术及设备,采用精密绕线技术和多层印刷技术,使用陶瓷和铁氧体材料生产的各种系列贴片绕线电感、共模滤波器、功率电感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多弧离子镀技术,利用Cr靶和TiAl靶,在活塞环材料65Mn钢基体上了制备CrTiAlN复合涂层,并对电镀Cr、CrN和CrTiAlN复合涂层在900℃下的高温氧化性能进行了比较,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和X射线衍射观察和分析了样品表面氧化膜的性能,得到了CrTiAlN复合涂层的氧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CrTiAlN复合涂层在900℃时具有良好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15.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言 为了在目标识别、跟踪、拦截技术的不断发展中,提高飞机、导弹。舰艇和军用车辆等武器装备的生存力,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技术──隐身技术,该技术实质上就是尽量减少目标本身对雷达、红外及其它光、电、声探测系统的显示特征。传统的隐身技术主要着眼于改变飞行器的外形和结构以及采用吸波材料和表面涂层以降低雷达散射截面(RCS)。而本文将重点探讨一下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实现隐身的技术(以下简称等离子体隐身技术)。 冷战时期,前苏联与美国一直都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军备竞赛,为了提高军用飞机的生存力和战斗力,美、苏两国…  相似文献   

16.
为了将等离子体RCS减缩技术应用于飞行器上,首先从微观角度分析等离子体与电磁波的作用;然后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分析了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吸收、反射性能;最后探讨了几种解决等离子体电磁兼容问题的方法。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对电磁波有一定的吸收效果,并可通过控制覆盖在飞行器表面等离子体的形状改变飞行器的电磁外形。等离子体RCS减缩技术具有潜在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单位介绍UNIT INTRODUCTION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组建于1965年,是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从事受控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基础科研单位,主要以磁约束核聚变为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包括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及理论、聚变工程技术、聚变堆材料、聚变堆设计和等离子体应用技术研究等方面。经过50年的发展,核西物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受控核聚变实验研究基地,是我国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主要支撑单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一个折反式卡塞格伦光学系统,此光学系统能够使红外成象传感器和毫米波雷达通过一个光学孔(口)径同时工作,利用分光镀膜和衬底材料使红外、毫米波焦点分离。通过建立模型,对双模工作方式中每一模式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对两种模式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分析。文章给出了实验室测试结果和数据分析结论。指出了设计的合理性以及需要改进的两个方面,即次镜设计和分光镀膜技术。提出了次镜设计问题中的解决办法,指明了导电镀膜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将高压脉冲放电产生的多种效应与臭氧紧密结合的废水处理技术,并将此技术应用于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实验表明,用高压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及臭氧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30min,其生化性可达48.9%,氨氮去除率为71.1%,这为渗滤液的后续生物处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总结了在垃圾渗滤液处理过程中各种成分及其生化性随放电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高压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及臭氧技术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结合装备表面智能维修保养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装甲装备故障智能检测技术、自适应、自修复功能材料,装甲装备器材全自动保养设备等先进技术,侧重装备维修保养阐述了如何提高信息化程度,推进军队武器装备维修保养技术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