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40年前的7月14日,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为保护12名民兵和武装干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毛泽东主席在看了有关王杰事迹的报道后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陆定一等先后挥笔题词。从此,王杰这个响亮的名字像春风一样吹遍中华大地,王杰光辉的名字和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地印在了广大民兵的心里,一个学习英雄王杰的热潮在全国土下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40年来,在英雄王杰的故乡山东省金乡县、王杰牺牲地江苏省邳州市,青年民兵学王杰精神、做王杰传人的活动一直没有间断过,涌现出许多“王杰式的民兵”。时值王杰牺牲40周年之际,本刊约请两地的特约记者采写了相关报道,敬请一读。  相似文献   

2.
王强  张印东 《中国民兵》2007,(11):16-17
山东省金乡县是英雄王杰的故乡。作为英雄的“娘家”——金乡县人武部为曾向军队输送了王杰这样优秀的士兵感到骄傲和自豪。40年来,他们把英雄王杰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始终坚持“用王杰精神送兵、送王杰式的好兵”.先后为军队征集并输送了1.98万多名优秀青年,从中产生军官1260多人,仅正团职以上干部就有370余人,取得了连续40年无责任退兵的优异成绩,多次被山东省政府、省军区等上级机关表彰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3.
2001年1月15日,我送女儿去加拿大留学,来到加拿大阿尔伯达省首府埃德蒙顿市附近的一个小城——阿尔伯特。这大概是一个几万人口的小城吧。 到达后的第3天,房东对我说,附近“必胜客”匹萨店的老板想请我吃饭。 “他请我吃饭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他。”我感到很奇怪。 房东说,她的女儿杰恩在“必胜客”打工,杰恩说到家里来了两位中国北京的客人:父亲送女儿来留学,父亲是中国军队院校的一位教官。 房东说:“这里是个小地方。可能是因为好奇吧,老板很想见见您,你就去见见  相似文献   

4.
共产主义战士——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壮举,家喻户晓。王杰用鲜血和生命掩护下来的集体——张楼乡“民兵地雷班”老一代民兵,人们并不陌生。“王杰民兵班”新一代民兵们在改革大潮中,开拓进取的事迹,却鲜为人知。新一代民兵把王杰生前教会的3种应用地雷发展到今天的69种,可在几公里的区域内布下封锁水陆空立体雷网。他们曾为来自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范围内的部队、民兵作过150余次军事表演,弘扬了  相似文献   

5.
算盘(散文)     
一把普通的朱红色木制算盘,跳动了三十六个春夏秋冬,色变黄,声消逝,成了父亲的传家之宝。两年前的三月,父亲离开了他盘算多年的黄土地,留给后人的不是一笔巨额财富,而是一把木制的“铁”算盘。 又到三月祭父时。我和妻子、女儿乘坐六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回老家为父亲扫墓。刚到家门,只见母亲正拿着一把菜刀不  相似文献   

6.
海天 《当代海军》2005,(5):64-66
周末,李婷未按惯例先回家,而是回到“婷婷咖啡屋”。之前,她给父亲挂了电话,说,爸,婷婷今晚就不给你做饭了,我已交待吴阿姨,明天回去再陪你。陈超年感到突然。女儿从未在周末不回家。女儿一向懂事,自从老伴过世后,女儿就更加孝顺了。特别是在自己是否续弦的问题上,女儿的观点非常明确,坚决支持并要求父亲再找一个,最后是他自己坚持不再娶的,女儿才没办法。仅这件事,就让陈超年心里感到特别欣慰,毕竟就此可以看出女儿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如今,好几年过去了,家里虽缺少了女主人,但也满满堂堂,他、女儿、公务员、警卫员,以及在他家做  相似文献   

7.
栾世强 《政工学刊》2009,(11):80-80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学者到北欧某国做访问,周末到当地教授家中做客。进屋看到教授五岁的小女儿,满头金发,漂亮的眼睛如同清澈纯蓝的一潭湖水。简直惊为天人。收下学者带去的中国礼物,小女孩奶声奶气地微笑道谢,学者禁不住夸奖说:“你长得这么漂亮,真是可爱极了!”教授当时并没有说什么,但是女儿离开后,她的脸色严肃了起来:“你伤害了我的女儿,你要向她道歉。”学者大惊:“我一番好意夸奖她,伤害二字从何谈起?”教授摇摇头:“你是因为她的漂亮而夸奖她,而漂亮这件事,不是她的功劳,这取决于我和她父亲的遗传基因,与她个人基本上没有关系。但孩子还很小。不会分辨,你的夸奖就会让她认为这是她的本领。  相似文献   

8.
尚武书记     
在英雄王杰的故乡——内蒙古阿荣旗,提起旗委书记谭宏字,人武部干部职工和广大民兵都亲切地称他“尚武书记”。这一称呼,不但包含了大家对谭书记的尊敬与热爱,同时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谭书记关心支持国防的一片丹心,  相似文献   

9.
无悔的爱     
从 小 ,就喜欢坐在礁石上听海的鸣奏 ,看“蓝色激情”绚丽地涌动着 ,喜欢水兵帽上飘舞着的风带 ,感觉很美 !从小 ,就敬佩父亲 ,印象中那身蓝色的制服总是衬得他无比高大和威武。可是 ,在我八岁那年 ,一次惊天动地的意外 ,使他离我而去……父亲用笃挚的情和赤诚的心捍卫了他热衷的事业 ,把年轻的生命融入了这片深爱着的海洋。我为有这样一位军人父亲感到骄傲 !也为我是他的女儿感到自豪 !每当伫立在他的灵前 ,我便肃然起敬 ,誓言涌上心头 :“爸爸 ,我也要做一名军人 !”于是 ,我选择了你———军人 !从小 ,就对你一往情深 ,不知是海的缘故 ,…  相似文献   

10.
37年前,英雄王杰奋勇扑向即将爆炸的炸药包,以血肉之躯保护了12名民兵和专武干部的生命安全,其“两不怕”精神受到共和国领袖们的高度赞誉。如今,王杰救下的民兵安在?请看本刊特稿——  相似文献   

11.
1992年1月19日8时50分,在江苏省徐州市装甲兵某部王杰生前所在连,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亲切地伸出双手,紧紧地握住一位普通士兵的手,俯身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当这位普通士兵在回答“浙江永康人”时,眼睛湿润了,他不禁想起母亲的支持。他叫林益勇,现年23岁,是王杰生前所在班第15任班长。他在某集团军被誉为“小指导员”。林益勇的事迹,在全军、在装甲兵和驻  相似文献   

12.
40年前的7月14日,王杰在组织民兵训练时,为保护12名民兵和武装干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毛泽东主席在看了有关王杰事迹的报道后说:"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陆定一等先后挥笔题词。从此,王杰这个响亮的名字像春风一样吹遍中华大地,王杰光辉的名字和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深深地印在了广大民兵的心里,一个学习英雄王杰的热潮在全国土下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40年来,在英雄王杰的故乡山东省金乡县、王杰牺牲地江苏省邳州市,青年民兵学王杰精神、做王杰传人的活动一直没有间断过,涌现出许多"王杰式的民兵"。时值王杰牺牲40周年之际,本刊约请两地的特约记者采写了相关报道,敬请一读。  相似文献   

13.
此情绵绵位于苏北大运河畔的邳县有座王杰烈士陵园。王杰,从牺牲到现在已经26个春秋,但他就象天边那颗启明星,已经深深镶嵌在人们心中! 一连数日,我奔走在王杰烈士牺牲的这片土地上,走访被王杰掩护下来的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我们来到张楼乡种子站,见到了被王杰掩护下来的,已年过半百  相似文献   

14.
1956年8月底 ,父亲从大连到北京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毛主席抽出开会前的空隙时间会见了我父亲。他们已有17年没见面了。父亲多么想立刻见到多年未见的毛主席呀。当父亲见到毛主席时 ,即整装立正 ,响亮地喊了一声 :“报告!”并向主席行了一个庄重的军礼。毛主席满脸笑容 ,伸出双手同父亲紧紧相握 ,说 :“海东同志 ,你好呀!”父亲激动地说 :“主席 ,您好呀!”接着 ,父亲怀着惭愧的心情说 :“主席 ,在延安您交给的任务 ,我没有完成。我感到十分惭愧。”主席笑着说 :“海东同志 ,不是你没有完成任务 ,是你病了嘛!”父亲参…  相似文献   

15.
新兵王杰刚入军营时简直乐开丁花。为啥?原来自己的班长竟然是自己的亲表弟刘超。可正当王杰"偷乐"以为表弟会"特殊照顾"自己的时候,表弟当头的一盆"冷水"浇了他个"透心凉",也让他当初的如意算盘化成了泡影。"王杰,你的齐步走动作太僵硬!"新训第一天班里进行讲评时,刘超给王杰没留任何情面。"有什么神气的,不就是比我早点入伍吗,当班长有什么了不起!"当晚,王杰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原来,王杰和刘超不仅是表兄弟,而且俩人从小学到高中  相似文献   

16.
终于读懂了父亲马锋我在父亲身边生活了十七年,没有认识父亲,从内心世界里没有读懂父亲!小时候,家里充满了“军”味,我是与“军”字打交道长大的。一件件绿军装,由小到大,伴随着我走过童年;那顶小绿军帽,至今还保存在箱底,红红的五角星虽然已经褪色,昔日的光彩...  相似文献   

17.
学会怀疑     
马克思的大女儿燕妮曾让父亲填过一张调查问卷,问卷上有50个问题,其中一个是:“您最喜爱的名言是什么?”马克思答道:“怀疑一切”。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天才设想和亲身实践,向世人彰显了怀疑精神的时代价值。怀疑是创新的起点,然而不是所有的怀疑都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怀疑是一把“双刃剑”,运用不当,也会身受其害。学会怀疑才是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一位母亲牵着两个女儿,蹲在河边悲痛欲绝。她对女儿说:"母亲节这一天,一位母亲失去了孩子,是为了另一位母亲重新得到孩子,沈星叔叔是母亲节里最伟大的父亲!"  相似文献   

19.
父亲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听母亲说,连续生了两个女儿之后,第三胎生了我这么个宝贝儿子。父亲高兴得要命,说他这辈子有指望了。我小时多病,父亲经常三更半夜地去找医生,连脚都跑起了茧。虽然后来母亲又超生了小弟,但父亲却总是宠着我。父亲凭着无师自通的石匠手艺负担着我们姐弟几个的学费。尽管父亲干得很辛苦,可我看着越来越惨淡的家境,还是一个劲儿地说父亲的不是,埋怨他没有别人的父亲精明、能干。父亲只是经常叹着长气,一声也不吭。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工作分配没能如我所愿,被分到了全区最偏僻的一所乡村小学。我把这件事又归咎到了父亲…  相似文献   

20.
我家住在川南山区,那里满山遍野都是“油广石”,现在开发成了闻名中外的“兴文石林”。我父亲是个木匠,却爱捣弄石头,常常打个水缸、石盆什么的。 20年前的一天,我父亲在打墙基石时,从一砣椭圆形的大石头中发现—条活着的四脚蛇(蜥蜴)。当地人称作“石雕”,传说可治风湿病。父亲叫我将其捉回家中,在大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