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正交通道自适应干扰抵消器方案,对方案的算法进行了讨论,在54~86MHz范围内进行了干扰抵消器硬件实现,达到了较高的抵消比。  相似文献   

2.
本文较详细介绍了“超短波自适应干扰抵消器”的研制情况,文中分析了在空军对空联络指挥中,当电台多台同址架设时,出现的收发电磁不兼容产生强阻塞干扰的机理,介绍了自适应干扰抵消器的原理,并指出了样机研制中遇到的几个攻关课题,最后介绍了样机性能测试结果情况及话音抵消的实验情况。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在对回波抵消自适应梯度算法进行计算机模拟的基础上,用 TMS32010实现的语音回波抵消器,说明了在保密机和卫星通信系统中应用情况并给出测量出性能结果。  相似文献   

4.
多参考输入自适应IIR跳频同址干扰抵消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参考输入自适应干扰抵消原理,提出基于方程误差结构的多参考输入自适应IIR干扰抵消器,给出具体算法并分析其性能.提出多部跳频电台同平台装载的自适应IIR同址干扰抵消方案,并对3种算法的性能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多参考输入自适应IIR干扰抵消算法具有很好的收敛速度、收敛精度和稳定性,可以取得更好的跳频同址干扰抵消性能.  相似文献   

5.
文中介绍一种全双工模拟话密系统的自适应回波抵消器,该抵消器用块修正方法更新横向滤波器的系数。这种方法的收敛性能和计算效率均优于标准的最小梯度算法,且满足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建议的回波抵消器要求G.165.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直扩通信(DS-SS)系统对窄带强干扰处理增益不够的问题,采用自适应干扰抵消技术,提出了适用于直扩通信窄带强干扰环境的闭环自适应强干扰抵消方案,具体分析了每一种方案,结合具体情况提出了可行方案的基本硬件实现设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一种自适应数字话音回波抵消器的实现方法。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实现的数字话音回波抵消器,其性能指标完全达到G.165建议的各项指标要求。算法收敛速度快,运算复杂度低。64抽头(8ms)的回波抵消器,算法的运算量要求,最高时仅为3.8百万次浮点运算/秒,收敛后约为1.9百万次浮点运算/秒。回波抵消器用了大约9.5%工作在40MHzTMS320C31的处理时间,话音编码器用了85%。因此,回波抵消器和话音编码器可以用单片TMS320C31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海杂波干扰对无线电引信反导效果的影响,提出了采用自适应噪声抵消器来消除海杂波干扰的方法,并对有关参数的选取进行了探讨,最后给出了用电荷耦合器件CCD组成自适应海杂波抵消器的原理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自适应回波抵消的应用中,整个系统可能存在多个能量反射点,由此产生多个回波。普通的FIR型自适应回波抵消器为了抵消多个回波,其阶数必须取得很高以覆盖整个回波通道的延时。众所周知,自适应回波抵消器的阶数直接影响到收敛速度、稳态性能及对时变信道的跟踪能力。本文采用一种由多个可延时的短FIR滤波器并联的自适应回波抵消器结构。采用相关平均的方法估计出回波冲激响应的大致形状,用多个具有适当延时的短FIR滤波器来覆盖冲激响应的能量显著部分。这样自适应回波抵消器的阶数可大大减少,因而自适应回波抵消器的性能将大大改善。计算机模拟的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0.
超低频通信下行信号接收端受空间、地形等条件约束,难以布设远端参考线圈,因此传统的自适应干扰压制方法难以获得良好的干扰抵消性能。为解决这一难题,基于自适应相关抵消的原理,针对超低频通信下行信号的接收,提出采用多参考线圈与主接收天线本地正交布设的方案设计探测系统,并研究了一种电磁干扰自适应抵消系统的实现方法。然后,以工频谐波干扰的抵消为例进行了测试,实测结果表明:对于与干扰频谱不相重合的微弱单音信号,在不同信号强度下,采用一种基于通道相关性的多通道可变遗忘因子自适应RLS滤波算法,信干比平均改善23.51dB,其最大增益可达25.87dB,平均信噪比增益为8.13dB,说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压制超低频电磁干扰。  相似文献   

11.
飞机、坦克和船舶等封闭座舱内部产生的强机械噪声严重地影响了语音通信系统,为此,提出了自适应噪声抵消与谱相减结合的单通道语音消噪算法,其基本原理是:先进行基于相关检测的自适应消噪处理,其后采用谱相减算法消除残留噪声。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对引擎噪声的消噪效果明显,并能有效地保持语音清晰度,可应用于机械噪声很强的语音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2.
自回波控制电路出现以来,无论是回波抑制器还是回波抵消器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到双向通话问题及其判决方法。本文主要介绍了回波抵消器中双向通话判决的各种方法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基本原理,并对各方法的优缺点作出估价。  相似文献   

13.
游翰霖  陈方舟  成清 《国防科技》2017,38(4):088-093
在常规军力优势相对衰落、经费预算日益缩紧的背景下,美军为维持其军事霸权,提出了旨在实现兵力全球自由投送的第三次抵消战略(Third Offset Strategy)。通过梳理抵消战略的现实背景、历史沿革和战略目的,我们发现如果把第三次抵消战略简单视作美军的军事技术发展战略甚至军事战略,就会陷入片面而幼稚的认识误区。除了防范潜在的技术诱骗和技术突袭,更应该从大国博弈的战略视角出发,全面审视和应对第三次抵消战略对我国的挑战。美军实现国家利益的需求导向、自我变革的决心勇气和创新能力、科技兴军的先进理念和以军为主的军民融合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要以我为主参与制定未来战争的"游戏规则",做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要深入研究美军作战体系和美国国家战略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攻其所必救",从而化解重大安全挑战,争得新的战略机遇期。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改善超低频频段的通信质量,在传统改进广义旁瓣抵消算法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超低频干扰抑制算法——生成式旁瓣抵消算法。该算法将人工智能研究热点之一的生成式对抗网络模型引入广义旁瓣抵消算法中,通过优化设计生成模型的网络结构及相关超参数,有效地解决了原算法存在的期望信号残留问题,为旁瓣抵消通道中的后级滤波算法提供了与主通道相关性更强的干扰参考信息,从而提高了算法对主通道干扰估计的准确性。为了验证优化后生成模型的有效性以及所提算法对不同类别干扰的抑制能力,在实验室环境下搭建实验平台,设计了多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生成模型具有较好的生成能力、较好的鲁棒性以及相对较低的运算复杂度;相比于传统改进的广义旁瓣抵消算法,所提算法进一步提高了信号带宽内的信干噪比。  相似文献   

15.
当期望信号和干扰同方向时,为了有效改善超低频频段的通信质量,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拟电路预处理和改进广义旁瓣抵消的干扰抑制算法,设计了磁性天线、低噪声前置放大电路,制作了灵敏度较高的磁传感器,有效地抑制了工频及其谐波干扰。鉴于超低频频段的信号十分微弱,在广义旁瓣抵消算法的基础上做了几点改进,为主通道提供较多的参考信息,从而提高了算法的性能,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算法失效的问题。为了验证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在实验室环境下搭建实验平台,设计了多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期望信号与干扰是否同方向,改进后的广义旁瓣抵消算法相比原来的算法,在信噪比的提升和噪声底限的降低等方面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负顾客的排队模型是排队论近年来的新兴分支。文中引入了带有B ernou lli抵消策略的负顾客的M/G/1排队模型,即到达的负顾客以概率p抵消队首正在接受服务的正顾客,以1-p的概率抵消队尾的正顾客,利用补充变量法,状态转移法和L变换,最后得到系统稳态队长的概率母函数。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适应神经网络滤波的引信去噪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自适应神经网络噪声抵消系统,该系统不需要关于噪声信号的先验知识,非线性映射能力强,具有自学习能力,计算量小,实时性好.利用该系统对含噪声的非线性信号建模,达到消除噪声的目的.通过LMS算法,对不同信噪比(SNR)的含噪引信信号进行滤波,仿真结果表明,该滤波器能有效地抑制噪声.  相似文献   

18.
<正>“抵消战略”是美国国防与军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防部通过开发与运用非对称手段,以在防务领域抵消对手优势的重要战略工具。在美苏冷战中,美国曾对苏联实施了两次成功的“抵消战略”。如今,美国政府为应对所谓新一轮大国竞争,又展开了“第三次抵消战略”。所以,通过对冷战中美“抵消战略”路径进行深入探析,以对美“第三次抵消战略”进行评估和应对,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为减小轴频电场信号,基于轴频电场产生的机理对主动式轴接地(active shaft grounding,ASG)系统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并自主研制了原理样机,完成了实验室的船模试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研制的ASG系统能有效地抑制滑环和碳刷接触电阻变化所引起的轴频电场信号,抵消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正>“第二次抵消战略”提出背景随着苏联核力量和常规力量都取得了与美国均势甚至优势的程度,美国国防部忧心忡忡,开始寻求重新获得优势的途径。卡特时期的国防部长布朗提出了“抵消战略”,即第二次“抵消战略”。美国国防部之所以提出“抵消战略”,是因为美国对苏军事优势受到了严峻挑战,在全球战略态势中,出现美守苏攻的局面,主要体现在军事和经济两个方面。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