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民间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一位老人将要离世时,将他的四个儿子叫到一起。老人未曾说话,先拿出一把筷子,分给每个儿子一根,要他们将筷子折断。四个儿子分别很容易地就将各自手里的筷子折断了。此后,老人又将另外四根筷子捆在一起,让儿子们折。结果,四个儿子谁都未能将那一捆筷子折断。这时,老人说话了。他讲了一个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要儿子们在他去后加强团结,这样,就  相似文献   

2.
一个父亲和儿子走在雪地里,他看到远处有棵大树,就对儿子说:“我们来比赛跑到那棵树,但不是比赛谁先到,而是看谁在雪地上跑出来的线最直。”儿子听了非常高兴。因为如果是比速度,父亲一定赢,但是比谁的线跑得最直,那就不一定了。所以他很小心地走,不断注意自己的双脚,把一只脚慢慢放到另一只脚前面。  相似文献   

3.
浴火凤凰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说是有一种凤凰,每当它行将老去的时候,就飞着把自己投入到火中,当它再飞出来的时候,它就已经获得了新生。其羽毛鲜亮、肌肉丰满,浑身又充满了活力。它就在烈火中得到永生。这个故事我觉得太美了,充满着挑战、进取,更充满着青春的朝气。  相似文献   

4.
幽默与笑话     
给虫子找妈妈小儿让我看他手上爬着一条蠕动的毛虫,我一见毛虫就全身一颤,随口说了句逗孩子玩的话:"快把它弄到外面去吧,它妈妈一定在找它。"儿子转身走了出去。我以为达到了目的,谁知他一会儿又进来了,手上爬着两条毛虫,他说:"我把虫妈妈接来了。"  相似文献   

5.
周军 《政工学刊》2014,(1):73-73
北宋时期有一位宰相名叫王琏,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却得以在首相这个显赫位置上寿终正寝。临终前,他对儿子和年仅6岁的孙子说:你们将来要考取功名像我一样去朝廷为官,现在我把做官的秘诀告诉你们,要牢记四个字,第一个字是“忍”.在朝廷里有人指责、有人不按规矩办事要忍受;第二个字是“顺”,不管皇上和上司说什么要听从;第三个字是“躲”,遇到问题时要想办法躲开,不要去理会;第四个字是“推”,有麻烦的时候要想办法推给别人,不要把麻烦留给自己。他说,只要做到这四个字就能使官越做越大,还能保护好自己。  相似文献   

6.
2010年11月,河北省保定市供水总公司总工程师王志浩接到了援疆的任务。谈及最初得知自己要去援疆的感受王志浩说,当得知自己要去援疆,心里既期盼,又有担忧,因为能去新疆工作,对自己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但要离开妻子和年幼的孩子,真的让他放心不下。回到家后,他把自己要去援疆的事情告诉了在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工作的妻子齐冰,妻子犹豫了一会儿说:"我知道你是一个对工作非常有激情的人,你到了新疆一定要认真工作,家里的事情你不用担心,我能照顾好。"然而,现实生活中,齐冰还是遇到了很多麻烦事,她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女儿生病,一旦生病,她就必须放下身边的事来照顾  相似文献   

7.
孙大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对他很是孝顺,而小儿子却多次打骂他,有一次还把他胸部的一根肋骨打断了。为此,孙大爷和人聊天时说过以后的财产不给小儿子一分钱。最近这几年,小儿子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教育下。发生转变,经常时老人嘘寒问暖,老人感到非常高兴,并明确表示原谅小儿子。不久前,孙大爷因病去世,可在分割遗产时,大儿子却说弟弟虐待过父亲,并被父亲取消了继承权,所以不能继承遗产。请问:小儿子还有继承权吗? 刘小生  相似文献   

8.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这句话,是笔者最近从陶行知追文凭的故事中看到的。故事说陶老先生得知儿子通过他的关系弄到一张文凭,并拿着这张文凭到外地找到了工作,便立即给儿子发去“速将文凭寄回”的电报,接着又给儿子去了封言辞非常强硬的信.信中说:“文凭绝不能给你,我只能按你的实际情况写一份证明材料。总之,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相似文献   

9.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话说某梳子商欲招聘营销员,结果,一下子涌来数百人。他在众人面前说,我要求大家推销梳子,不是在一般的地方推销给一般人,做一般性推销的人我早已物色好了。他这样一说,大部分人走了,只留下3个人。梳子商就叫这3个人到和尚庙去推销梳子。第一个人只推销出去了1把。他到和尚面前去推销梳子,和尚们认为他有意讽刺他们没有头发,因而遭到追打。落荒而逃的路上,他碰到一个小和尚挑水回来,正在树下纳凉搔头皮,他随手递上一把梳子,小和尚感到很管用,就买下了。  相似文献   

10.
二百五定律     
严丰 《政工学刊》2014,(4):87-87
看到过两个外国的故事:一位上了年纪的妇女走了进一家家具店,说10年前在这家店里买了一张沙发,可现在它的一条腿掉了,想让店里免费为她修理。家具店老板带着他的儿子,下午就到了她家里去修沙发,给那位老妇人的沙发新换了一条腿。  相似文献   

11.
11月的一天早晨,一辆白色标致车突然出现在伊拉克巴格达北部乡村一个酋长的亲戚家门前,主人一眼就认出了客人是久违了的萨达姆。主人说:“萨达姆看起来身体很硬朗,依然是以前的样子。他没有任何畏惧,不过从他眼里能看到一点悲伤。” 萨达姆喝了一杯茶,吃了一片面包和一些椰枣,算是他的早餐。他让人把酋长叫出来。萨达姆说他是被自己的亲信出卖了,并大谈要报仇,“决不能让他们有休息和喘息的机会”。他告诉村民,“伟大的一天”即将到来,并以自己儿子乌代的在天之灵发誓要对  相似文献   

12.
幸福的假象     
佛经里写人通常走两个极端,不是大智就是大愚。《百喻经》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有个女人刚生了个儿子,可是她并不满足,还想多要几个孩子,于是,她四处向别人打听:“谁有办法让我再多生几个孩子?”有个老妇告诉她:“我有办法满足你的心愿,不过你得先祭祀天神。”女人赶紧问道:“拿什么祭祀呢?”老妇说:“把你的儿子杀掉,然后用小孩的血去祭祀天神,你就能得到更多的孩子。”女人听罢觉得言之有理,就准备杀子祭天。有个智者发现后,觉得这女人疯了,赶忙制止:“你将来能否得到更多孩子还不一定,却要先杀掉自己的儿子,简直愚蠢透顶!”  相似文献   

13.
一位同事愁眉不展,问起缘由才知道,他出生不足两月,母亲就丢下他与人私奔,是奶奶把他养大的。现在母亲得了癌症将要离开人世,很想见儿子一面,他开始执意不见的同时,心里也纠结:当年母亲丢下自己,是她绝情,不近人意,可眼下亲生母亲离世前想见一面,自己却不能满足,不是和当年母亲一样绝情吗?他最终去了医院。在走出病房的思索中,他渐渐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客人就是接纳自己,容得下形形色色的人,就是在内心深处悦纳了一个又一个自己。  相似文献   

14.
正十年,安迪从一个系着红领巾的小小少年成长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他的父亲安政龙和母亲仲卫青欣慰地说:"我们老了,就盼着儿子以后能过得好!"安迪或许早已记不得那个挂着鼻涕到处跑的自己,是怎样被房子里窜来窜去的老鼠吓得不敢睡觉的样子,可他的妈妈还能清楚地回忆起从前烧柴火煮饭时那呛人的情景……  相似文献   

15.
正我叫吴胜勇,在九师一七团医院工作,1968年出生的我,对兵团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有深刻认识。我的儿子吴小东现在是大连民族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8月25日要返校,儿子想让我开车送他到乌鲁木齐,可是我拿到驾照时间不长,跑长途有些为难,最后,我答应送他到一七团去乌鲁木齐的必经之路——铁厂沟,到那里再转车。为此,他还不太乐意,其实,他并没有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有多么幸福。我的父亲吴炳忠是1959年参军的,1964年复员后,响应国家号召,支援新疆建  相似文献   

16.
在我还是一名班长的时候,有这样一件事。一个星期天的早上,我把自己的脏衣服换了下来,正准备拿到水房浆洗,在水房的门口碰到了连队的饲养员史小波。他是河南籍战士,入伍前,由于父亲离异,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新兵下连后,当连长找到他问他有什么打算时,他说:“连长,我这种人也干不了什么,我就到连队养猪去吧!”史小波走到我的面前说:“班长,我给你洗吧!”我很自然地就把衣服给了他。当我转身往回走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相似文献   

17.
在南空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一位母亲到雷达站看自己当兵两年的儿子,之前一直担心儿子不适应部队生活的母亲走进驻地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宿舍墙壁上爬满青藤,吃水还要从山腰上建的一个水库靠水泵抽上去。看到这些母亲心疼地说:"儿子,你在这边受苦了。"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生活的意义源于一种希望,没有希望的生活就如摇曳在苍茫大海之上的一叶扁舟,漂浮不定,无所适从。对大多数人来说,工作虽然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好似那一叶扁舟,而对待工作的态度恰如给那一叶扁舟装上了船舵,使其有了航向。工作或许是人生的一种寄托,对待工作的态度也许就是灵魂,给工作这具躯壳灌注了什么样的灵魂,你就能收获什么样的生活。工作,如果是一个人喜好的,是他可以用生命去做的事,那么就成了他的事业,他就能沉湎其间,在工作中发掘出自己的潜能,寻求到自己的快乐,在享受工作的同时享受生活;工作,如果是一个人不喜好的,而他也没有改变工作的愿望,那么工作态度完全在于他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就如对待生活的态度,不同的工作态度体现出一个人不  相似文献   

19.
沈阳军区“优秀心理咨询员”某步兵旅指导员胥得意感到,维护好官兵的政治权利很重要。近日,该连62名战士自发给他写了106篇爱兵故事,这事儿在军营成了一条长了翅膀的新闻。知道内情的人都说:“胥得意之所以得到全连战士的尊敬与爱戴,不只是他把自己的满腔真情都奉献给了战士,更缘于他对兵的根本态度和全新的带兵视角,缘于他把爱兵推向了更新的境界。”为此,我们撷取了几个战士亲手为他写的这一串真实的故事,一起来感悟他的爱兵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跟我去种树。"父亲对从部队复员回来的儿子说,儿子一言不发地接受了父亲的决定,放弃去团场效益最好的棉花联合加工厂工作的机会,跟父亲去到远离人群的林业点工作,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干,就是18年!父亲叫马宗辉,儿子叫马晓华,都是八师一五〇团的职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