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美学家和教育家朱光潜认为:“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他指出:“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旧书不厌百四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谈读书》)此外,朱光潜有一条重要的读书方法,即边读书边写作.他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  相似文献   

2.
美丽的弧线     
尹子是我十分要好的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并不完全因为我俩同窗共读了十来年,重要的是,我一直觉得尹子是个很有深度的人。尹子长得很有人样,成绩也还不错。但让我不解的是,尹子虽自称网友遍天下,却对周围的人很淡漠,哪怕是对他很“感冒”的“美眉”,他也作一副不屑一顾状。我是一个很平常的人,也许是我的过于平常吧,多年以来,我俩却一直保持着不太平常的关系。高二的时候,尹子用充满悲观和失望的语气对我说,他感觉不到真实的自己,看不到将来的前途和出路。我问他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他说他也不知道,只想换个活法,换个环境。凭我和他多年…  相似文献   

3.
罗先武 《中国民兵》2007,(10):21-21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如今已成为陕西省安康军分区开展学校国防教育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4.
由 于书市的繁荣 ,决定了每个人不可能读遍所有的书 ,这就需要有选择地取舍。而现在的书又是形形色色的 ,有益的有之 ,无益的也有之 ;有害的有之 ,有毒的也难禁绝。这就需要读书时要仔细辨清“颜色” ,认真加以选择。拒读“黑色”书。由于一些环节的疏漏 ,通过非法渠道出笼的政治上有问题的书时有所见 ,如以欣赏的笔调写黑社会内情的 ,写已有定论的反动人物的传记 ,非法编造未经审核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生活纪实”等。有的把革命前辈描写成流氓、地痞式人物 ,把其参加革命归因到报私仇、逃避家庭等 ;有的把我们的一些优良传统、民族文化极…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也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自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中译本面世以来,《共产党宣言》就成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滋养的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毛泽东一生读过次数最多的书就是《共产党宣言》。1939年底,他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后来他还说过,自己每年都会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毛泽东到底读过多少遍《共产党宣言》,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可能也无法统计。  相似文献   

6.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宫;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视察期间,给市、县委书记们念的一副对联。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相似文献   

7.
读书要领     
江洁 《政工学刊》2008,(5):23-23
书读两遍 书读一遍如同走马观花,只能草草了解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做“知道分子”这样是足够了,但要做“知识分子”从书中得到些益处就远远不够了。要了解蕴涵在作品中的思想,要体会作品的妙处和意境,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三味。书读两遍,方才滤去已经熟悉了的情节,只剩下精要处文字,以及文字中流露出的情致和氛围。如同好茶冲两道,才能洗去杂质和泡沫,才能淡淡地泡出点味道来,悠幽绵长。  相似文献   

8.
赵倡文 《中国民兵》2010,(10):60-61
与三位战士谈读书,使我生出许多感慨。第一位战士比较喜欢经典,他说这段时间正在读《道德经》,交谈中他总爱引用《道德经》中的句子,我问他知不知道何谓道、何谓德?他很茫然,听完我的解释,他讪讪道:"你读书也读得太仔细了吧!"第二位战士最近对《水浒》着了迷,他说自己已把《水浒》通读了两遍。听着他侃侃而谈,我问他通读了两遍,是否认得其中的每个字?他愣了一下,  相似文献   

9.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生命中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与友至武胜路书市淘书,随手翻开《林清玄散文》,两句充满人间真情和哲理的话突然跃入眼帘,磁石般牢牢吸住我四处寻觅的视线,反复默念数遍,久久回味,于是毫不犹豫付款拿书,...  相似文献   

10.
鲁迅读书九法一、背书法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鲁迅把书签夹在书里面,每读一遍就掩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这样,等到把书签上的10个...  相似文献   

11.
各位看官,别误会,这个“岳大侠”可不是金庸笔下那个笑傲江湖的岳不群,这位是我们学校的教员,他本来名叫岳群,但是他总是对有的同学的种种陋习说“不”,他们便在他的名中加一“不”字以泄私愤;又因他“可恨又可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正> 一 苏轼以其卓越的创新精神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在北宋词坛高视阔步,独标一格,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被推崇为豪放词的扛鼎之作,“自是横槊气慨,固是英雄本色”的“千古绝唱”。王士祯说:“学士此词,亦自雄壮,感慨千古,果令铜将军于大江奏之,必能使江波鼎沸”。俞文豹《吹剑续录》的“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之说,虽为一家之言,且不无讥讽调侃苏词“不协音律”之意,而历代诗词论家却多以为此语形象真切地道出了苏东坡词的基本特色: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尤其是与“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词并列比较,格外显得雄健挺拔,豪迈之至。再加上东坡当时手书《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跋》时,“行不作草书,适  相似文献   

13.
春节笑一笑     
少爷写春联从前有个少爷,平日吃喝玩乐,游手好闲,把他父亲留下的遗产都花光了,临近年关,连柴米也没有。除夕夜,这个穷困潦倒的少爷写了一副对联自嘲,贴于门口:"行节俭事,过淡泊年。"村上有位老学究读后,慨叹不已,在对联的联首各加了一字,成了:"早行节俭事,免过淡泊年。"  相似文献   

14.
农民张修初征答下联“甲子年闰十月两度雨水双春六百载才逢一岁。”这是湖南省邵东县双泉铺乡茶园村农民张修初作的一副对联的上阕,他向解放军指战员和全国青年民兵征答下联,凡答对者他将赠送一份农家礼物。张修初说,1984年是甲子年闰10月,全年两个雨水节,两个立春节,本乃是历法排立,不是  相似文献   

15.
笑笑好心情     
丁凡 《华北民兵》2011,(8):63-63
破费伍班副为讨好高连长,从乡下拿来玉米送给他。第二天训练前伍班副去见高连长,正好他在啃煮熟的玉米,见伍班副来了,就客气地说:"你每天很辛苦,还让你破费了。"伍班副说:"这不算什么,在乡下这些玉米都是用来喂猪的。"看不清太远"我看不清太远的东西。"木木对伍班副说。"请跟我来。"班副把木木带到外面,用手指着天上的太阳,问道:"你看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副既普通又特殊的对联—— 上联:江总书记情深似海 下联:县人武部恩重如山 横批:感谢共产党感谢总书记感谢武装部 这副对联的“创作”和张贴者,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那坡镇永常村陇黎屯壮族农民苏其权,眼里噙着感激的热泪,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这副对联背后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17.
袁浩 《政工学刊》2010,(10):17-17
有副对联叫“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这副对联告诉人们,自古以来的贤圣之人,皆是大气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之事,越能心静如水,沉着应对。每每想起这副对联的含义.都颇感受益。  相似文献   

18.
王培佐 《政工学刊》2003,(10):52-52
某日翻书,看到一则轶事,说的是民国年间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一次看到院内到处有便溺痕迹,就顺手拿来一张宣纸,写下“不可随处小便”几个字,叫人张贴出去。张贴者为了得到于右任的手迹,就另写一张贴上,而将于右任的这张告示一字字裁开,巧妙地排成了“小处不可随便”的条幅,悬之于壁,用以律己。关于这件事是真是假,现在已不易考察,倒是“小处不可随便”这句话,很值得我们咀嚼一番。读《李德生回忆录》,得知这位老将军也有“三个不随便”:一是除了参加正式会议,不随便到处走动;二是除了发的文件,不随便打听消息;三是除了按原则办事,不随便说话批…  相似文献   

19.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名庸医叫"吉生",因其医术平庸,误人甚多。人们对他甚为不满,以至请人送他一副对联:"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这个对联妙在将逢凶化吉、起死回生两个成语隐去末字。而隐去的这二字,便是庸医之名。章太炎与康有为政见不合,曾作嵌字联骂康: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上句是《中庸》"国之将亡,必有妖孽"隐去"妖孽"二字;下句是《论语》"老而不死是为贼"隐去"贼"字。能作如此妙联,章太炎不愧为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20.
战争轶闻     
双关妙联斥汉奸 1940年3月,卖国求荣的大汉奸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自任主席。就职那天,被誉为“当今王羲之”的灵谷老人写了一副对联: 昔日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阿谀拍马之辈对此联大加赞赏。但有人悄悄地提醒汪精卫,这副对联写的不是好话:“昔日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该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