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君子”、“小人”是古人常用的称谓,其词义多样且不断演化。君子,最早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常与“小人”与“野人”对举。《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淮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都是这个意思。汉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宋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小人”的称谓其一是平民百姓,其二是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自称的谦词,其三是指识见浅狭之人,其四是…  相似文献   

2.
一、《淮南鸿烈·兵略训》的军事伦理思想《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天下方术之士”,在他的主持下集体编著的一部论文集。这是体系庞杂,内容比较重复的一部大书。高诱说,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其中也夹杂一些孔、墨、申、韩的思想。它是汉初黄老无为的继续,并有所发展。它也是汉武帝以前地方封国政治集团势力与中央政治集团势力的矛盾反映。在哲学世界观方面,唯物主义是它的主流,但也杂有不少唯心主义神秘因素。为什么取名“鸿烈”呢?“鸿,大也…  相似文献   

3.
“仕”、“学”之间赵新乐《论语·子张》篇中有句人们熟悉的话:“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仕”与“学”无需解释,问题在这个“优”字上。以往人们大多把这句话中的“优”字理解成现代汉语中“优秀”的意思,其实大谬不然。《说文解字》对“优”的训义是“饶”。段...  相似文献   

4.
樊斌 《政工学刊》2002,(6):42-42
《礼记》上说 :“德者 ,得也。”意思是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崇高的品质之后 ,才会有所得。“士有百行 ,以德为先” ,凡事以“德”为先 ,就能得到世人的尊敬。我军从来都是遵行“德”的典范。这也是人民子弟兵深得人民群众爱戴的原因。当代军人崇高的道德修养应是一项必备素质。古往今来 ,军必重“德”。如先秦的大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明确提出了将德的五条标准 ,即“将者 ,智、信、仁、勇、严也” ,特别强调将帅要有良好的精神品质 ,要求将帅做到对国家“进不求名 ,退不避罪 ,唯人是保 ,而利合于主”。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要求将领…  相似文献   

5.
兵制,即国家的军事制度,是整个政治制度中的一大部门。兵制的得失,常常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唐杜佑论兵时说:“若制得其直,则治安;失其宜,则乱危。”他注意到兵制之重要,但在唐以前,人们对兵制之研究,并没有引起重视,就在杜佑这部专载历代典章制度、卷帙浩繁的《通典》中,也没“兵制”这一门类。陈傅良的《历代兵制》,当是系统研究我国兵制的肇端。  相似文献   

6.
灯 下读书 ,杜甫的一首“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诗句 ,读后不无感想。雨 ,也有好与不好之分。这是大家在生活中感受颇深、不言而喻的。降的及时 ,就是好雨 ,如“春雨贵如油” ;降的过量 ,就会给人们带来灾难 ,需“抗洪排涝” ;迟迟不降 ,就给人们带来忧虑 ,“抗旱保苗”便是例证。我想如果我们把经常性思想工作比作春风细雨的话 ,那么 ,经常性思想工作这雨是否也应该“知时节”呢 ?《墨子闲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 ?”墨子曰 :“虾蟆蛙蝇 ,日夜而鸣 ,舌干擗 ,然而不听。今鹤鸡时夜而鸣 ,…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淮南子·兵略训》)。”意思是:军事上的胜败,根本原因在于政治。本期发表《千日运筹为一时》的通讯,值得一读。吉林松原市市委书记施殿金把做好党管武装工作,作为领导干部讲政治的一项具体行动。他以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为己任,抓经济工作不忘预备役部队建设,两副重担一肩挑,对预备役工作殚精竭虑,运筹帷幄,作出了重要贡献。 预备役部队是我军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一支国防新军。在党中央、中央军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武德思想源远流长。《词源》上解释说 ,“武德 :武道”。《中华大辞典》上也说 ,“武德者 ,武道之德也。”这就是说 ,武德的本源意义不但包括军队这种特殊群体的用武、从武之德性 ,而且也包括民间的武术组织和练习武术的个人的用武之德性。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技击为内容 ,通过套路、搏斗等形式 ,来达到防身健体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习武必先习德” ,这是中国武术界的一句行话。这是因为 ,在农耕文明时代 ,练武之人与普通人的技击差异很大 ,必须使这种人接受一些规范 ,使他们能够谨慎地使用自己所学到的本领。武术界的“武德…  相似文献   

9.
用什么手段才能保持社会生活的稳定?在中国思想史上,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对此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其中影响最大的要属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他们认为,德政和教化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孔子和孟子的这种见解至今不乏可资借鉴的价值.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德教思想的奠基者.他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德治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这就是说,实行德政易于得到民众的拥护.德政的基本内容是“惠民”,“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治长》)养民以惠,就是让民众能够维持生活和生产而不至冻饿,进而藏富于民,让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在富裕的基础上施以教化,既重视物质方面,又重视精神方面,这样就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相似文献   

10.
老子的军事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又名《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前三十七章为上篇,通常称之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通常称之为《德经》。早在唐代,王真就有《老子》是一部兵书之说,甚至认为“五千之言”,“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但是,明代的焦竑站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说:“《老子》明  相似文献   

11.
再读者,非第二次读也,是再三研读之意也;作为《孙子》迷,再三研读之余,笔者偶得几个新认识: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二、存世《孙子》可能存在错简及传抄之误;三、存世《孙子》提倡“愚兵”非“阶级本性的反映”. 一、传世《孙子》或许是呈给吴王夫差看的 公元前512年,经过吴国大将伍子胥的引荐,孙武得以晋见吴王阖闾.事前,孙武应该早已经呈上自己的著作《孙子》,所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才会记载,“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武为展示用兵之能,遂有吴宫教战之轶事.“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  相似文献   

12.
“德,国之基也。”民无德,什么事都做不成;官无德,一分威信不会有;国无德,就会积弱积贫,毫无生机和希望。因此,早在战国时期,“唯德治,否德乱”就已成为名君贤相共识。江泽民同志在河北视察时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常修为官之德。这一谆谆告诫,针贬时弊,一语中的,指明了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为官做人之首要,齐家立业之根本。  相似文献   

13.
怎样正确认识、实现和永远保持军队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这是当代军队革命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很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纯洁性”一词是近代使用和流行的.在古代,“纯”与“洁”多是分开使用.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来说,所谓“纯”,主要含义是纯一、纯粹、纯正不杂的意思.如《诗·周颂·维天之命》说,“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庄子·刻意》说,“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另外,“纯”还作美、善、好、皆等解释.所谓  相似文献   

14.
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格修养反映着一个人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关联着其处世为人的形象。政治机关干部自身的影响力,有来自权力的因素,也有来自非权力的因素,包括人格魅力。而后者在工作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更为广泛、持久。因此,作为政治机关干部,必须重视人格修养问题,注意“念”好三个字。立起一个“德”字。古人讲,“德者,才之帅也”,“一德立而百善从之”。作为政治机关干部,必须把“德”放在人格修养的首位,作为为人处世之基石。做“德”字文章,需要把握的环节很多,但比较关键的有两点:(一)戒伪善…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在《史记·宗微子世家》云:“纣为象箸,箕子叹日: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后来的发展,果然不幸被萁子的“象箸论”所言中,纣王从用象牙筷子开始,进而吃山珍海味,着锦衣九重,筑摘星楼,建酒池肉林,甚至“以童男割炙肾命”作羹汤,一路奢侈腐化下去,最终落了个国破身亡的可耻下场。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战争控制理论方兴未艾。战争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作战手段的控制,尤其是限制非常规战法的使用。这一思想,在《孙子兵法·火攻》中已见端倪。 一   《孙子兵法·火攻》在论述了火攻的对象、方法、时机等问题之后,接着指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对于这段话,目前…  相似文献   

17.
“兵形势家”是班固在《汉书》中对兵学流派的分类。对这一流派的著作,他总共列有十一部,《尉缭子》则是至今唯一存世的一部,其余都已亡佚。因此,今天我们要探索“兵形势家”这一流派的风貌,《尉缭子》便显得弥足珍贵了。 《尉缭子》问世之后,历代学者甚为关注,不过,很少有人从“兵形势家”这一角度加以评介。郎使个别学者提到,也只是一笔带过而已。如王先谦指出:“今案其书自天官至兵  相似文献   

18.
“跪”字右边的“危”,既有“危”之声,又有“危”之义。一方面,有“危”才下跪;另一方面,下跪必有‘危”。 在中国,跪曾经是一种民族性的行为。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深受“三座大山”压迫,常常是爬下去挨皮鞭、跪下来等砍头的角色,是外国人眼中的“东亚病夫”,十足的一副跪像。正是因为一个民族都跪着、沉睡着,正是因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才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跪的现象还时有表现。比如,仍有不少人在向菩萨下跪,在向权势下跪,在向金钱下跪。有国人上访喊冤,仍然在向领导下跪;有人谢恩时,仍然在向施恩者下跪。  相似文献   

19.
元代金仁杰在《追韩信》第三折中道:“咱王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郭沫若的《少年时代·仅正前后》中也讲:“中国旧式的交替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历览我国自有朝代记载至清王朝灭亡,及至后来的军阀割据时期,无不在重复上演着“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一出古戏。这出戏一直演了几千年,使搞“人治”、玩“权术”在中国根深蒂固,以至造成了中国民主与法制化的先天不足,也阻滞了中国科技、文化、经济的健康发展。“一朝天子一朝臣”何以造成摧残中国文明进程的恶果?原因有二,一是当权者用人,首先是用“奴才”,即献媚之人,溜须拍马、逢迎附和之徒;…  相似文献   

20.
借鉴传统文化“德教为先,修身为本”思想,有助于加深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思想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德教为先,修身为本”。《左传》提出人生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把“立德”放在第一位;《大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教育思想,把教育的目的直接概括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被视为道德教育的“三纲领”,“三纲领”中“明德”显而易见地处于首要位置。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德教为先,修身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为我们当今重视和加强思想道德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