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8年夏,中原野战军一部进行了襄樊战役,其中第6纵队攻击襄阳城是这次战役的主要战斗。该纵队司令员王近山将军运筹帷幄,断然改变历史上攻城必先取山的传统战法,采取"刀劈三关、猛虎掏心"战术,高度集中兵力火力于一点,经一昼夜激战,全歼襄阳守敌2.1万余人,俘虏国民党特务头子康泽。大军进击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重要登陆战役后勤保障的经验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次重要登陆战役后勤保障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反映了现代条件下登陆作战后勤保障的一般规律,对于我军未来作战,尤其是渡海登岛作战的后勤保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充分的战前准备是登陆作战后勤保障成功的前提   剖析历史上重要的登陆战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登陆战役,可以发现一条重要的规律:凡是成功的登陆战役,都是在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充分的后勤准备;而一些失利的战役,都或多或少地与后勤准备不足或缺乏准备有关。   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战役是由于准备充分导…  相似文献   

3.
衡宝战役中,我军在情报战线上与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斗智斗勇,隐真示假,用假情报迷惑敌人,使我军从容地采取正面进攻、东西迂回、断敌退路的作战部署,一举全歼白崇禧集团主力47000余人,使白崇禧彻底丧失了与我军周旋的军事“本钱”,为我军尔后进军广西和经湘西进军西南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场出色的情报战也受到了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称赞。  相似文献   

4.
我军自一九二八年五月由工农革命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以后,从一九三○年七月至一九三六年底,在历时六年多的革命战争中,共进行了五十八次战役。其中,红一方面军二十三次,红二方面军十三次,红四方面军二十二次。以战役的性质区分:运动防御、反攻和伏击等防御战役三十二次,运动战、攻城和围城打援等进攻战役二十四次,强渡江河战役二次。  相似文献   

5.
王贞勤 《环球军事》2011,(15):52-54
解放军首次渡海战役是哪一次?有人说是1950年4月国共内战历史上最后一场主要战役的海南岛战役,还有人说是1949年10月我军渡海作战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的金门战役。其实,我军真正的首次渡海战役,是鲜为人知的1949年8月解放山东长山列岛战役。担任这次战役总指挥的,就是赫赫有名、时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的许世友,并创造了我军陆军...  相似文献   

6.
我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于1949年10 月24日至28日对金门岛实施的进攻之战, 此役不幸失利。这是我军解放华东全境中所受的最大损失.也是我军战史中值得汲取教训的败战战例……  相似文献   

7.
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组织发动的三大战役之一。它不但展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领导艺术和高超的指挥才能 ,同时也创造了丰富的心战经验。本文通过探析平津战役中的谋略心战和国共双方在其中的认知、意志两种基本心理过程的优劣 ,总结其谋略心战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8.
四平保卫战是1946年4月至5月间,我军在东北战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城市防御作战。此役虽然最后失利了,但却为城市防卫作战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战役的形成 1946年1月,《停战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借口“接收”主权,在东北对我军发动猖狂进攻,形成了关内小打、关外大打的局面。3月中旬,敌占沈阳后,立即兵分三路,向沈阳外围城市扩张。其南路新6军和东路第52军分别攻占了我军控制的辽阳、鞍山、营口、抚顺等地,并继续向本溪和辽东进攻。其北路新1军  相似文献   

9.
1949年10月的金门岛登陆作战,是人民解放军战史上10余次较大规模的登陆作战中,惟一的彻底失利的战例,教训十分深刻。对于此战失利的原因,特别是后勤保障方面的原因,总结和反思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在深入进行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的今天,立足现有史料,剖析这一战役的教训及启示,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一、金门岛作战的一般情况金门岛登陆作战是1949年9~10月间,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发动的“漳厦金战役”的组成部分,由该兵团第28、第29军部队组织实施,统归第28军前指指挥,以夺取国民党军占领的金门岛为目标。金…  相似文献   

10.
第五次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以下简称我军)一起,于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在“38线”附近地区,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以下简称敌军)进行的一次反击战役。这次战役,经过对西线之敌进攻、对东线之敌进攻和我军向北转移三个阶段,连续奋战50天,粉碎了敌人将战线推至  相似文献   

11.
在解放战争研究领域内,关于渡江战役的阶段归属问题曾经产生过十分激烈的争论,时至今日,仍然存在两种完全无法兼容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渡江战役是具有战略决战性质的一次大的战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我军转入战略追击的第一个大战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渡江战役的许多表面现象极具迷惑性,误导了部分同志.如果能够透过表象把握历史的本质,自然就能够对渡江战役的阶段归属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一江山岛登陆战役,是人民解放军首次对近海敌占岛屿实施的诸军兵种联合登陆作战。战前受命临时组建的浙东前指,开创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联合型指挥机构,其运筹帷幄、决战决胜的谋划指挥艺术,堪称战争史上的杰作,对信息化条件下提高我军各级战役机关的联合素质留下了丰厚借鉴与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13.
1942年5月的哈尔科夫战役(又称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对于进入苏德战争第二年的苏联红军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这场持续了半个多月的战役,以苏军主动进攻拉开序幕,却以惨败收场.到5月底硝烟散尽时,苏军损失了26万余人,同时损失了652辆坦克和4924门各种口径火炮,失去了哈尔科夫南部的巴尔文科沃突出部.不仅如此,此次战役的失利使得苏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蒙受了重大损失,以至于在一个月后德军开始实施“蓝色计划”时疲于招架,节节失利.  相似文献   

14.
1946年12月至1947年4月,东北民主联军在短短4个多月里经历了“四保临江”的光荣战斗历程。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在北满兄弟部队“三下江南”战役的密切配合下,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临江解放区的4次进犯,挫败了其“先南后北,南攻北守”的战略企图,迫使其在东北战场上由战略进攻转为全面防御,我军由战略防御走向战略反攻。该战役是东北战局的转折点。此后,我军不仅很快迎来夏季、秋季、冬季攻势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战略态势,也为东北战场的战略决战——辽沈战役,打下良好基础。国共两党东北争锋东北地区无论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军…  相似文献   

15.
中原突围战役的成功,集中体现为中原军区部队在面临全军覆没危险的情况下,圆满实现了中共中央的战略决策,完成了在战略上牵制数倍与己之敌,在战役上克敌制胜、突出重围的任务,为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一、在中原突围前和...  相似文献   

16.
高技术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战役,参战力量构成多元、战场多维,作战行动和样式多样,高技术武器装备大量使用,导致交战双方的对抗异常激烈,战役节奏快、物资消耗巨大,对战役后勤保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使保障的内容不断增加,保障任务艰巨繁重。因此,尽快使战役后勤保障体系和能力与作战体系相适应,实现“保障有力”的总目标,是未来我军打赢高技术条件下联合战役的迫切要求。适应联合战役多种作战力量、多维战场空间整体作战的要求,提高战役后勤的立体综合保障能力我军未来联合战役,是一个集陆、  相似文献   

17.
从2014年5月开始,含一支试点部队在内,解放军7大军区的7个合成旅先后到北京军区朱日和训练基地参加高度实战化的"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对抗演习,这是对我军各部队实战化思维、理念、战备、训练等各方面工作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军各部队距离真实战场最近的"战役",可谓我军训练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面对我军训练有素的首支专业化"蓝军"以及对于"红军"空前复杂、艰巨、凶险的战术设定,7场战役,"红军"仅胜一阵,而此艰难一胜则是由第16集团军某旅所取得。失利必然有其缘由,或是整体差距,或是几处短板,总结教训可以补齐短板,认清自己当下与实战的距离;而胜利更非偶然,必然有更多共性的经验可供汲取。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广泛交流,可以使包括专业化"蓝军"在内的全军各部队共同进步,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升,进而不断廓清未来战场的特点规律,提升实战化水平和能力。"跨越-2014"硝烟散尽,"跨越-2015"、"跨越-2016"乃至更多的实战化演习将接踵而至,对真实战场的逼近是没有止境的,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需要我们不断地从新的起点上再出发。  相似文献   

18.
杜希国 《环球军事》2014,(3):113-113
刘伯承元帅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素有“川中名将”“军神”之称。他指挥的巨金鱼战役,从根本上粉碎了国民党军打通平汉路的计划,有力配合了华东解放军在鲁南的作战。在这次战役中,刘伯承的作战指挥艺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在我军未来可能实施的渡海登陆战役作战中 ,心理战将成为现代战争的一种作战形式。渡海登陆战役中在军事心理上具有复杂性 ,对我军官兵的意志和士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军必须抢占政治制高点 ,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 ,主动对敌实施心理战。  相似文献   

20.
1941年的“皖南事变”。使新四军遭受严重挫折项英作为中共东南局书记,新四军军分会书记、新四军副军长,直接领导和指挥了这项突围的行动和战斗。长期以来,在项英所应承担责任的问题上。史学界存在较大争论,甚至有人把项英的错误看成是事变中我军失利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应同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结合起来,事实求是地客观分析,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澄清厉史事实也才能够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本文试图从传统观点对项英的三点错误:进行评析,以期给项英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