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其实,我看《士兵突击》缘于一个很不经意的电话,我的一位朋友问我:你对许三多印象如何?我说,没有什么印象。他又问:那你对《士兵突击》的印象如何?我还说,没有什么印象。又问:为什么?我说,我没有看过《士兵突击》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印象。没想到他居然惊诧于我的这一回答:怎么,你一个职业军人居然没有看这部已经火遍大半个天的电视剧?我以极度的平常心说,是的,正因为我是职业军人,才更懂得军人,所以不需要也不愿意看军事体裁的影视,尤其是被一些假军事影片伤了心之后。  相似文献   

2.
黄海 《政工学刊》2007,(12):50-52
在当代最卓越的政治领袖中,毛泽东属读书大家。别的不说,一部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三千二百多卷,洋洋四千万言,他不仅通读了一遍,而且对重点史册、篇章反复读了三四遍。在他看来,《二十四史》是一部帝王将相史。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他反感这种修史原则,但作为学者、政治家、军事家,他对这部史书的情感却是极其浓厚的。  相似文献   

3.
“我连来个新‘列兵’,军龄赛过我年龄。虽然革命这样久,还和我们搞五同。到了班里就上岗,下得岗来又劳动。工作积极守纪律,真是一个好‘列兵’。不嫌高粱米饭粗,不嫌士兵铺板硬。唱歌学习全参加,一切和兵全相同。要问此人他是谁?就是我们的老司令。”这首发表于1958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上的《新列兵——战士诗》,歌颂的是我军当时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干部下连当兵运动。  相似文献   

4.
军事史文摘     
军事史文摘毛泽东与《水浒》毛泽东主席一生酷爱读书,垂老不倦。他喜欢读古书,从经史子集到稗官小说,几乎无所不读。尤其是爱读《水浒》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据毛泽东自己回忆,在他启蒙时对他影响最大的读物就是《水浒》。投身革命后,毛泽东与水浒几乎须臾不离。在毛泽...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也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自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中译本面世以来,《共产党宣言》就成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滋养的最重要的代表性著作。毛泽东一生读过次数最多的书就是《共产党宣言》。1939年底,他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后来他还说过,自己每年都会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毛泽东到底读过多少遍《共产党宣言》,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可能也无法统计。  相似文献   

6.
王龙 《政工学刊》2013,(1):79-79
对《政工学刊}2012年第6期刊首絮语《在读书中远离“三无”》中的观点,我感同身受。一直以来,我把读书当成爱好和享受,这篇文章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小时候没有很好的读书条件,班里家境好的同学会经常带一些诸如《水浒传》之类的连环画到教室,我肯定是这些读物的忠实“粉丝”。记得邻居家一套崭新的《十万个为什么?》,被我们这些同龄的孩子一本本翻到发黄掉页。  相似文献   

7.
胡兵 《政工学刊》2010,(3):23-23
近读《孙子兵法》,其中计篇中对用兵的胜负提出的“七问”,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七问”的提出,对于我们做好班子的考核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先放大石头     
在军校读书时,曾听过一次精彩的关于人生的讲座。讲课的教员是我军第一位国防经济学博士,他以一个奇特的实验开始了讲座。他在课堂上先亮出一个广口杯,接着往杯中放入了几块大石头,问同学们:“杯子满了没有?”同学们答“满了”(因为已放不下大石头了)。教员又拿出一堆小石头,填入杯中的缝隙,直到再放不下小石头为止,再问同学们:“现在满了吗?”这时同学们回答:“没有”。“为什么?”“还可以放进沙子”,“还可以放进水”,同学们纷纷答道。教员又拿出一些沙子,将杯子填满后问大家:“这次演示给了大家什么启示?”有的学员…  相似文献   

9.
韩兵 《政工学刊》2007,(8):16-16
《墨子》里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墨子有一个非常得意的门生叫耕柱子,他在求学问道的过程中老是挨墨子的批评,觉得自己很委屈。因为在众多门生之中他是公认最优秀的,老师的批评让他感到面子上很难看。有一次,墨子又批评他,耕柱子就问墨子:“老师,难道在您这么多学生当中我是最差劲的吗?”墨子听后丝毫不动肝火地对耕柱子说:“假如我要上太行山,你认为我应该用良马来拉车,还是用耕牛来拉车。”耕柱子答道:“再笨的人也知道要用良马来拉车。”  相似文献   

10.
读完一本书     
清朝成丰年间,吴县(今江苏苏州)有一个人中了进士,以翰林编修进入南书房任职,类似于现在的书目编辑。一天,成丰皇帝询问他:“你闲暇时常用什么方式消磨时间?”这人回答道:“我闲暇的时候读《汉书》。”  相似文献   

11.
入党申请书不能代写郭鸿杰一天下午,战士小张匆匆赶来找我,说要请我帮他个忙。我是很愿意帮助战士解决困难的,于是便问“帮什么忙”,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说“替我写份入党申请书”。我半晌没说出话,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拒绝了小张。我想,我会找到合适的机会与他谈谈...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我收到了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兵团建设》。当看到“寻找创刊号”的启事后,我惊喜异常!因为我收藏了《兵团建设》的创刊号,而且从创刊号至2007年第三期《兵团建设》,共计91期,一期不少!厚厚的一摞《兵团建设》,像我的一位位挚友,与我朝夕相处,难舍难分。  相似文献   

13.
《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一天早朝时突然问大臣:“天下何人最快活?”群臣一时回不过神来。过了一会儿,有人说功成名就的人最快活,有人说富甲天下的人最快活……答案五花八门,朱元璋听着这些回答只是颔首捻须,这时一个名叫万钢的大臣回到:“畏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连连点头,称其见解“甚独”。  相似文献   

14.
孙武是我国春秋时代一位兵法著作多产的大军事家。据《汉文志》记载,孙武曾著兵法文章82篇。除《孙子兵法》外,还有一本《续孙子兵法》,其他兵法文章无法考查了。《孙子兵法》何以流传2500多年?何以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它的精华和特点是什么呢? 一、孙武为人洁如白莲,出污泥而不染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时代,笼罩和主宰着人们精神世界的重神意识形态开始向轻神重人的观念转变。作为新兴地主阶级代言人的孙武,以过人的胆识冲破传统观念,在他的兵书中执言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  相似文献   

15.
近日我读到这样一个故事,回味无穷。故事讲的是,在战争年代,有一支革命队伍被困在山里,粮食日渐短缺。有一天开饭时,老炊事班长拿着饭勺给每个人分稀粥,有的只给一勺,有的却给两勺。一名细心的战士发现了这个区别,当第二勺快要倒进碗里时,他阻拦道:“为啥有的同志只分一勺,却要给我两勺?”老班长只好如实相告:“因为粮食越来越紧张,党支部作出决定,凡是党员只吃一勺。”这个战士激动地说:“我请求让我也吃一勺……’  相似文献   

16.
徐平 《军事史林》2010,(4):55-57
问:看过电影《集结号》很想了解军号的情况。军队里的军号有多少种?每种军号分别表示什么呢?我军有没有“集结号”?  相似文献   

17.
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诗》教乃是浸润着情意、感通于物我之间的人生艺术.《诗》教之价值在于敦情和意,感发人之意义生命,使人内尽其性、外与物合,将《诗》作为获取功名利禄、推行礼乐教化的工具和手段就流为末用.而《诗》之"情意"机制本于"感通"之道,《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无不浸润着人与人之间共通的感情.具体《诗》教的阶段,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提到"始可与言《诗》",则修养其心,明"诚"之道,始能学《诗》.  相似文献   

18.
魏艾民 《政工学刊》2011,(11):14-14
前些时,在下发表题为《治"要官"有良药》一文,提到老首长张公干严肃处理"要官"者的事。近来一位青年读者来电话说,他在收入《周恩来军事文选》的一封电报里,看到"张公干起义团"的字句;又在《卧底将军》一书,看到"300多名地下党员大名单"中,有"张公干"其人。他问:这两处提到的"张公干",和你文章中说的"张公干司令员",是否同一人?我说,你看书很仔细,三者同为一人。由此联想到张公干老前辈长期战斗在敌营的艰苦、惊险经历。  相似文献   

19.
韩晓峰 《政工学刊》2014,(10):77-77
我刚当指导员时,有几个战士因违反纪律被机关通报了,在进行批评教育后,我要求那几个战士“把事情和家里说说,并让家人给我打电话,不然明天罚抄条令一百遍”。刚回办公室不久,战士小李怯怯地站在办公室门口喊“报告”,让他进来后,才得知他是孤儿,从小由爷爷奶奶养大,爷爷奶奶对他的期望特别高,不想让他们知道自己在部队犯了错误,宁愿接受抄条令一百遍的惩罚。  相似文献   

20.
善待命运     
有一则流传颇广的故事,说的是某人请了一桌客,当酒席摆上,却见只来了六人,还差两人,便到门口张望,并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没来!”坐在门口的两位听了,想到:主人说该来的没来,那么捌门是不该来的了!便生气地走了。主人叹道:“不该走的走了!。坐在门旁的另两位听了想到:是说我们该走的而没走l便起身而去。主人见走了四个人便急了,忙向屋内剩下的两位解释道:。你们看看,我又没说他们俩l。这两位听了想道:难道是说我们俩不成!也双双拂袖而去。正在这时,迟到的两位来了。主人责备说:“你们怎么这么晚才来,他们都已经…”。两位听到这里,以为他们都已经吃完了,便回头而去。主人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为自己几句不得体的话而懊悔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