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专武干部是民兵工作的一线指挥员,肩负着组织领导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和协调地方政府抓好经济建设的双重任务。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笔者认为必须“对症下药”。据调查,当前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落实制度不够严格、素质发展不平衡、赏罚不够严明等问题。因此.新形势下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黄志刚 《国防》2005,(11):32-32
专武干部作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骨干,是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线指挥员”。不断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是民兵预备役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大力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应该注重建立健全以下三个机制:一是合理的选配机制。选拔配备专武干部,应充分考虑武装工作的特点以及对专武干部素质的特殊要求,注重选择年纪轻、文化程度高、热爱人民武装事业、具有一定的军事素质和组织能力的干部。二是完善的培训机制。县(市、区)人武部应充分利用民兵训练基地,大力抓好专武干部的在职培训和业务学习,有条件的还可以充分利用局域网络进行学习和培训…  相似文献   

3.
黄传清  张海峰 《国防》2007,(8):51-51
专武干部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线指挥员".不断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是民兵预备役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当前,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专武干部的能力素质,着力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聂东风 《国防》2008,(11):9-9
专武干部是民兵预备役建设的一线指挥员。加强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武干部队伍。当前,部分专武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能力水平偏低,成为制约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高度重视和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强化"信念、使命"教  相似文献   

5.
朱斯炜  曹晶 《国防》2010,(8):49-49
专武干部队伍肩负着组织领导基层武装工作和指挥民兵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末端落实的神圣职责。近些年,各级围绕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工作,广大专武干部在基层武装工作和经济社会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国家和军队改革的逐步深化,专武干部队伍的现状与使命任务的要求相比,  相似文献   

6.
王统志  李清 《国防》2007,(9):49-50
基层武装工作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基础.专武干部是人民武装工作在基层的组织者、指挥者和落实者,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骨干力量.因此,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对于新形势下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常备军精简,按照中央军委关于“减少数量、提高质量”要求,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形势下,提高专武干部素质越来越显得重要。笔者认为,要着眼信息化建设和“打得赢”需要,严格按照军委的有关指示,把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民兵工作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8.
专武干部被人称为武装工作的末梢神经,灵敏异常,是武装工作的重要力量。7月初,笔者对沈阳市苏家屯区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他们对专武干部的选拔、考核、使用、交流、奖惩等方面,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对激活专武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笔者感到,他们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修尧  徐浩 《国防》2007,(4):47-47
专武干部是基层武装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线指挥员.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民兵预备役工作质量,甚至整个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大局.因此,要着眼推进人民武装建设转型,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0.
徐甘埠  汤储良 《国防》2006,(8):37-37
基层专职武装干部队伍是人民武装工作的中坚力量,其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质量。当前,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调整改革专武干部的考核奖励机制。采用由军队抓考核、由地方落实奖励的办法,按照军队基层建设纲要进行军地双向考核评议,通过上下结合的考评制度,对专武干部的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加快建立述职制度,通过个人的述职,达到发现亮点、寻找不足、改进提高的效果。二是强化教育训练。采取训教结合、参观见学、网络学习等形式,加大教育训练力度,增强教育训练的成效,提高专武干部的能力素质。三是…  相似文献   

11.
张道龙 《国防》2005,(3):51-51
加强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必须以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关键。专武干部作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骨干,是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线指挥员”。不断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是民兵预备役工作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当前贯彻落实《中央军委关于加强军队党组织能力建设的意见》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大力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专武干部的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专武干部干好工作的必要条件。而加强培训,则是提高专武干部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对军分区系统来说,重点要抓好三个层…  相似文献   

12.
基层专武干部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中坚力量,是民兵预备役工作的一线组织者和实施者,加强基层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国防后备力量现代化,是新形势下加强民兵预备役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实现区域经济腾飞的迫切要求。新的历史时期,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进程,构建和谐城区,完成“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需要全社会做出更大的努力,更需要广大专武干部在这一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夯实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真正建起一支素质全面,能适应“打得赢,不变质”要求的专武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13.
专武干部是后备力量建设整体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是沟通军事机关和民兵组织的桥梁和纽带,在民兵预备役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个层次上的领导力量削弱了,就将对后备力量整体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由于专武干部实行军队和地方双重领导制度,这既有利于专武干部的管理,也带来一些制约因素。因此,地方和军队应当同心协力,齐抓共管,从建设高素质专武干部队伍的高度,认真抓好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魏湘太 《国防》2008,(6):37-37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基层武装部全面建设深入发展,是当前县(市、区)人武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扎实做好军事斗争准备的一项最基础、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工作。根据我们近年来的实践,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积极为专武干部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15.
基层专职武装干部是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基层武装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当前,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解决专武干部“重武、爱武、钻武、能武”的问题.打造一支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的高素质专武干部队伍,是一项非常紧迫的课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专武干部队伍建设总体形势是好的,但由于兼职过多、借用频繁等实际,不少专武干部在时间上、精力上无法做到“专武、兴武、精武”,武装工作挂空挡现象比较严重。提高专武干部务军兴武能力,推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科学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相似文献   

17.
周宗江 《国防》2006,(3):40-40
吉林省江源县人武部针对全县专武干部队伍人员老龄化、复转比例低、高科技素质普遍不高、武装工作难开展等状况,狠抓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一是抓选配,在加强专武干部队伍组织基础上下工夫。本着择优录取、公平竞争的方式在应届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考、选配专武干部。二是抓培养,在提高专武干部队伍的素质上下工夫。制订培训计划,组织专武干部参加各种科技致富技术培训班。三是搞评比,在提高专武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上下工夫。形成激励机制、搞好检查评比,工作成绩突出的专武干部优先提拔使用。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专武干部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全县武装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积极进取的基层专武干部队伍,既是加强新时期民兵预备役工作的关键,也是做好民兵基层工作的组织保证。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专武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基层专武干部除参加地方组织的党委中心组或专题理论学习外,军分区和人武部还应定期组织各项专题理论学习,并把理论学习作为对专武干部半年和年终考核的一项重点内容,抓落实。二、加强培养教育,增强专武干部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应进一步拓宽培训  相似文献   

19.
方胜 《国防》2014,(10):40-41
专武干部是民兵预备役建设的一线指挥员,是基层武装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具体实施者。专武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决定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末端落实的质量,关乎民兵预备役人员参与完成多样化任务的效益。据调查了解,目前专武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武装工作的质量和基层武装部职能作用的发挥。鉴此,我们利用组织全省专武干部集训的时机,对云南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对当前专武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探讨性地提出一些改进和加强专武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专武干部是开展基层民兵工作的组织者和骨干力量,也是地方党委和军事机关联系广大民兵的桥梁和纽带。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专武干部队伍,是新形势下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