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鞍山市,提起张敏,人们就会联想起她“情系国防、爱洒军营”的感人事迹,这位曾获省“模范武装部长”荣誉称号的立山街道办事处武装部长,先后被总政群工部和沈阳军区树为学雷锋标兵,获军区学雷锋金质奖章;而提起她创办的拥军“110”,百姓们更是津津乐道,称赞拥军“110”是社区绽开的文明之花,是军烈属和居民的贴心人。  相似文献   

2.
今年52岁的茹秀芝,参加征兵体检工作已有30个年头了.经她体检送走的兵足有数万人,却无一退兵。有的在部队已是大校军衔了。30年来.她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把炽热的拥军情感奉献给了军营。新年前夕.带着对这位“白衣天使”的崇敬之情,笔者慕名采访了她。  相似文献   

3.
在“全国双拥模范城”山东省安丘市马家庄村,有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有这样一个家庭。她的公公曾是解放战争时期当地有名的支前模范,她儿子的个体出租车被官兵们称为“爱心拥军车”,她的孙子一个光荣参军,被评为“优秀士兵”,另两个分别被市和学校评为“爱中华、爱国防、爱军队”之星和国防之声小记者。她,先后被表彰为“市拥军模范”、“省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和“全国拥军模范”,她的名字叫徐凤英。  相似文献   

4.
她是一位母亲,心里惦记的却是更多人的孩子、更多人的母亲,被福建省评为“十佳母亲”;她是一位企业拥军志愿者,心中常挂念部队、挂念和自己孩子一样年纪的战士,她就是泉州市企业拥军协会会长张富英。  相似文献   

5.
《东北后备军》2007,(10):4-5
在江城吉林市,提起施正洁的名字几乎人人皆知。这位年已八旬的老妈妈.以她半个世纪的拥军情怀,深深地感染着450万江城人民。在一座座军营里,官兵们把她从“兵姐姐”叫到“兵妈妈”,再叫到“兵奶奶”。她3次被吉林市文明办评为文明市民标兵,两次被吉林市科普协会评为优秀科普工作者,先后被吉林市评为“灭心下一代优秀工作肯”.被吉林省评为“国防敦育工作先进个人”.被吉林市妇联授了“功勋母亲”荣誉称号。[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作为革命老区的一名县委书记,尤其要重视拥军工作,否则就愧对这里的先烈和人民”。这是太行老区秦斌书记的一句口头禅。这位曾被评为华北地区“忠诚党的武装事业新闻人物”的县委书记,始终心系国防,情系武装,把拥军工作做为大事来抓,被人们称为扶持军属致富的“知心人”。  相似文献   

7.
在太行山下、淇河两岸,“拥军模范”王利云,一个响亮的名字被当地军民广为传颂。王利云,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一名普通女工,一位全身心为子弟兵、军烈属播洒爱心的人。多年来,王利云下岗不失志,凭着坚强的毅力、执著的追求,战胜创业的艰难和生活的艰辛,坚定地走上了拥军之路,在这座美丽的山城,掀起了一股生生不息的爱军拥军热潮。王利云的家庭被评为全国“心系国防的好家庭”;她被省评为“双拥共建先进个人”,被市委、市政府、军分区授予“拥军模范”称号。坚定执着——“今生今世我虽不能从军,但还可以拥军!”王利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庭,父亲是一名参加过解放战争并光荣负伤的转业军人。受家庭的熏陶,王利云从小就非常  相似文献   

8.
田杰 《国防》2000,(12):37-37
河南省社旗县晋庄镇刘老家村一位普通农家妇女,每到农闲时,便要为部队官兵缝鞋垫、打毛衣、织手套,然后通过邮寄或亲自赶到部队,把她亲手缝制的慰问品送到部队官兵手中。她就是被称为“兵妈妈”的河南省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拥军模范”杜金芬。 杜金芬热心拥军的故事还得从1993年说起。  相似文献   

9.
40年拥军路     
被誉为山东省“新时期拥军模范”、“十佳兵妈妈”称号的王文真,是山东省邹城市钢山街道西关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居委会主任。她是一名生在旧社会,8岁丧母,9岁丧父的孤儿;她是一名在老红军的教导下,19岁入党的基层干部;她是一名40年如一日,在工作岗位上爱国拥军的模范;她是一名有着全国、全省60多项荣誉称号的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10.
8年前,16岁的“爱国拥军模范”张志霞的感人事迹曾经在全国广为传颂,打动了无数人的心。而今,这位被武警总部命名的“武警战士的好妹妹”四易意中人的故事,又在她的家乡河北省任县传为佳话。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几年后,张志霞也不例外。在众多的追求者中,有一个同学,小  相似文献   

11.
在中外闻名的石刻之乡—一四川省大足县,一位76岁老人拥军的故事传遍四方。她就是多次被省、市、县评为“爱国拥军先进个人”、“三八红旗手”、“拥军标兵”、”优秀共产党员” 的大足县龙岗镇居民徐培忠。 徐培忠老人从五十年代开始从事街道工作,先后担任过街道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务,1990年底,除培忠老人因年迈体弱退休。老人从小生长在一个贫苦人家,在旧社会以帮人做针线、当奶娘为生。解放战争  相似文献   

12.
贺维静  但昭军 《国防》2005,(2):47-47
江苏省铜山县拥军模范杨洪珍今年54岁,她从36年前开始支持未婚夫报名参军,到3个子女步入军营(目前均为现役军官),再到办企业设立拥军优属奖励基金,都显示出了她对人民军队的忠诚和挚爱。杨洪珍坚持数年拥军的精神,受到当地领导和群众的赞誉,曾多次被评为县、市“关心国防建设十佳公民”和“拥军优属先进个人”。拥军模范杨洪珍设立拥军优属奖励基金@贺维静 @但昭军  相似文献   

13.
燕山深处,当嘹亮的军号刚刚把群山唤醒,杨立丰就骑着她那辆“拥军号”自行车来到了军营。 杨立丰,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农艺师。10年来,为了提高驻军“菜篮子”的质量,她义务为军营传授蔬菜新技术种植方法,赠送资料设备,培训战士技术员、“种植能手”约320名,帮助新建或改建大棚、温室、种子场23个。她骑着自行车,走遍了驻车部队的每块菜地,每个温室和大栅,她和她的自行年也因此被官兵们誉为“永不停歇的‘拥军号。  相似文献   

14.
王学伟  王西峰 《国防》2002,(2):54-54
元旦前夕,陕西预备役某步兵师高炮团会议室 里座无虚席,一场“现代科技与军事革命”的报告会正在进行。看着官兵们听讲的专注神态,坐在最前排的一位中年妇女露出了会心的笑容。她叫张娟娟,是咸阳市医疗器械厂的一名下岗职工,该团组建近三年来,这是她第十一次自费邀请专家来部队智力拥军。我们有幸采访了她,并被她坚持15年如一日拥军的事迹所打动。  相似文献   

15.
杨艳辉,是外伶仃岛军工站站长、珠海市拥军模范。她的拥军路程始于她的不幸遭遇。十多年前,湘籍侗族姑娘杨艳辉,不顾家庭反对,毅然和心上人结成连理。可杨艳辉生了女孩不久,丈夫就病逝了。迷信的公婆竟认为是她“克”死的,无情地将她赶出家门。侗族有个寡妇不能改嫁的习俗,杨艳辉回到娘家,娘家又认为是“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也把她关在了家门之外。于是杨艳辉陷入了叫天天不应,  相似文献   

16.
她家里先后走出12名共和国军人她为140名军人搭起鹊桥她无偿接待过往军人万余人次她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拥军协会”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这位拥军、爱国的“赵珍妮式的老妈妈”,是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和山东省军区联合表彰的朱秀英。在黄海之滨,胶州弯畔的西南艾山脚下,有一个300多户人家的大孟慈村。朱秀英一家9口人就住在这里。她上有父母,下有5个孩子,全家包种了20多亩责任田。在土地多,劳  相似文献   

18.
董建亚  武胜乾  丁宅铮 《国防》2002,(10):61-61
春去秋来,但今年春天那个特别喜庆的日子着实令彭新敏刻骨铭心,难以忘怀。那天,在一阵阵响亮的鞭炮、喧天的锣鼓声中,她从邓州市人武部领导手中接过一面绣有“爱国拥军模范”的锦旗,这位朴实的农家妇女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军属的骄傲和自豪。 平凡中蕴含着伟大。在邓州市陶营乡戴营村的乡亲们眼中,彭新敏可是个了不起的“女能人”,她用那柔弱的双肩支撑起一个苦难的家庭。1998年12月,彭新敏的儿子全学义应征入伍,随后一连串的不幸接踵而至:丈夫全海朝突患  相似文献   

19.
郑军 《华北民兵》2003,(5):50-51
在塘沽区召开的双拥工作会议上,决定在全区树立“十大典型”。其中准备树立一位爱国拥军的好妈妈。好妈妈该是谁入选呢?当提出这一问题时,与会人员异口同声地说:“我们塘沽有个吴妈妈”。在大会上区委常委、人武部政委郝随亮、民政局局长张玉刚都说“兵妈妈——吴雅静的爱国拥军事迹感人,我们大家应该向她学习。”后来,我才得知吴妈妈原来是一名下岗女工,今年53岁。她于1994年四处找人借钱在塘沽区新华路立交桥旁开了一家酒店,店名为鑫裕酒店。  相似文献   

20.
“拥军大姐”王丽珠,是云南蒙自县华光酒楼的经理。“拥军大姐”这个称渭,足驻蒙部队官兵冠予她的。提起王经理,官兵都会发自内心地交口称赞,夸她是视部队官兵如兄弟的好大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