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4年9月7日,世界各大媒体都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由于当天又有7名美军士兵在同伊拉克反美武装发生的激战中死亡,美军自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在伊的死亡人数已突破1000人,几乎相当于1990~1991年海湾战争美军死亡人数(382人)的3倍。截止8月31日,美军包括受伤、生病在内的总战斗减员已达21250人,人数超过了美军一个重装备师。美军死亡的1000人中,有872人是2003年5月1日布什宣布伊拉克战争主要战事结束以后的数字。伊拉克反美武装不但造成了美军的大量伤亡,而且还击落了美军直升机、运输机、无人驾驶飞机10余架。这使得军事分析家不得不另眼看待——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反恐问题上,美国政府一直声称决不与恐怖分子谈判,也反对其他国家这样做。可是,近日美国一反常态地与伊拉克境内的反美武装进行了秘密谈判。美方此举最想知道的是,反美武装不停地制造袭击事件,究竟是为了什么? 谈判地点设在"绿区" 秘密谈判地点设在巴格达市中心戒备森严的"绿区"内一座大楼里。代表反美武装  相似文献   

3.
近段时间来,伊拉克安全部队频遭反美武装分子袭击,死伤惨重,由此,人们不能不对这支按美军模式建起的新伊军,投去关注的担忧的目光。美国模式,伊安全部队改头换面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于2003年下半年开始组建伊拉克安全部队。目前,该部队由国民卫队、警察部队、反恐部队、海岸警卫队和空军部队等组成,总兵力约14.5万人。其中国民卫队是伊主要作战部队,现有4万多人;反恐部队人数为2万人;警察部队8.5万人;空军部队有100多人;海岸警卫队有  相似文献   

4.
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了侵略伊拉克的战争。虽然美军仅用42天时间、死亡138人的代价就占领了伊拉克全境,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取得了正规作战的胜利,但是,占领伊拉克后,美军一直处在反美武装的袭击中,可以说是惶惶不可终日。时至今日,在伊战开始4周年之际,美军在伊共损失54架直升机,其中约有一半是被地面火力击中而坠毁的,美军已死亡3100多人,受伤2.2万多人。美军和伊拉克新政府采取了包括军事打击和招安在内的各种手段,企图平息反美武装活动,消灭反美武装力量。然而,不但没有能够达到目的,反美武装活动却愈演愈烈。现在,伊拉克到底有多少反美武装组织?他们是怎样和美军、新政府对抗的?随着美军和新政府军的打击力度增大,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5.
伊拉克主要战事结束两年半了,反美武装成为驻伊美军最主要的作战对象.面对美军先进的武器装备,反美武装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手段.分析了伊拉克反美武装军事行动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半月回放     
?难以投入实战。由于问题迟迟无法解决,直到战争结束日本陆军刀纽约时报》报道说,7月份是伊拉克战争结束以来爆炸或被发现的炸弹数量最多的一个月。报道援引驻伊美军提供的数字说,今年1月,被伊拉克反美武装引爆或被发现的炸弹有1454枚,而7月份增至2656枚。这表明尽管“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头目扎卡维虽被除掉,但反美武装势力却日益增强。伊安全局势日益恶化,有发生内战的危险。80%8月17日,英国一项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约80%的英国民众要求布莱尔政府脱离美国总统布什推行的反恐战略,采取独立的反恐策略或与欧洲进行更加密切的反恐合作…  相似文献   

7.
张盟山 《环球军事》2008,(24):56-57
2004年11月至12月,美军对伊拉克费卢杰发动第二次攻击——“黎明”军事行动。在此之前,大约有4000名伊拉克反美武装涌向费卢杰,将该城变成了反美武装根据地。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一不仅为反美武装输入了新成员,而且为其提供了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8.
时事月报     
国际 1日,美宣布向伊拉克增派1.2万名士兵。13日,巴格达市中心的"绿区"遭自杀式 袭击,造成至少8人死亡19人受伤。19日,伊拉克卡尔巴拉和纳杰夫遭炸弹袭击,造成140余人死伤;伊最高选举委员会也遭受打击,3名职员被枪杀。21日中午,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的一个美军基地遭炮袭,造成至少22人死亡50多人受伤。22日,美伊部队清剿巴格达以南的"死亡三角"地带,抓获44名反美武装嫌疑人。  相似文献   

9.
美国军方3月17日宣布,伊拉克西部安巴尔省16日3次遭含氯气汽车炸弹袭击,共导致2名伊拉克警察丧生,6名美国军人和大约350名伊拉克平民中毒。自今年1月份以来,伊拉克先后发生了4起类似“氯弹”袭击事件,伊反美武装开始采取新的战略,使用非常规武器发动袭击。  相似文献   

10.
今年以来,在伊拉克的外国人遭绑架的事件频频发生,并在不断升级。这让人们看到,在美军占领伊拉克一年后,伊拉克境内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为目标的抵抗运动出现了新的形式和动向。当前伊境内的抵抗力量正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将制造人质危机作为反美和破坏伊政治进程的重要手段。有国际舆论称,人质事件已成"人质战争",成为伊拉克的第二战场。那么,从伊战爆发到现在到底有多少人被绑架?到底是谁在实施绑架?人质危机何时才能平息?这已成为困扰世人的大难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美军在伊拉克与当地反美武装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一个原来看似简单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就是战地护送的安全问题。伊战开始以来,美军的供给护送车队不断遭到伊拉克反美武装的突袭,火箭弹、简易爆炸装置、路边炸弹、自杀式车辆和其他武器都成为袭击者攻击美军车队的有效武器。2004  相似文献   

12.
徐常伟 《环球军事》2009,(13):26-27
根据2008年达成的美伊驻军地位协议,驻伊美军战斗部队将于今年6月底前从伊拉克所有城镇全部撤出。正当美军准备从伊拉克各个城市逐步撤出时,伊拉克暴力袭击事件却出现回潮,安全形势急剧恶化。6月2日,美国驻伊拉克军队最高指挥官雷’奥迪耶诺表示,美军作战部队6月底将按照计划撤离伊拉克所有城市,包括反美武装在伊北部的重要据点摩苏尔。此时此刻,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军没有立即撤离伊拉克,而是以伊拉克重建和维持国内秩序为幌子,一心想以武力占领伊拉克,然而,自从布什总统2003年5月1日宣布对伊拉克的“主要战事”结束以来,美军的伤亡不断。虽然目前已抓住了萨达姆,但是伊反美武装也时刻没有停止过袭击美军行动,结果是,美军损失惨重。一、伊拉克人民反占领的浪潮此起彼伏,迫使一些驻伊联军打退堂鼓,一心撤出伊拉克近日,保加利亚、挪威、泰国等国相继表示,要将驻伊拉克的军队撤出。美国以反恐为名拼凑起来的驻伊联军已现裂痕。事至今日,实乃必然。首先,伊拉克人民反占领的浪潮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4.
据美联社近日报道,随着伊拉克反美武装袭击事件的愈发频繁,驻伊美军官兵正面临着精神和肉体的巨大压力。心理压抑、艰苦和危险的环境、长时间的驻防等因素导致美军官兵怨声载道。他们抗议布什政府出师无名和不关心军人战场生存条件,说:“我们身处地狱。” 频频遭袭击,高度紧张导致自杀率不断攀升 美军官兵在伊拉克的自杀事件正呈不断上升之势。据报道,自美对伊开战以来,共有11名陆军士兵和3名海军陆战队士兵自杀  相似文献   

15.
伊拉克反美武装的“路边炸弹”让美军吃尽了苦头,伤透了脑筋。据美国媒体日前披露,为了对付伊拉克反美武装手段不断翻新的“路边炸弹”袭击,美军还从国内征调了一支由数百只军犬组成的“军犬特种兵”。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先头部队最早参战的是两条军犬。这两条威猛的纯种德国牧  相似文献   

16.
据3月28日《今日美国报》披露:“美军方正在加强攻击恐怖分子电脑网络的能力,准备对宣扬反美武装及袭击驻伊美军事件的网站采取攻击行动”。网络反美厌战浪潮风起云涌伊拉克战争虽然已经结束,但伊拉克的“基地”和其他恐怖组织的抵抗运动  相似文献   

17.
《兵团建设》2005,(1):39-39
1日,美宣布向伊拉克增派1.2万名士兵。13日,巴格达市中心的“绿区”遭自杀式袭击,造成至少8人死亡19人受伤。19日,伊拉克卡尔巴拉和纳杰夫遭炸弹袭击,造成1140余人死伤;伊最高选举委员会也遭受打击,3名职员被枪杀。21日中午,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1的一个美军基地遭炮袭,造成至少22人死亡50多人受伤。22日,美伊部队清剿巴格达以南的“死亡三角”地带,抓获44名反美武装嫌疑人。  相似文献   

18.
杨兵  江宏寿  张洪 《国防》2007,(11):77-78
据美国《防务周刊》报道,美国iROBOT公司已研制出新型反狙击机器人Packbot,该机器人装有多种探测设备,十分机警,能够准确及时地察觉躲在暗处的狙击手的一举一动.为应对伊拉克反美武装愈演愈烈的狙击行动,美国军方已同iROBOT公司进行了接洽,计划购买该型机器人,大规模装备驻伊美军.  相似文献   

19.
罗山爱 《环球军事》2009,(10):40-41
革命卫队是伊朗武装力量的中流砥柱,这支反美反以色彩浓厚的部队—直为西方所关注,并被美国列为“恐怖武装组织”。但有关伊朗革命卫队的内幕,却很少有人知晓。与多数国家的武装力量不同,这支彪悍之师的最大特点就是一手拿枪,一手经商。  相似文献   

20.
据美国《防务周刊》报道,美国iROBOT公司已研制出新型反狙击机器人Packbot,该机器人装有多种探测设备,十分机警,能够准确及时地察觉躲在暗处的狙击手的一举一动.为应对伊拉克反美武装愈演愈烈的狙击行动,美国军方已同iROBOT公司进行了接洽,计划购买该型机器人,大规模装备驻伊美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