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工程院近日公布了2009年新增院士名单。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五研究所某型号总设计师董春鹏脱颖而出,成为新院士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2.
<正>冬季严寒袭人,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航天专家内心却充满温暖。2009年12月2日,中国工程院在北京宣布,该院本年度院士增选工作已  相似文献   

3.
《国防科技工业》2009,(11):18-18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钱学森同志,因病于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11月6日,钱学森同志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  相似文献   

4.
正杜祥琬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他是中国应用物理与强激光技术和能源研究专家,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研究员,也是俄联邦工程院外籍院士。2018年,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走过六十年,杜祥琬院士也步入杖朝之年。在八十华诞之际,我们采访了杜院士,他回顾自己54年的科学生涯,在思考事业的基础上,也展望核武器和高技术发展,对青年人成长寄予殷切期望。以下内容根据杜院士口述整理。  相似文献   

5.
院士入伍     
李崇银,著名气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0年生于四川达县,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地球物理系,其后一直在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2月宣誓入伍成为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教授,是近年来国内第一位特招入伍的中科院院士。  相似文献   

6.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09,23(4):F0002-F0002,F0003
2009年10月14日至16日,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军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在95861部队召开,来自全军52个单位15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军事科学院刘继贤副院长出席会议,并作了题为“推进军事系统工程的研究与创新”的讲话。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军事科学院军事运筹分析研究所王辉青所长代表第七届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赵煦院士等8位专家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7.
闻雪友,中国工程院院士。1940年出生,1962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703所工作至今,1984年6月任研究所总工程师,1992年至2000年任研究所所长。闻院士长期从事舰船/工业燃气轮机装置的研究设计工作,曾任我国多型舰用燃气轮机机组的研制负责人,后又曾组织实施多项与燃气轮机相关的大型民用工程,为我国舰用燃气轮机的发展和民用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在4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闻院士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闻院士现任某型国产化船用燃气轮机的总设计师和"高温气冷反应实验堆"工程中我国首次研制的"闭式氦气透平压气机组"的总设计师。2007年6月,本刊记者对闻院士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8.
在上海举行的有13位院士参加的“院士圆桌会议”上,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建议,改革现行的院士制度。中科院院士、著名海洋物理学家汪品先首先发起了对院士制度的批判,“现在的院士类似于‘一考定终身’,不少院士对自身的定位错了,社会对他们的定位也错了。”周光召院士说,目前很多院士都七八十岁了,当上院士后几乎没有什么新的成  相似文献   

9.
张福泽同志: 我十分荣幸地通知您,您于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名单已经国务院批准,特此通知,顺致祝贺。 朱光亚 1995年6月20日 是年59岁的空军第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福泽捧着这封信,双手颤抖,眼含热泪,激动不已。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是科学家终身的荣誉。而他,则是人民空军第一位当选院士的高级专家。  相似文献   

10.
政策速递     
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 2005年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新一轮院士增选名额不超过60人,外籍院土与国内院士同步增选。本次提名院士候选人的专业范围涵盖中国工程院现设的8个学部,即: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工程管理学部。  相似文献   

11.
##正## 由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主办的《现代防御技术》期刊第9届编委会于2010年10月17日在北京顺利召开。顾问于本水院士、毛二可院士,编委会主任陈定昌院士,编委石德平、江涌、罗  相似文献   

12.
时光荏苒,马祖光院士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为了缅怀这位新时期国防科技战线的尖兵、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掀起了学习马祖光院士的热潮。六月中旬,本刊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专程赴哈尔滨工业大学,采访了他的师长、同事、学生及他的夫人,记录了马祖光院士献身国防科教事业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3.
《国防科技工业》2007,(9):36-37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二○六研究所始建于1967年9月,经过40年的发展,二○六所已拥有以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前任所长王越及国家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名人才、现任所长张冠杰为代表的一大批雷达、通讯等电子技术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14.
谢光选,男,1922年11月出生。江西南昌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院士,我国著名导弹与运载火箭专家。1947年毕业于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历任国防部五院火箭总体设计部主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七机部总工程师等,多次获国家级科技奖。  相似文献   

15.
黄翠芬院士是我国生物工程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分子遗传学家,但凡是喊她"院士"的必是外头人,在她的研究室里,老的小的,都喊她"老太太",还有一个昵称:"蜜蜂妈妈"。"蜜蜂妈妈"与党同龄。90年的风雨人生,她有太多的传奇。比如,她与丈夫周廷冲都是院士,夫妻院士,军中唯一;再如,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罕见。总之,她是一本厚书,页页都藏珠玑。  相似文献   

16.
<正>解放军报讯魏寅、记者邵龙飞报道:"我们研究所是黄翠芬院士推动创建的,承前辈之志,扛时代重任,我们责无旁贷。"前不久,在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组织的黄翠芬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现场,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动情地说。黄翠芬院士生于1921年,是党的"同龄人"。新中国成立之初,  相似文献   

17.
《国防科技工业》2023,(3):34-36
<正>2023年3月6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原副主任王小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本刊以此文回顾王小谟院士波澜壮阔的一生,致敬并沉痛悼念王小谟院士。  相似文献   

18.
赵仁恺,1923年2月出生,两院院士,核反应堆工程专家。1946年获国立中央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曾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国家核安全局专家委员会副主席,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第二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参加和主持完成中国第一座军用钚生产反应堆的研究设计和试验;作为技术负责人之一,参加和主持中国潜艇和动力堆的研究设计和试验运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不久前,本刊记者就核潜艇和反应堆的有关问题采访了赵仁恺先生。  相似文献   

19.
《国防科技工业》2004,(1):52-53
中国科学院院士,品格高尚、学识渊博,是我国的科技精英,他们为人类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人民的钦佩和景仰。2003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中,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叶培建、邢球痕、吴宏鑫。三位同志荣登新榜,可喜可贺!本刊特简要介绍他们的业绩。  相似文献   

20.
《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14,(6):F0003-F0003
10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少将来校作题为“大数据时代的创新思维”的学术讲座。李德毅院士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军队战略规划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名誉理事长,总参信息化部研究员,武警部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我校特聘院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