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晋国先期率兵伐吴的大将羊祜,病后再三向晋武帝司马炎推荐杜预接替自己,然后又将荐稿烧掉。晋武帝不解,问道:“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奏稿,不令人知耶?”羊祜回答:“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也就是说,羊祜之所以密荐人才而后焚奏稿。是因为不想让杜预知道后感谢自己,本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认为陈独秀是反对北伐的。近来,胡庆云撰文提出,陈独秀并非从根本上反对北伐,而是先积极后消极,在战略重点上犯了错误。说他先积极是因为他在北伐开始前曾多次表示希望早日北伐的愿望。如1926年2月中共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时,陈曾致电北京,要求解决北伐问题;后来又致电或写信给汪精卫、蒋介石,敦促他们“必须开始北伐”,提出“要乘吴佩孚势力尚未稳固时,加以打击,否则他将南伐,广东便没有积聚实力之可能。”但就在北伐即将开始时,陈独秀却突然发表《论国民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拓城县马集乡吴庄村退伍军人陈传奇自筹资金建立了一所“庄稼医院”,既开方,又卖药;既供种子,又提供技术服务。他还专门到郑州农大购买了  相似文献   

4.
李维民 《军事历史》2006,(11):44-46
1990年11月19日,抗日名将孙立人在台中市的寓所去世。几天后,我带着当年的《中国人物年鉴》去看望冰心老人,她指着桌上许逖先生所著的《百战军魂——孙立人将军》感伤地说:“前不久孙立人还给我来过信呢!你们年鉴收过孙立人吗?”我说:“1989年因孙立人将军过90岁生日登过一次,明年还会因他去世再登一次。”冰心欣慰地说:“这个人是抗日名将,你们的年鉴是应该收的。”她向我讲述了孙立人将军的经历,谈起她已故的丈夫、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与孙立人在清华同学、后又赴美留学的情况。冰心说:“孙立人虽然是抗日名将,但因为不是黄埔系,所以受排挤…  相似文献   

5.
先拼头像     
有一个记者在家写稿时,他的四岁儿子吵着要他陪,记者很烦,就将一本杂志封底撕碎,对他儿子说:“你先将这上面的世界地图拼完整,爸爸就陪你玩,”过了不到五分钟, 儿子又拖他的手说:“爸爸我拼好了,陪我玩!”  相似文献   

6.
袭击作为一种战法,至少已有3000年的历史。在中国西周时代,“袭”与“伐”和“侵”有着严格的区别。公开声讨,钟鼓堂堂称之为“伐”;隐蔽行进,不用钟鼓称之为“侵”;轻装突袭,掩其不备才称之为“袭”。不过,这时的“袭”仅限于近距离的偷袭,是一种战术行动。公元前628年,秦穆公企图奔袭郑国,大臣蹇叔曾阻止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意思是使军队疲劳去奔袭较远的目标,还没有听说过。那时为什么不能  相似文献   

7.
吴部长他以强烈的且当今少有的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到武装事业。在这平凡而伟大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个春秋。他殚精竭虑地为国防事业筑起坚实的后防线。眼前浮现出吴部长在节假日里去部队看望我们时那忙碌的身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那消瘦的身躯。应该说吴部长用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实际行动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幽默点滴     
"它"对"它"说未对末说:"你戴上大盖帽就了不起了?"末对未说:"你削尖了脑袋也没见你爬上去啊?"代对伐说:"挎把大洋刀出来吓唬谁呢?"伐对代说:"裤腰带都丢了,还有脸出来混?"-对=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  相似文献   

9.
吴排长1.83米的大个,肩宽背阔,军事素质没得说,带出的兵也是个顶个。他脸长得是棱角分明,和他一起上过街的人都说吴排长有很高的回头率。可他现在连个女朋友也没有。其实连里的兵都知道他本来是有机会的,可惜都错过了。  相似文献   

10.
现在我们常说的“三军”是指陆,海、空军。或泛指人民军队。其实,“三军”一词自古有之。“三军”是古代的兵制。春秋时,各诸侯大国都设“三军”。如晋称中军、上军、下军;楚称中军、左军、右军;齐,鲁、吴各国都设上、中、下  相似文献   

11.
诤言示警     
《说苑》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孙叔敖被楚庄王任命为令尹,众人都来庆贺。唯有一个粗衣白帽的老头闯进门来,冲着他警告说:“我听别人说过,身份尊贵而恣肆骄横的人,众人就要贬斥他;官高爵显而独断专行的人,国君就要罢免他;俸禄丰厚而贪图私利的人,是很难保住他的地位的。”孙叔敖听了,震动很大,他遵从老人的训诫勤勉施政,使楚国得到了治理。  相似文献   

12.
苦甜说     
部队海训归营,只见一个个官兵如同一座座黑塔,被海水浸泡过的皮肤脱了一层又一层,十分熟悉的脸蛋看起来似乎有些生疏。近前问一位战士:“苦不苦?”他爽朗地回答:“面对艰苦,苦熬,吐出来的还是苦水;苦干,感受到的却是苦中有甜。”好一个充满哲理的“苦甜说”。  相似文献   

13.
《兵团建设》2014,(8):46
正[案例]在战国时期,燕、赵、韩、魏、齐、楚六国"合纵抗秦"。然而,赵国自恃兵力强于燕国,起了伐燕之念。当时辅佐燕国与其余五国一起抗秦的名士苏代,为了劝说赵惠王减少合纵内部的摩擦,遂前往赵国进行劝说。当时,赵惠王见苏代前来进见,深知其来意,便故意东扯葫芦西扯瓢地与苏代寒暄。而苏代也佯作闲散地跟赵惠王聊天,他说:"我今天在来这里的路  相似文献   

14.
几个月前我在办公室加班,保安打电话给我,说车停的位置不对,、我答应赶紧挪车;保安又说,副驾的车窗没关,我赶紧谢谢提醒;还没完,他说我的钱包忘在副驾上,我立马提高警惕:想讹我钱?他怎么知道我的电话?我又没在物业做过登记?下楼才知道,他巡查时看到我的钱包在副驾上,担心有人偷走,就帮我收好,然后通过钱包里一张洗车卡查我的电话。他平静地叙述整个过程,并提醒我以后别这么大意。看来我之前的担心,是以小人之心度保安之腹了。  相似文献   

15.
战争史上,有些将帅在沙场受挫之后,就永远销声匿迹了。然而也有一些败军之将,却能在逆境中庄敬自强,进取不息,最终取得了成功。我国春秋时期秦国的大将孟明视,就是这样一位出众的历史名将。公元前627年,孟明视率精兵三千,战车三百乘,千里远征,东袭郑国。因为郑国有了准备,他便顺手牵羊灭了弱小的滑国。当他回师途经崤山时,遭到晋军伏击而全军覆没,他和副将都作了晋军的俘虏。后被释放回国。过了两年,他率军攻晋,又大败而归。是年冬,晋襄公联合宋、陈、郑三国伐秦。当时,仍然担任秦军主帅的孟明视,坚壁不战,又被四国联军占去两城。孟明视三次败北,舆论大哗,秦国的许多文武大臣,纷纷要求朝廷从速将他撤换。公元前624年5月,泰国完成大举伐晋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6.
拳拳国防情     
2000年3月,市人武部部长吴芝山向刚到任的市委书记王正宇报告组织上让他转业的决定时,王书记征询他对市委、市政府在领导武装工作方面的意见,老部长沉默良久说了一句活:“武装工作是个软指标啊!”此话着实让王书记体味了几日,他在召集市有关部门领导研究之后,又去市人武部作实地调研,终于明白了其中的意思。 在随后的一次市委常委会结束时,王正宇同志郑重地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全体党委成员就市委、市政府如何贯彻党管武装制度制定出几条硬性措施。几天后,市委组织部提出武装部长必须100%进同级党委,专武干部配备应严格落实中央有关文件规定;市政府提出要坚持协调发展的原  相似文献   

17.
陈寿在《三国志》中有这样的一则记载 :建安五年的春天 ,袁绍积极筹备粮秣兵马 ,统率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袁绍的谋臣田丰对他说 :“曹公善用兵 ,变化无穷 ,众虽少 ,未可轻也 ,不如以久持之。……不及两年 ,可坐克也。”袁绍不听 ,田丰再次恳谏 ,袁绍大怒 ,将田丰关进大牢。官渡一战 ,袁绍大败。有人向田丰说 :“君必见重。”田丰却说 :“若军有利 ,吾必全 ,今军败 ,吾其死矣。”袁绍回来 ,对左右说 :“吾不用田丰 ,果为所笑。”于是 ,就杀了田丰。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 ,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按理应当受到重用 ,结果反而被袁绍所杀。这似乎…  相似文献   

18.
各位看官,别误会,这个“岳大侠”可不是金庸笔下那个笑傲江湖的岳不群,这位是我们学校的教员,他本来名叫岳群,但是他总是对有的同学的种种陋习说“不”,他们便在他的名中加一“不”字以泄私愤;又因他“可恨又可爱”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政工学刊》2004,(1):64-64
当年,爱因斯坦曾收到过一封信,信中邀请他去当以色列总统。令许多人想不到的是,爱因斯坦拒绝了这个令人艳羡的职位。他说:“我的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世界打交道,因而缺乏天生的才智,又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以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如此高官重任。”爱因斯坦的可贵  相似文献   

20.
6年前的一天,“咔嚓”一声,他被戴上了手铐,拉着脑袋走上了囚车。5年后的一天,在县召开的劳模会上,他自豪地走上了讲台,双手捧过闪光的奖状,成了全县的劳动致富模范。此时,他流下了悲喜交集的热泪……。他叫刘年葵,湖南省隆回县高坪镇金凤山村人,今年25岁,基干民兵。那是1980年7月的一天,年葵因学习成绩不好,没考上高中,他又急又气昏倒了。年老多病的母亲对儿子说:“没考上也好,家里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