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5 毫秒
1.
《孙子兵法》中“奇正相生”的思想,具有很高的军事学术价值,历代兵家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如何理解“奇正相生”?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孙子兵法·势篇》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又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在这里孙子深刻地论述了“奇正  相似文献   

2.
步兵,春秋时期指徒兵或卒,《左传》说:“兴徒兵以攻之”,所谓徒兵,即指步兵。“步兵”一词的正式应用,始见于《六韬》。《六韬·战步》说:“步兵与车骑战奈何?”这是我国军事著作中使用步兵这个术语的开始。判定《六韬》的成书年代,也就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军队管理问题,其中许多见解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直到今天依然放射着绚丽的光彩,很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一、以“分数论”为主要内容的系统管理思想《孙子》兵法提出的一个开创性命题是:“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势篇》)“分数”的涵义是什么呢?曹操曾为之作注说:“部曲为分,什伍为数。”不少注家鉴于“部  相似文献   

4.
纵观中国军事史 ,“正己化人” ,是历代兵家进行教化的一项重要的原则和方法。“正己化人”就是指将帅必须首先端正自己 ,然后再去教育感化部属。黄石公《三略·下略》中指出 :“舍己而教人者逆 ,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 ,顺者治之要。”诸葛亮在《将苑·厉士》中说 :“先之以身 ,后之以人 ,则士无不勇矣。”可见 ,中国历代兵家已把“正己”看作是衡量将帅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 ,把“正己化人”视为治军的根本大计 ,把能否做到“正己化人”提高到治人、治国的根本战略高度。古代兵家特别强调“正己化人” ,固然与中国封建社会不重视制度治…  相似文献   

5.
杨萍 《军事史林》2016,(10):62-64
三、铸剑和御剑之术 在中国古代,没有哪一种兵器能像剑一样,两千多年来一直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庶民的喜爱,以致赋予它以生命和品格,并发展出了精湛的铸剑、锻剑工艺,还有高超的相剑、用剑技击之术. 中国古代的铸剑巨匠颇多,文献记载“黄帝作剑”(《孙膑兵法·势备》),是铸剑的始祖.《管子》又说“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蚩尤收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此剑之始也.”春秋战国时期,良剑多出于吴越,因此铸剑巨匠也多出于此,欧冶子、干将、莫邪、风胡子等皆是,其记载见于《越绝书》、《吴越春秋》以及后来的史籍.其中干将、莫邪铸剑,其子持剑报仇的故事非常感人.  相似文献   

6.
战国时期的商鞅说过:"利天下之民者,莫大于治"(语出《商君书·开塞》),意思是说普天之下,对人民最有利的事情,没有超过国家安全太平的事了。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安全是第一要素。国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之根本,国防法规是建立和巩固国防而不可或缺的措施和手段。  相似文献   

7.
春节溯源     
春节是农历的新年。春,《前汉书·律历志》、《风俗通》诸书的解释为“春蠢也”。“蠢”是昆虫活动的意思,春来虫动,幼苗吐绿,万物兴旺,《公羊传》又注说:“春者,天地开辟之端,养生之道,法象所出,昏斗指东方日春。”春又被神化成为春神东君执  相似文献   

8.
欲擒故纵     
欲擒故纵,源出《老子》第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鬼谷子·谋篇》云:"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太平天国·文书》也说:"欲擒先纵,欲急姑缓,待其懈而击之,无不胜者。"欲擒故纵,意思是要活捉某人,不能将其逼得太紧,而应先故意放开他。比喻为了更好地控制,故意暂且放松一步。中国还有一句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城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财富的聚集之处,所以成为争夺的重要目标.城的入口是城门.门一般为木制,闭门后用大木材将门闩住.竖着闩门的叫“植”,横的叫“关”.它们不仅粗硕,还用铁环加固.即《墨子·备城门》所说:“门植关必环锢,以锢金若铁楪之.”如果城门被攻破,则此城势将沦人敌手.因此城门成为敌方攻击的首选,即所谓“犯门斩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攻打城门也可以简称为“门”,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说:“晋侯围曹,门焉,多死.”  相似文献   

10.
“君子”、“小人”是古人常用的称谓,其词义多样且不断演化。君子,最早是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统称,常与“小人”与“野人”对举。《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淮南子·说林训》:“农夫劳而君子养焉。”都是这个意思。汉班固《白虎通·号》:“或称君子何?道德之称也。君之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宋王安石《君子斋记》:“故天下之有德,通谓之君子。”“小人”的称谓其一是平民百姓,其二是旧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自称的谦词,其三是指识见浅狭之人,其四是…  相似文献   

11.
基层连队的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连队的精神面貌和发展势头,也深刻影响着连队官兵的整体心理素质。《管子·心术下》有云:“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治心在于中,治言出于口,治事加于民。故功作而民从,则百姓治矣。”基层连队管理之核心就是对人的管理。毋庸置疑,管理人关键在于管好“心”。要通过系统地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来改进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能。但在实际管理和人际交往中,常会因内隐的印象产生社会知觉的偏差,它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表现为亲则近之、疏则远之。  相似文献   

12.
"泰山之溜穿石,引绳久之,乃以栔木:水非石之钻,绳非木之锯也,而渐靡使之然。"(汉·刘向《说苑·正谏》)意思是说,以泰山的滴水可以穿透石头,系在树上的绳子可以吃进树里,比喻小  相似文献   

13.
《国防》2008,(6)
以逸待劳的理论与实践,在古代的兵书和史书中,有着许多的阐述和记载。如《孙子·军争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古文"佚"与"逸"相通,意思是部队休整充分,精力旺盛。"劳"则与"佚"相反,是部队得不到休整,精力疲惫。  相似文献   

14.
《孙子·形篇》,从宏观上论述了军事实力问题后,又提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样一个增强军事实力的重要的原则。既然军事实力的强弱是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而要赢得战争的胜利,离开这个物质基础专事诡谲之汁是不行的。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实力强大到“能为胜败之政”(即掌握胜败的决定权)呢?孙武的结论是“修道而保法”。所以搞清楚孙武讲的“道”与“法”是十分必要的。孙武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计篇》)对孙武说的这个“道”。杜牧释之为“仁义”;张预注之为“抚众”,即所谓“以恩信道义抚众”者。他们都把“道”看成为可使自己上下一致的政治思想工作。所以郭化若同志把孙武关于“道”的那段话翻译成这样的现代汉语:“政治,是讲使民众和君主的愿望一致,可以叫他们为君主死,为君主生,而不怕危险。”据此,不少人就把“修道而保法”里的“修道”,理解为“修明政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人间训》中道:“天下有三危:少德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古人的这一教诲已有几千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非但根本不知此训,还把“三危”变为“三求”,岂不哀哉。“少德多宠”为何是“一危”?这是因为立德乃是立身之本、立业之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贤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因“少德多宠”而胡作非为的典型例子,是《水浒传》中高太尉的螟蛉之子高衙内,这是众所周知的。笔者还有两个亲见的例子,那是在1…  相似文献   

16.
“公不私谢”,美哉斯言。今天,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人,奉献不谋私利,办事不图回报,做到“公不私谢”,受到基层官兵拥护。但也有少数人热衷于公事私谢,即使办些职责范围内应做的事,也认为有恩于人,非图个私谢不可;有的甚至办私事也动用公款请客送礼。这些公私不分、假公济私之举,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为人们所深恶痛绝。不贪为宝《左传》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说:“以示玉人(治玉的工匠),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吾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吾,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子罕以“不贪”为…  相似文献   

17.
“东方活血膏”自问世以来,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已有近200万人用之解除了病痛。雪片般的来信中,也提到了一些问题,现简复如下: 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土剂型”? “东方活血膏”是传统的黑膏药剂型,正如人们说的有点“土”。一个药品的科技含量是疗效,“土”与不“土”只能由疗效来判定。膏贴是我国传统的五大剂型之一,正如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所说:“使药性从毛孔入腠理”,“通经贯络,较之服药尤有力”,并说“此至妙之法也”。它既避免药物有效成份经胃酸及酶系统的作用而受损,也避免使胃、肝、肾等有关脏器受累,不至于“用不得当,贻患无穷”,“治得头痛眼又瞎”(吴尚先:《理渝骈文》)。在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人们吃药已成负担的当今世界,应用膏贴外治,无疑是解除人类病痛的优良方法。  相似文献   

18.
勇武是军人必备的精神和品质,是武德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历代兵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军人勇武精神的培育,并提出了许多具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墨子·修身》篇把“勇”作为作战的根本,指出:“君子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焉。”《六韬·虎韬·必出》把“勇”看作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首要因素。对于“勇”在战斗中的作用,吴子在其兵法《励士》篇中指出:“是以一人投命,足惧千夫。”《韩非子·出见泰》篇则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夫断死与断生者不同,而民为之者,是贵奋死也。夫一人奋死可以对十,十可以对百,百可以对千,…  相似文献   

19.
“形”是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著名军事典籍《孙子》兵法,就有以“形”立篇的专门篇章。本文想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形”与“示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孙子·形篇》之“形”是表示军事实力的概念《孙子·形篇》中“形”这一概念,究竟是什么含义?这个问题在古今众多的《孙子》兵法的注家中,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读了他们对于“形”篇之“形”的注释,使人感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很有影响的《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注曰:“军之形也,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李筌注曰:“形谓主客、攻守、八阵、五营、阴阳、向背之形”。杜牧注曰:“因  相似文献   

20.
杨萍 《军事史林》2014,(8):51-52
中国古代汉朝军人之服色的基调为红色。《周礼·司服》汉·郑玄注:“今时伍伯缇衣。”《说文》:“缇,帛丹黄色也。”缇色接近现代的桔红。不仅衣服,头上戴的弁也是以荦末韦即用茜草染成浅红色的皮革制作的,和穿黑衣的文职官吏有明显的区别。汉代军人戴的弁有如后世的搭耳帽,颔下可用缨扎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