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军第42集团军是一支战功卓著、具有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它曾披坚执锐、南征北战、浴血疆场,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崛起和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部分前身部队先后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秋收起义、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平型关战斗、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狼牙山战斗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开辟东北根据地斗争、东北大反攻、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安新战役、南下剿匪和进军西南,部分连队还参加了中原突围、进军大别山、淮海战役、太原战役、渡江作战等。先后参加战役战斗2178次,歼敌19.6万余人,解放(攻占)县以上城市118座,涌现出“大渡河连”“狼牙山连”“黄土岭功臣炮连”和全国战斗英雄杨海水、特等战斗英雄姜新良、李万余等英模单位和个人。  相似文献   

2.
华中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在江苏淮海、盐早地区创建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敌后19块根据地之一。1945年夏季,苏北抗日根据地,北达陇海路与山东抗日根据地相联,南至宝应、盐城一线,与苏中抗日根据地相依靠,西临运河,与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相呼应,东濒黄河,有20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整个区域面积为4.2万平方公里。苏北抗日根据地由于地扼华中、华北联系的枢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所在地,是华中敌后抗日…  相似文献   

3.
陈毅粟裕宿北战前会合考温镜湖1946年12月的宿北战役,是华东战场上继苏中七战七捷后又一重要战役,也是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自合以后第一次在战役上协同作战。在战役发起前。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在鲁南的陈毅和在苏北的粟裕会合在一起,共同组织指挥了这一...  相似文献   

4.
1938年沪、宁、杭等地相继沦陷后,日军因兵力不足,一时无法“肃清”占领区内国民党及中共游击力量,于是三方在苏中地区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博弈场域。伴随国民党军的败退及投降,三方间的微平衡被打破,日军开始对中共苏中抗日根据地进行针对性的“扫荡”。中共的陆上抗日根据地处境艰难。但苏中地区濒临大海,特殊滩涂地貌使日本海军难以涉足,新四军决定将对敌斗争延伸到沿海,建立中共第一支海上军事力量——“土海军”。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较完整的海战战术思想,“土海军”也成为日后人民海军的源流之一。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在战争长期化背景下,日本为达到其“以华制华”“以战养战”的战略目的,实行对华新政策,把战略重心转向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华中等占领区进行了残酷的“清乡”。1943年起日伪便将“清乡”的魔爪伸向了苏中如泰地区,军事上打击抗日武装,政治上实行伪化措施,经济上掠夺当地资源,思想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如泰地区抗日军民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及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反“清乡”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坚持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武乡八路军总部简介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太行,4月,八路军总司令部和中央北方局进驻武乡砖壁、王家峪等地,成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朱德、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杨尚昆、薄一波等在这里胜利指挥了反敌“九路围攻”的长乐村急袭战、“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战斗等。  相似文献   

7.
朝鲜义勇军尹世胄将军曾长期在中国参加抗日复国运动。 1 91 9年 1 1月 ,在中国东北参与创建和领导朝鲜义烈团。 1 932年起 ,入南京朝鲜革命学校学习并任教员。 1 935年参与创建朝鲜民族革命党 ,成为领导中坚。抗日战争期间 ,参与创建朝鲜义勇队 ,被称为该队之“灵魂”。 1 94 1年起率部北渡黄河 ,进入华北抗日根据地 ,参加抗日战争。次年 5月 ,在反“扫荡”战争中英勇献身。尹世胄的战斗业绩受到中共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尹世胄先烈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初,日军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蚕食”。晋绥边区第六分区在毛泽东“把敌人挤出去”口号的指导下,采取锄奸、加强抗日宣传与情报工作、开展交通破袭战、推行联防作战与普及地雷战等多种灵活的策略,充分动员军民,将日军从蒲阁寨挤出去。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反“蚕食”斗争的一次重要实践,蒲阁寨围困战不仅是毛泽东“持久战”思想的一次操演,而且是“人民战争”战略成功实施的典范。  相似文献   

9.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与反“清乡”斗争──纪念粟裕大将逝世10周年周蔚昌1984年4月中旬的一个上午,阳光温煦,一艘小型江轮离开南京下关码头,徐徐东驶,在燕子矶附近江面停了下来。这时,粟裕大将的亲属紧靠船舷,俯下身去,庄重地把粟裕大将的部分骨灰撒...  相似文献   

10.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华中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新四军,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它东濒黄海、东海,西至汉水及武当山脉,南迄浙赣线,北抵陇海铁路,处于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抗日战争时期,华中地区建立了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皖江、浙东、湘鄂赣、鄂豫皖等抗日根据地,统称华中抗日根据地,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并有147个县和40余座城市。华中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八年抗战中,共对日伪军作战24602次,歼灭日伪军448410人。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时,华中地区的主力部队新四军发展到刀…  相似文献   

11.
由晋察冀地区的党组织和八路军第115师一部、晋察冀军区部队共同创建的被誉为“华北抗战堡垒”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在八路军总部的正确指挥下,在粉碎日伪军的多次进攻和疯狂“扫荡”以及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挑衅的基础上逐步巩固和发展起来的。本文着重论述1939年至1942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与日本侵略军的激烈搏斗中巩固和发展的历程。 120师主力东进,巩固冀中抗日根据地 1938年9月至12月召开的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根据形势的发展,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了完成“巩固华北”的战略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八路军第115师主力、120师主力和129师主力先后挺进冀鲁地区,协同当地军民更加广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人民武装力量,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  相似文献   

12.
晋绥抗日根据地,东起同蒲、平绥铁路,西至黄河,南至汾(阳)离(石)公路,北达绥远省之包头、百灵庙、武川、陶林一线,包括了山西省西北部及绥远省东南部,境内辖地46个县。行政上划分为晋西北、大青山(绥远)两个战略区。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八路军第120师、决死队第2、第4纵队,遵照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方针,在同日本侵略者反复激烈的斗争中,共同开辟和创建的晋绥抗日根据地,既是陕甘宁边区东面的屏障,又是中共中央联系华北敌后各抗日根据地的枢纽,在战略上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梁茂芝 《环球军事》2014,(23):55-57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八路军第129师进驻河北涉县,创建了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面积最大、最巩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涉县是该根据地的心脏,最多时曾有11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机关长期驻扎在这里,刘伯承、邓小平就在这里战斗、生活了6年之久。八年抗战中,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根据地的抗日军民作战3万余次,毙伤日伪军19万多人,八路军等抗日武装发展到29万余人。日军视刘伯承、邓小平为“眼中钉”,多次重兵“围剿”。1943年5月,刘伯承、邓小平在涉县经历了抗战期间最严重的一次危险……  相似文献   

14.
山东抗日根据地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山东军民的浴血奋战和艰苦努力,创建和发展起来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是连接华北与华中两大抗日根据地的枢纽.作为全国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山东抗日根据地在全国抗战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八路军第115师发挥了骨干作用.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期间,几乎所有的抗日根据地都是由八路军、新四军创建的,但山东抗日根据地却是由中共山东省委及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群众抗日武装起义、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没有得到八路军主刀直接支援的情况下创建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一大奇观。本文试图通过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的简要过程以揭示这一奇观发生之奥妙。“义和团,起山东,不到半月遍地红,孩童个个拿起刀,杀敌逞英豪”。这首历史歌谣不仅是对山东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6.
坂田太郎认输记吴基林1940年12月,占领海南岛的日军最高司令官伍贺中将率日、伪军1万多人,向琼(山)文(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扫荡”,企图将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包围压缩在狭窄的根据地内加以消灭。就在这时,中共中央派抗日军政大学第3分校教育长...  相似文献   

17.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方针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因其成绩卓越、经验丰富,曾被毛泽东赞誉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①,“华北抗战的堡垒”,其经验“足以成为各地如何唤起民众以密切配合抗战的模范”。是“沦陷区民众抗日斗争的导标”③。8年抗战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共歼灭日伪军30多万人。随着对敌斗争的发展,人民革命力量迅速壮大。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的1945年11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野战军和地方军发展到32万多人,基干民兵扩大到9…  相似文献   

18.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地区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八路军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和战略方针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根据地。在八年抗战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军民共歼灭日伪军30多万。随着对敌斗争的发展,人民革命力量迅速壮大。到抗日战争结束后的1945年11月,该根据地“野战军和地方军发展到32万多人,基于民兵扩大到90多万人,形成了以张家口为中心的晋、察、冀、绥、热、辽纵横数千里,人口达4000万的战略基地”①,被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为“抗日战争的重要堡垒”②;“华北抗战的堡垒”;其经验“足以成为各地如何唤…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抗日战争时期阐明了坚持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几个重要思想 :关于发动群众、武装群众 ,在敌后广泛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思想 ;关于建立发展抗日人民武装 ,巩固人民武装的思想 ;坚持长期抗战必须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的思想 ;民族战争和反摩擦战争需要两种不同的战略战术原则等。这些思想不仅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 ,也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先后创建了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按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与这些地区的会门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八路军第129师在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第115师在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均以很大的注意力进行会门的统战工作,成建制地收编了一些抗日的会门武装;同时通过与会门的统战关系在游击区建立秘密交通线;对与日伪勾结、受国民党顽固派操纵的反动会门则坚决予以打击和镇压。八路军对会门的统战工作对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