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也许,这是历史的一次有意安排。 37年前,河南邓州有560名青年,与雷锋同年应征来到了沈阳军区工兵某团。他们与雷锋同在一个团队,有的还与雷锋同分在一个连。也许又是历史的巧合。今天的邓州籍雷锋战友中,有雷锋生前所在团团长、政治处主任,有雷锋团一、二、三营的营长、教导员……恰恰是一个“编外雷锋团”!人生这次偶然的际遇,使他们从此与一个伟大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560名青年便拥有了一个共同而光荣的名宇——雷锋的战友。 37年过去了。这些雷锋的战友,陆续转业回到了他们的故乡。十几年来,“编外雷锋团”的同志们把“雷锋的战友”这个光荣的名字,深深镌刻在心间,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实践着雷锋精神,用实际行动深情地祭奠、呼唤着他们亲爱的战友雷锋。  相似文献   

2.
王建新  丁宅铮 《国防》2005,(4):73-73
45年前,河南省邓州市曾经有560名青年与雷锋一同入伍,战斗和生活在同一个团队里,有的还与雷锋在同一个班排里。他们有幸在亲眼目睹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言行举止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冶炼,精神得到升华。这些复退转业回到家乡的雷锋战友们,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自发地组成了“编外雷锋团”,数十年如一日地模范践行和倾力传播雷锋精神。邓州市“编外雷锋团”以自己的行动有力地带动了全社会学雷锋活动的蓬勃开展,先后被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国全军学雷锋先进典型,成为我国后备力量战线上一个引以为豪的模范群体。2005年3月5日,…  相似文献   

3.
丁宅铮  闫蕊 《国防》2004,(6):50-51
河南省邓州市湍滨游览区内有一片四季常青的雷锋林,雷锋林里有一座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40米高的建筑,它就是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该馆的外形似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象征着邓州人民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破浪前进。高耸在展馆上方的穹顶似一面飘扬的旗帜,人们说“编外雷锋团”是邓州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护旗人正是邓州市人武部的党委“一班人”。近年来,邓州市人武部的同志们牢记江主席“军队精神文明建设要走在全社会前列”的指示精神,以实际行动高擎“编外雷锋团”这面精神文明建设的大旗,为“编外雷锋团”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时值全国开展学习雷锋活动40周年之际,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展览馆落成开放。占地数百亩的“雷锋林”松柏青青,一片葱茏。 雷锋并非邓州籍,生前也从未涉足南阳盆地,这方土地上为什么会建造此馆此林?  相似文献   

5.
时值全国开展学习雷锋活动40周年之际,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展览馆落成开放。占地数百亩的“雷锋林”松柏青青。一片葱茏。雷锋并非邓州籍,生前也从未到过邓州,这方土地上为什么会建造此馆此林?只因为雷锋生前的560名邓州籍战友。40年里锲而不舍地学雷锋,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像雷锋那样报国为民,他们的事迹震撼了万千军民心灵。  相似文献   

6.
16岁参军,当兵非当雷锋团的兵将雷锋作偶像,言称“我就是崇拜雷锋”发誓做雷锋传人,好事做到了极致做好事,几遇“痴情女”阴差阳错五进“精神病院”,人送绰号“神经蛋”身背“傻名”,多次恋爱受挫被后来成为其妻子的张玉萍姑娘看中,张却被娘家断绝了关系做过20多种生意,次次赚钱干傻事儿也琢磨赚钱,立志做个“‘傻子’富雷锋”  相似文献   

7.
万里长江,奔腾不息;锦秀江南,人杰地灵。 在当年郑和下西洋起锚的江苏太仓,有一位孜孜不倦、全心全意传播雷锋精神的退伍军人。30多年来,他坚持搜集雷锋资料,自费开办“雷锋文献资料馆”,义务为社会群体作雷锋事迹报告,风雨无阻传播雷锋精神,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诠释了一名老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他就是被誉为“雷锋传人”的“雷锋团”退伍军人石矢。1996年2月,经南京  相似文献   

8.
2004年,董建亚从河南省邓州市人武部政委位置上调任南阳军分区后勤部部长。也许是邓州花州书院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情怀感染了他,也许是邓州“编外雷锋团”那些可敬的战友鼓舞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心系官兵,把官兵的冷暖放在心上。军分区垃圾清运工丁铁锤,今年60岁,像老黄牛一样为军分区拉了20年垃圾。单身老汉和他收养的女儿在外租了一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邓州市市委常委、市人武部部长、“编外雷锋团”名誉团长殷明全,把弘扬雷锋精神、践行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任职6年来,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为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维护农民利益上作出了贡献。被大家称为贴心人。  相似文献   

10.
1960年8月,河南省邓州市560名青年应征入伍,被分配到沈阳军区某工兵团,同雷锋一起共同生活、工作了两年,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伟大的"雷锋精神"。在部队期间,他们有的担任过"雷锋团"团长、营长、连长或班长等部队建设骨干,后来,陆续回到家乡邓  相似文献   

11.
今日“雷锋团长”──访某基地后勤部副部长刘德全梁运增提起“雷锋团长”刘德全,在军内外没有不知晓的,人们送给他“雷锋团长”这个美称转眼已经七、八年过去了。如今的“雷锋团长”怎么样了?日前,笔者专门走访了现任某基地后勤部副部长的刘德全。在一间陈设简单的办...  相似文献   

12.
弥江新风     
当年红军长征经过川北山区盐亭县,在弥江两岸留下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故事。而今,盐亭县8万多民兵和退伍军人在县人武部的率领下,坚持不懈学雷锋,描绘了一幅幅新时代发扬红军精神,走雷锋成长道路的壮丽画卷。 1 盐亭县有着得天独厚的学雷锋“热源”。曾在雷锋生前所在团服役的近800名盐亭籍退役官兵,把雷锋精神带回了盐亭山乡。几十年来,他们既是雷锋精神的实践者,又是雷锋精神的传播者。他们不仅在各自的岗位上继承雷锋精神,走雷锋道路,创雷锋业绩,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和带动群众,而且坚持经常性地到工厂、学校、车间、乡村讲雷锋故事,教唱学雷锋歌曲,带动了一批批人跟着他们一起学雷锋,形成了盐亭独有的学雷锋的气候。 外号叫“马大汉”的退伍兵马绍碧,在雷锋团服兵役年年是标兵,退伍回到三河乡双马村后,见乡亲们还是肩挑背驮进城赶场,就筹钱买了辆汽车跑运  相似文献   

13.
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重要指示。“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原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政委田永清曾把雷锋精神总结为“十个一”:“一辈子”的奉献精神、“一颗心”的“傻子”精神、“一块砖”的敬业精神、“一颗钉”的学习精神、“一团火”的助人精神、“一滴水”的团结精神、“一线光”的磊落精神、“一把油”的奋进精神。  相似文献   

14.
张公山位于风景秀丽的淮河之滨——蚌埠的西郊,山下有一支雷锋群体,这就是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学员九队。21年来,学员九队长期坚持“学雷锋事迹,走雷锋道路,创雷锋业绩”的活动,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雷锋精神赞歌。该队被驻地群众称为“雷锋学员队”,享誉军内外,先后30多次受到上级表彰,成为全军院校先进学员  相似文献   

15.
静静流淌的呼兰河水,与这座古老的城市一样,随着著名作家萧红那带 着浓厚乡土气息文字的流传,积攒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军区“雷锋团”修理连三级士官黄祥龙的父母,妻女就生活在这里。按照军区开展“双管双助”工作要求,哈尔滨市辖区内有沈阳军区所属部队的干部士官未随军家属125名,黄祥龙的妻子就是其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6.
2003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40周年。雷锋,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40年前亲手树立起来的典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从培养“四有”新人的高度,大力倡导向雷锋学习。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结合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提出了“学习雷锋同志,弘扬雷锋精神”和“一定要继续在全国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9月1日晚8时,河南省邓州市编外雷锋团展览馆广场,彩 灯闪烁,锣鼓雷动,万人喧腾。市委书记刘朝瑞、市长刘树华和市 人武部部长殷明全、政委常晓戈与市人武部干部、职工一起走上 舞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义勇军进行曲》…… 夜幕下的广场神奇而明亮,雄壮的歌声在古城的上空回荡。 随着一阵阵歌声,台下万名观众掌声响起。 邓州市的城乡广大群众,还是第一次看到他们的书记、市长 打着红脸,穿着演出服在舞台上表演呢!你们看,这些领导们唱得 多起劲!群众听着这些耳熟的歌曲,心里有一种暖融融的感觉。 随着歌声响起,主持人宣布从9月1日到10月1日,邓州市 “情系国防广场文化月”活动正式开始。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40周年,也是闻名全军的老典型孙茂芳学雷锋40年。连日来,首都各大媒体都以显要位置刊发通讯、专访或消息,介绍他鞠躬尽瘁为人民做好事的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9.
自从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个体户加入大同市南郊区“服装大世界”民兵组织以后,在塞外这块历代将士浴血沙场的土地上,便滋生出许多新一代青年崇军尚武的动人故事。这些故事包含着“小老板”的拳拳赤子心,浓浓国防情。 编外学员 大同军分区干部  相似文献   

20.
近日,山东省菏泽市“雷锋擦鞋班”成员、两次荣立二等战功的张玉贵来到菏泽军分区招待所,为来自全军的接兵于部免费擦鞋,在接兵干部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大家被张玉贵这种退伍不褪色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所深深打动。看着张玉贵打出的“弘扬雷锋精神,树立菏泽形象”横幅,以及“雷锋擦鞋班”成员免费擦鞋忙碌的身影,引起人们的疑惑。一个下岗工人免费擦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