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74年面对日本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晚清政府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等海防措施,并由此开始了海防大筹议。之后,在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的极力倡导下,清廷将海防作为与塞防并重的国家防御的另一重要方向,并决定建立北洋、南洋、粤洋三支水师。但由于在统一指挥、造买船经费不足等管理方面的缺陷以及陆权至上等各种守旧思想的影响下,最终导致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惨剧,也标志着晚清海防战略不可逆转的败局。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晚清政府在特有历史危机背景下进行海防战略的选择及其实施过程中的教训,对于我们加强海权战略管理、解决复杂多变的海权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1 8 74年 ,日侵台事件引发了清廷的海防大筹议。不久后 ,北洋海军在李鸿章的主持下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1 879年 ,日废琉球的刺激 ,使清廷真正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清廷也终于决心购置铁甲船 ,切实筹建海防。北洋海军也因此得以较大发展。而 1 886年的长崎事件 ,使日本深受刺激 ,其国内迅速掀起海洋扩张热 ,大力扩张海军。同期的北洋舰队在实力上仍然保持了对日本海军的优势 ,但其发展步幅已开始落后于日本。 1 891年 ,北洋舰队应邀访日。又一次深受刺激的日本 ,举国上下以超过北洋舰队为目标 ,倾全力大治海军。日本海军实力迅速增强并在甲午海战中歼灭北洋舰队。  相似文献   

3.
清前期江苏江海防体系,主要由八旗、绿营及水师、炮台、战船等组成。绿营水师是江苏江海防体系的中坚力量,八旗、绿营陆师是江海防力量的重要协助力量;沿海沿江各口岸炮台和水师战船是江海防体系的重要保障。历经康、雍、乾等朝,清廷逐步在江苏建立起水陆相维、岛岸相依的陆基江海防体系。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后,海防问题开始引起一些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的关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建立近代海军问题被清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1875年,清廷任命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事宜,从而拉开了筹建北洋海军的帷幕。 北洋海军始建时,其舰船从阅沪等地抽调(如“镇海”、“操江”两舰分别为闽沪两厂制造),以后主要从英、德两国购买。1875年.李鸿章花费45万两银子从英国购买了4艘炮舰——蚊子船,这批炮舰于  相似文献   

5.
1894年夏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海陆军双双战败。次年4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方割地赔款,民族自尊心遭到空前的打击。在战争中,作为中国海军主力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多灾多难的中国海军建设,陷入了更加艰难的窘境。由于财政括据,军费有限,根本无力恢复海军。但在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这十余年间,清廷上下仍作了不少工作,尤其在海防思想方面的长进,不可忽视。(一)甲午战后关于重建海军的几种主张1895年3月12日,威海之战结束不久,清廷就发布上谕,撤销海军衙门,北洋海军也从编制序列上取销。在此情况下,海军建设首先面…  相似文献   

6.
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在筹办北洋海军过程中,因海军基地选择在旅顺口,引起了中外人士的议论。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肤浅的评析。北洋海军管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直接担负拱卫京畿的任务,因而较之南洋、福建、广东海军更为重要。清廷特别关注和优先发展北洋海军,并委直隶总督李鸿章筹办北洋三省海防,创办近代海军。中法战争后,设立海军衙门,统率全国海  相似文献   

7.
清代,在北洋海军成军前,就有一支规模可观的水师,有确定的饷制和奖惩制度,细看下来,颇为奇特。清代水师的军饷制度基本上与陆师相同。清代水师分为八旗水师和绿营水师,八旗水师兵力不多,约  相似文献   

8.
海防是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类有了军事实践活动那天起,海就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公元前485年,吴国舟师海行数千里,在黄海与齐国舟师交战,失败而返,这是我国历史有记载的首次海战。从此,中国海军的前身——舟师、水师、水军不断发展,到公元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清朝北洋海军舰队正式成立,前后经历了二千三百七十年。然而,由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在夺取政权时,大多靠步兵和骑兵打天下,建立政权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又把主要精力放在防止宫廷政变、内部叛乱、人民造反上,把镇压和作战的目标定在国内,因此,对海上力量和海防的建设未予重视,对外基本上是有海无防。直到元末明初,为了抵御倭寇入侵,海上力量和海防的建设才被提到日程上来。 为了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帮助我们研究新形势下的海防管理问题,仅就掌握的资料,着重对我国民国之前海防发展、海防建设等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抵御侵略,加强海防,建立了北洋海军,并致力于海军基地建设,这是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重要内容.北洋海军基地建设开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先河,它不仅和北洋舰队一起,在沿海重要口岸形成了壁垒森严的防御体系,而且为后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后勤保障能力,也为后来的中国海军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其自身和时代的局限性,北洋海军基地建设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与北洋海军后来在甲午海战中惨遭失败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军事观念的革新是北洋海军创建发展的思想前提。北洋海军的成军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突出成果 ;其武器装备和海防建设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就 ;北洋海军集中展现了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教育训练、军制变革、作战方式革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的覆没同时也暴露了甲午战前中国军事变革的诸多缺陷  相似文献   

11.
李建伟 《环球军事》2014,(17):62-63
如今的刘公岛,已成为胶东半岛上闻名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昔日的水师提督署,已变为人们缅怀先烈的纪念地。 开放参观景点众多 北洋水师公所门前,“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九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博物馆位于刘公岛原北洋海军提督署内,是以北洋海军和甲午战争为主题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现在开放的参观景点有北洋海军提督署、丁汝昌纪念馆、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甲午海战馆、水师学堂、刘公庙和龙王庙等,总面积达十多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12.
梁章钜是嘉庆、道光时期一位具有多重身份的闽籍官员。他学识渊博,著述等身,既是封建官员又是著名学者、作家、诗人。鸦片战争前后,梁章钜作为后方官员,于任内建言献策并积极布防,对保卫东南海疆与晚清海防建设助益匪浅,展现出自身的海防观。梁章钜海防思想由整顿水师、水师舰炮和兵民思想等内容构成,其核心仅是希冀中国水师官兵能够利用岛岸防堵式的近海作战方式来战胜英人,尚不能提出中国海军近代化转型的具体主张,具有内敛性、防守性等传统特征。这既是梁章钜的自身局限,也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3.
1888年样式 1888年12月17日,随着北洋海军舰船的日益增多,在北洋大臣李鸿章及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譞的有力推动下,清政府批准施行《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作为法定国家海军的北洋海军正式建军,北洋水师这个名词随之退出历史舞台。在《北洋海军章程》中,列有专门的冠服规范,可以视作是对1882年样式的解释和修订补充。这部分内容同样分为军官和士兵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海军历史上曾有过一所“贵族学校”,这所特殊的海军学校就是清朝末年建立的昆明湖水师学堂。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清政府痛感海防危机,下旨“大治水师”,清朝海军进  相似文献   

15.
太平天国从起事之初到定都天京,仅两年时间。几十万大军驰骋江南,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然而一碰上湘军,即连遭大败,最后竟败于湘军之手。罗尔纳先生说得好:太平陆师不比湘军逊色,问题在于水师。而清廷论功行赏,首推曾国藩水师之功。曾氏自己也把湘军水师作为一生中值得炫耀的政绩,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镇压人民革命的劲旅。本文拟从湘军水师与太平军水师的比较研究中得出这一历史的结论。一、湘军水师营制与太平军水师营制比较湘军水师的营制,主要来自明代戚继光束伍练兵成法。曾国藩曾于同治七年上奏指出:“咸丰三年衡州试办水…  相似文献   

16.
1874年日本侵台深深刺激了清政府,在海防大讨论中清廷大员认识到向西方购买铁甲舰的紧迫性.由于赫德的干扰和以李鸿章为首的清廷大员对购买铁甲舰认识的局限,加之清廷财政困窘,致使晚清政府向西方购买铁甲舰的进程跌宕起伏,其中的历史教训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7.
郑椿霖  周强 《环球军事》2006,(18):55-57
“铁甲船不可不办,倭人万不可轻视。”1879年12月18日,为中国海防近代化建设呕心沥血的沈葆桢弥留之际,仍念念不忘清军的外海水师,在给慈禧和光绪皇帝的口授遗疏中说出了这句话。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了紧闭的中华大门。中华民族饱受凌辱。为了扭转国力日衰、备受凌辱的被动局面,清政府开始把目光投向建设一支强大的外海水师。如果说曾国藩、左宗棠是这一战略的奠基人,那么沈葆桢就是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这位励精图治、才华横溢的封疆大吏在任总理船政大臣期间,以身作则、励精图治、力排众议、任人唯贤、创办学堂、培育…  相似文献   

18.
湘军是清政府赖以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一支主要军事力量,而其水师的作用尤为突出。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后,清廷论功行赏,湘军水师之功位居榜首。本文就湘军水师的组建作一粗浅介绍。在太平天国革命前,清朝的绿营水师,无战斗力可言。金田起义爆发后,太平军出广西,进湖南,于1852年12月攻克益阳、岳州等地,获民船万只及大批军械炮位,遂组成水营。水营兵种的增设,使太平军实力大增。从此沿长江东下,水陆并进,不数月,在连续攻克汉口、武昌之后,迅即进据南京,  相似文献   

19.
关天培(178-1841),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初期,关天培率军抗击英国侵略者,不幸以身殉国,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关天培是19世纪上半叶清军著名将领,其丰富的治军经验和系统的海防思想,对后人多有启迪。关天培早年投身行伍,1803年考取武库生,历任外委、把总、千总、守备、都司,后调入水师,先后任游击、参将、副将、总兵、提督等职。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他熟悉当时绿营水、陆军队的情况,积累了丰富的治军经验,并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治军思想。其治…  相似文献   

20.
许华 《军事历史》2016,(5):53-57
120多年前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和东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形成及其后续发展,均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本文拟结合海权理论,从政治、经济、工业技术和海军海防战略等四个方面,对甲午战争与北洋海军失败结局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