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模拟火灾情况,分别对不同受热温度、自然冷却条件下的混凝土样品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发现自然冷却条件下,混凝土受热温度不同时,微观形貌成一定的变化规律。C-S-H凝胶结构和骨料与水泥浆体界面处都会随温度发生特征变化。根据这一变化规律可鉴定自然冷却条件下混凝土受热温度,有助于准确认定起火部位。  相似文献   

2.
所设计的新型整体缝合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结构,能够避免一般斜缝方式引起纤维交叉损坏的弊端。采用真空导入模塑工艺制备整体缝合泡沫夹芯结构复合材料,研究缝合结构、缝合方式以及缝合纱线用量对整体缝合泡沫夹芯复合材料平压力学性能和弯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缝合结构在保证平压力学性能的同时,相比于垂直缝合结构弯曲破坏载荷提高了94.4%;穿透缝合方式能够显著提高试样的平压强度和弯曲破坏载荷;随着缝合纱线用量的增加,整体缝合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的压缩和弯曲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一种三明治复合材料加筋L型接头,介绍了其结构形式和成型工艺,通过试验测试了接头的弯曲承载能力,分析了接头的破坏模式,并对其损伤机理进行了研究,以探求接头的技术改进路径。研究结果表明:L型接头具有良好的吸能效果,在结构发生大变形破坏时,仍具有较高的弯曲承载能力;L型接头的破坏主要发生在垂横加强筋的相交处,初始损伤是相交处侧面的玻璃钢和芯材发生界面分离;工程上应将改进L型接头垂横加强筋相交处的蒙皮和芯材之间的连接工艺作为提高接头承载能力的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4.
针对海洋工程平台的防护吸能和浮力储备需求,设计一种纤维缠绕复合材料约束球形浮力芯材吸能结构。为分析其变形损伤特征和能量耗散机理,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和万能材料试验机开展数值模拟分析和试验验证研究。通过力学响应特征和损伤破坏模式分析可知,结构吸能设计的关键在于表层和芯材的泊松比匹配。芯材主要通过塑性压缩损伤和剪切断裂破坏吸收能量,而表层吸能则主要通过环向的花瓣形拉伸断裂破坏。研究表明,该型结构单元压缩吸能特性优异,可实现海洋工程结构平台的防护吸能和浮力储备要求。  相似文献   

5.
针对复合材料夹芯板材构件的侧弯承载和坚固连接要求,设计了弧形过渡区增强型T型胶接接头。建立了夹芯复合材料T型接头数值模型,模拟了其在侧弯载荷作用下的损伤产生、扩展及失效过程,并对夹芯复合材料T型接头试件进行了静态侧弯试验。结果表明:接头发生初始损伤的线载荷强度为44~47N/mm,损伤发生后接头的刚度值发生折减(降低约28%~32%),此时接头的承载能力仍在上升;试件界面完全剥离载荷强度较初始损伤线载荷强度略有增加(线载荷强度范围为54~62N/mm)。数值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表明弧形过渡区是夹芯复合材料T型接头最薄弱的部位,易发生破坏;初始损伤将首先出现在弧形过渡区复合材料表层,随着层间裂纹的扩展,过渡区复合材料与芯材的复合界面处出现剥离破坏并向自由端端部界面扩展,这是导致夹芯复合材料T型胶接接头失效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应用给定温度下保温和模拟典型火灾温度曲线两种受热方式 ,对成品 6 5Mn弹簧进行受热处理 ,测定在不同受热温度与时间下弹簧的脱碳层厚度 ,发现在受热温度超过 6 0 0℃以后 ,随着受热时间和温度的增加 ,脱碳层厚度也随之增加。认为运用被火灾作用的弹簧钢脱碳层厚度可以鉴定火场中不同部位的受热温度和时间。  相似文献   

7.
基于Kelvin粘弹性芯材本构特征模型,推导了复合材料夹芯板的动力学控制方程,给出了四边简支正交对称铺层表层夹芯板的固有频率和结构损耗因子解析解,并将解析解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探讨了阻尼层参数变化对结构固有自由振动特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增加芯材厚度能有效地提高结构固有频率和损耗因子;结构的有阻尼自振频率受损耗因子影响较小,但其损耗因子随着芯材材料损耗因子的增加而增加;结构的固有频率随着芯材剪切模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幅逐渐减小;随着芯材剪切模量的增加,结构的损耗因子先增加后减小,芯材剪切模量设计存在最佳值;结构尺寸增加,芯材剪切模量最佳值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
热处理对FeCrNiCoCu高熵合金涂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并结合FeCrNiCoCu粉芯丝材制备了高熵合金复合涂层,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了涂层中非晶结构的转变温度.同时,对涂层进行了不同温度条件的热处理,研究了热处理前后涂层的组织结构、硬度及其磨损性能.结果显示:高熵合金涂层在500℃附近发生了非晶结构的晶化转变;热处理前涂层中主要含有CuNi、Fe3Ni2、Cr2Ni3等组成的面心立方结构固溶体和少量Fe3O4相,热处理后,氧化物Fe3O4峰强度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并且当温度超过500℃后,涂层中出现了Ni-Cr-Fe相;涂层的显微硬度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500℃出现最高值,涂层表现出了明显的回火硬化特征,耐磨损性能较热处理前的涂层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夹芯复合材料基座结构设计与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两型夹芯复合材料基座结构的设计方案,建立了夹芯复合材料基座数值分析模型,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影响基座结构刚度和强度性能的主要参数;应用有限元法,分析了铺层方式、支撑厚度和骨架形式等对直支撑基座结构刚度和强度性能的影响规律,计算并讨论了曲率半径对弧形支撑式基座刚度和强度性能的影响;比较了5种夹芯材料基座的结构力学性能,并通过优化设计,确定了夹芯复合材料基座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0.
模拟火灾现场的热环境对过负荷铜导线在不同温度下加热不同时间,冷却后得到一系列近似于火灾现场中遗留的过负荷铜导线试样。通过分析过负荷铜导线试样的金相组织,找出过负荷之后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对其金相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过负荷铜导线在火灾现场继续受热时,随着受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其晶粒会进一步增大。在实际进行火灾原因判断时,为了准确反映火灾事实,应根据现场调查取证情况,结合鉴定结论进行综合分析,不断提高火灾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消防审验制度改革是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一大亮点,而审验改革将牵涉到社会众多方面。设计把关和建筑防火审核本是消除建筑先天火灾隐患的有力手段,就审验改革工作后可能带来的几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从机制、程序、手段等多方面提出了明确对策,以供决策层及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代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层建筑的特点及消防安全现状,在分析高层建筑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的基础上,提出保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需要进行全面的系统设计、实施全方位的科学管理、健全法规、加强各方面的综合协调,并对防范火灾发生、控制火灾扩大、确保安全疏散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分析当前火场战斗秩序混乱的原因,从火灾现场排兵布阵、灭火救援绩效考评和人才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规范火场战斗秩序,提高灭火实战能力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模拟典型火灾温度-时间曲线,对热轧成的A3钢进行受热处理,测定在不同燃烧时间和温度下A3钢的晶粒度,给出了A3钢的晶粒度与燃烧时问和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通过测定A3钢晶粒度的大小来鉴定火场中不同部位的燃烧时间和温度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火灾现场物证是火灾原因认定的证据之一,火灾现场物证的提取是关键,不同的火灾物证其提取方法不同,对火灾物证提取要求和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从消防部队参与社会抢险救援的可行性分析入手,就抢险救援任务类型、模式、处置原则等对消防部队在救援中的影响及救援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对消防部队在未来社会抢险救援中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提出拓展消防部队社会应急救援功能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汽车大批量进入个人家庭,停车难、行路难成为困扰城市交通的大难题,由于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和昂贵,立体停车将是停车产业发展的方向。介绍了机械式立体汽车库的基本形式,分析了其火灾危险性及火灾特点,并探讨了机械式立体汽车库设计的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超高层建筑不断涌现,但是超高层建筑火灾案例反映出其消防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因此,加强超高层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提高灭火救援能力,是当前消防部队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分析了超高层建筑特有的火灾风险,从主动预防和有效救援两个层面,探讨了超高层建筑火灾预防对策与灭火救援对策,以提高防控超高层建筑火灾的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9.
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工作是加强社会消防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消防工作群防群治的重要渠道,为及时获取火灾隐患信息、研判消防安全形势、遏制火灾事故发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手段.论述了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火灾隐患举报投诉工作的一些做法,并以北京市海淀区消防支队为例,论述了火灾隐患举报投诉机制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法制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法律案件和纠纷,关于公安消防队灭火救援行为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公安消防队灭火救援主体的法律性质,公安消防队灭火救援行为的法律性质,当公安消防队灭火救援行为造成损害时利益受损者可以寻求的法律救济途径等三个方面对公安消防队灭火救援行为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