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柳茂坤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不久就分成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及其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另一个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所承担的敌后战场,亦称解放区战场。两个战场对夺取全国抗...  相似文献   

2.
庹平 《军事历史》2004,(4):23-29
抗日战争开始后不久,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节节败退。上海、太原失陷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这时,国民党军最高指挥机构也提出“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的新战略,并指挥其在华北敌后的军队打游击战。总的来讲,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华北敌后战场的游击战相比较,国民党军在华北敌后的游击战,其规模和成绩都不大。本文拟就以下五个方面对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作一探讨,略陈管见。一、国民党军“以游击战配合正规战”的新战略国民党军在华北敌后的游击战,是国民党…  相似文献   

3.
由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的特殊国情,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的途程中形成了互为依存又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一个是由国民党及其军队所担负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亦称国民党战场,另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及其抗日军民所承担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亦称解放区战场;在长达8年之久的全民族抗战中,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与国民党军队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的胜利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人们想起这场艰苦的反侵略战争时,不能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作一公正的评价。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的抗战中存在两个战场:一个是以国民党正规军为主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的敌后解放区战场,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抗击了  相似文献   

5.
1937年7月-1938年10月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1938年11月-1940年,虽然日本的侵华政策有了变化,但其军事进攻的重点仍然放在正面战场,因而正面战场仍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1941年-1943年,侵华日军对中国采取巩固占领区的方针,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从1944年起,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作战逐渐向全面大反攻过渡,中国战场的大反攻,主要是敌后战场的大反攻。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对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的评价并不一致。特别是近年来,分歧似乎愈演愈烈。如何看待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认识抗战对国民党的影响,如何从国民党开辟敌后战场的努力与效果来反观国民党的本质?70年后,集中探讨这些问题,无疑会加深我们对这段历史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解放战争时期江南地区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武装在苏、浙、闽、皖、赣等江南国统区长期坚持和开展的敌后斗争。江南地区各游击武装从隐蔽坚持到逐步恢复、发展壮大,并最终取得全面胜利,不仅保持了江南革命战略支点地位,开辟了第二战场,而且还是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的战略支点,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抗日战争中,河南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抗战初期,河南是武汉的屏障,西北的门户,南北战场的枢纽,对中国共产党而言,是预同国民党深度合作抗日的主阵地;抗战中期在落实"反投降"任务期间,河南又是求生存"反投降"的枢纽;抗战后期,在敌后战场的反攻阶段,河南更是成为中共规划的应对日寇崩溃后国民党反共内战的重要战场.从中共对河南地区战略定位的变化,不仅表现了全国抗战时期中共领袖深邃长远的战略眼光,更体现着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布局重心的变化、全局政策的调整和决策的灵活.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游击战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实践中经历了战术、战役层面运用到战略层面部署的演变过程。抗战初期的军事行动中,国民党注重的是游击战的战术价值,通过小规模正规部队的游击行动配合阵地战;随着战场环境的改变和对战争实践的总结,徐州、武汉会战期间,国民党从战役层面部署和实施了游击作战;武汉会战后,国民党认识到游击战的战略价值,并在战略层面实施了游击战。但由于国民党对抗日战争总体战略和游击战价值认识的偏差,以及其他诸因素影响,其游击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陈毅在中央苏区时期作出了重要的军事贡献,无愧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的称号。他不仅组建地方武装以扩大红军,创建了江西军区,领导西方军,还在西线战场大力开展灵活的敌后游击战,并配合红军主力与国民党军作战,最后身负重伤。  相似文献   

11.
<正>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并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对日军丽面夹击的战略态势,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图谋。1938年10月攻占广州、武汉后,日本调整侵华政策,对中国国民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将战略重心转向敌后战场。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进行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抗击了日军的局部攻势,并组建中国远  相似文献   

12.
刘庭华 《环球军事》2010,(17):11-13
8年抗战中,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下面战场共进行了重大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20万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接受投降日军128万余人,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上的成功杰作,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中外战争史上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抗日战争,始终是由国民党战场(正面战场)和解放区战场(敌后战场)共同进行的。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对日抗战的主要战场。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解放区战场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要战场;正面战场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极大地下降了,但它仍然是对日作战的一个重要战场。终其八年,正面战场的广大抗日官兵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伤亡三百余万人,其中不乏一首首悲歌壮曲。正面战场的奋斗和牺牲,它对抗日战争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反侵略战争史上自有其应有的地位。然而,就战场作战的结局而言,除了少数战役曾获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面对日军“扫荡”攻势的加剧,中共在敌后战场进行武力反“扫荡”的同时,开始强化在政治战场上与日军的较量。这一时期,中共充分发挥自身在政治上的优势,抓住敌人弱点开展宣传攻势。宣传攻势的行为主体和方式逐步多样化,并在敌占区和游击区内,针对日军和伪军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宣传方法手段,不断激化、扩大敌人内部矛盾。强有力的宣传攻势与武装斗争的密切配合,是中共在抗日持久战中不断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吕建成: 回顾鲁中军区发展的光辉历程,宣扬鲁中军区抗战的光辉业绩,总结鲁中军区斗争的历史经验,缅怀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对于进一步挖掘山东抗战历史资源,深化党史军史研究,激励新一代官兵继承和弘扬革命传统、强化战斗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鲁中一直是敌后抗战的重要战场,也是山东我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常驻地区.1938年元旦,在中共山东省委的直接领导下,黎玉、洪涛在泰安领导发动徂徕山起义,创建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4支队.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省委的工作中心应放在鲁中区"的指示,莱芜、新泰、宁阳、泗水等地的抗日武装相继汇集鲁中,使这一地区很快成为山东敌后抗战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学界以往对沦陷后的上海抗战研究较少。本文首先探讨了抗日敌后战场的定义和构成,认为沦陷后的上海应属于敌后战场的范畴,并对沦陷8年的上海敌后抗战分期及国共力量对比的演变加以勾勒,然后研究了沦陷后军统在上海市区的抗日游击战,以及忠义救国军在上海郊区的抗日游击战,以期丰富对上海抗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一次歼灭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张生,平欲晓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一场殊死搏斗,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做出巨大贡献外,国民党正面战场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中第三次长沙会战就是正面战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次成功的歼灭战。(一)19...  相似文献   

18.
以往我们在研究抗日战争时,对八路军、新四军研究和关注的比较多,而对华南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研究、注意得相对较少.其实,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这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在华南敌后建立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而且很有自己的特点.在艰苦卓绝的抗日烽火中,他们虽然孤悬敌后,但他们积极密切地配合全国各地的抗日战场和盟军,英勇作战,打击敌人,功勋卓著,东江纵队从而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一面旗帜",使广东战场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  相似文献   

19.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经过人民解放军半年多的积极作战,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使敌第一线兵力大为减少,为此,国民党统帅部不得不从大后方陆续抽调了5个军16个旅的兵力,以增强北方战场,使后方兵力更加空虚,为我南方各省游击战争的开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46年11月6日,中共中央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指示南方各省党组织:“在目前全面内战形势下,南方各省乡村工作应采取两种不同方针:甲、凡有可能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者,应即建立公开游击根据地。原有各根据地,如海南岛,如南路、中路、西江、北江、东江、闽南、闽西,应鼓励原…  相似文献   

20.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向敌后挺进,开辟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中共主导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一起,为抗战最终胜利立下不朽功勋。面对作战能力、军事组织和军事力量占优势的日本侵略者,中共在日军眼皮底下的敌后生存和抵抗,异常英勇,异常艰难,呈现的形态也异常复杂,其进入方式、党政军一体化的运作、根据地资源的获得和创造、兵民团结游击战的组织和展开、根据地的政治和经济实践,都是极具张力也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期军史三人谈栏目邀请了黄道炫、岳谦厚、黄正林三位抗战史研究专家,围绕中共主导的敌后战场展开讨论,以期深化敌后战场及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