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行、财富及其他李保民,何娜春秋时,晋国正卿韩起对叔向抱怨:“我空有正卿之命,却无正卿的收入。穷得连和别的大夫交往的费用都没有。”叔向闻之拱手相贺。韩不解,问:“何故?”叔便给他讲了两个晋国历史人物的故事。一个是穷而有德的架书,一个是贫而无道的鹆至。...  相似文献   

2.
居危亦思危     
苏俊 《政工学刊》2009,(4):58-58
春秋时期,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自知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不想得罪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和贵重的珠宝。收到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将一半的美女赏给这件事的功臣魏绛。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  相似文献   

3.
被庐之法     
春秋战国时晋文公所修订的治国治军的法律。被庐,晋国地名,据《左传·鲁僖公二十七年》载:冬,晋文公到被庐打猎,并检阅部队,由此建立三军之制,修订了晋国始祖唐叔以来的治国治军的法律,即形成“被庐之法”。《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夫晋国将守唐叔所受之法度,  相似文献   

4.
假途伐虢     
张慧 《国防》2010,(2):76-77
假途伐虢,典出于《左传·僖公五年》。春秋时期,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要进攻虢国,必须经过虞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与虢国联兵抗晋,晋国虽强,也难以轻易得手。晋国大夫荀息建议晋献公以名马和美玉作为礼物。送给虞国,要求借路让晋军通过。  相似文献   

5.
战国晋阳之战简析任力春秋末年,晋国的六卿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由奴隶主贵族蜕变为新兴的地主阶级。他们在晋国占据了政治上的优势,并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分别在自己的领地内进行了初步的封建改革。在后来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六卿中的智氏、赵氏、魏氏、韩氏集团联合...  相似文献   

6.
假途伐虢,典出于<左传·僖公五年>.春秋时期,晋国的近邻有虢、虞两个小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小国,计划先打虢国.但要进攻虢国,必须经过虞国.如果虞国出兵阻拦,甚至与虢国联兵抗晋,晋国虽强,也难以轻易得手.  相似文献   

7.
孙机  杨萍 《军事史林》2014,(9):55-56
车战在古代曾盛极一时,西周、春秋时的许多战役,都以车战为主要的战斗形式,而且规模很大。公元前632年,晋、楚间的城濮之战,晋国出动战车七百乘(《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前607年,郑、宋间的大棘之战中,郑国一次就俘虏了宋国的战车“四百六十乘”(《左传·宣公二年》)。春秋晚期,各国军备激增,这时晋国的战车达四千乘,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说过,战略是治国之道。作为治国之道的战略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  相似文献   

9.
春秋后期,晋国政治日益腐败,最后分裂为韩、赵、魏三个诸侯国。魏文侯为了创建霸业,晚年提倡耕战,任用变法革新的政治家李悝为相,任用著名军事家吴起为将。有一次,魏文侯问吴起说:当今秦国威胁我的西部,楚国邻近我的南部,赵国面对我的北部,齐国窥视我的东部,  相似文献   

10.
赵荣 《华北民兵》2005,(11):57-57
山西省侯马是老一辈无产阶组长革命家彭真的故乡,它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称“新田”,是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春秋“五霸”晋国的都城。在侯马出土的具有重大考古价值的“晋国遗址”、“侯马盟书”、“铸铜遗址”、“晋侯鼎”、“空首布币”等文物曾轰动海内外。其中,晋国宫城的建筑风格被吏称为“新田”模式,“侯马盟书”被评为建国以来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处于魏、蜀、吴三国交界地带,三国对其争夺十分激烈。蜀汉失去三峡下游地区,被迫困守巴蜀。吴国夺取三峡下游后,以西陵、建平为国之西藩,构筑西部防线,但由于后期对三峡上游地区争夺的失利,注定了其被晋所并。魏国曾企图攻下这一地区以切断吴、蜀之联系,但没有成功。灭蜀之后,晋国得以占据长江上游,编练水军、大造战舰,终成破竹之势,扫荡东吴。这一成功的战略亦为后世借鉴,隋灭陈、唐平萧铣,皆取顺流而下之战略。南宋夔门防线的构筑,成功阻止蒙军顺江而下,也逐步稳固了四川战区的局势。  相似文献   

12.
战国时期,晋文公联合秦国一举包围了郑国的都城,郑国光凭武力很难粉碎秦晋的合围。于是郑国大夫烛之武想了个“伐交”的退兵之策。他以摇山撼岳之舌,向秦穆公陈述了攻郑于秦不利的缘由,并以当年晋国假道虞国灭了虢又灭了虞的教训,提醒秦国不要重蹈复辙。说得秦穆公进退两难。烛之武乘机许愿说,秦国如果向东发展,郑国可以为泰提供衣食住行的方便。秦穆公终于被说服了,放弃秦晋联盟,从郑国都城撤回军队。  相似文献   

13.
2004年2月19日,在海军某部大型综合训练场,数百名身穿海洋迷彩服的男女陆战队员,使用多种两栖作战武器,为来自56个国家的驻华武官们进行了带有战术背景的实兵演练,他们精湛过硬的军事技能,受到56个国家驻华武官们由衷的称赞。这支部队是一支浓缩了共和国武装力量精华的特种作战部队,被誉为"陆地猛虎,海上蛟龙,空中雄鹰"三栖雄兵,有"军中之军"之称。在短短20年的成长历程中,先后为世界60多个国家的来宾进行过军事汇报表演,充分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威武之姿。  相似文献   

14.
百里奚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在虞国做官,后被晋国俘虏。公元前655年,秦穆公迎娶晋国公主,百里奚当作陪嫁的奴仆随行。他自觉羞耻,半路上逃走了。不承想,却被楚国当奸细抓了去,罚他去做看马的奴隶。秦穆公成亲后,发现百里奚的名字在陪嫁礼单上,却没见着人。于是派人寻找,这才打听到他在楚国。秦穆公知道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又担心楚国不愿转  相似文献   

15.
贵州自古以来就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之说,在群山环抱中的三线地区开荒建厂,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想当年千千万万正当风华的有志之士在祖国的感召下,来到这片广袤而贫脊的土地上,一扎就是整整四十年。他们急国家之所急,想国家之所想,忧国家之所忧,将自身的命运与贵州三线军工紧密地连在一起。开山采石,修路搭桥,在深幽的山谷里、陡峭的峻岭下,建起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科研设计所,组建了航空、航天、电子三大军工生产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工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历经筹建、调迁两次创业,以超乎寻常、坚忍卓绝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时代,晋国魏舒把车兵改为步兵,即所谓“毁车以为行”(《左传·昭公元年》),此举使晋国在大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取得了大捷。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宰相房琯在陈涛(陈涛斜,今陕西咸阳市东)平安史之乱,搬用一千多年前车战战法,损兵折将,几乎全军覆没。这两次战争给我们的启示是:改革创新则胜,墨守陈规必败。春秋时代是车战时代,同时又是徒兵由附属车兵向独立的步兵兵种演变的时代。因此,提高机动作战能力,将车兵改为步兵,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公元前541年,晋国的中行穆子(荀吴)在大原打败了无终和各部狄人,就是由于重视了徒兵的缘故。筹划作战时,魏舒建议说:他们是徒兵,我们是车兵,两军相  相似文献   

17.
陈绍宽曾任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是中国近代海军杰出将领。他的海防思想,代表了民国海防思想发展的较高水平,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海权关系到国家实力、主权和国际地位的海权思想;二是治标和治本的海军建设思想;三是集中实力等海军战术思想,其中不乏高明之见,对当今海军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读《叔向贺贫》一文,颇多感慨。叔向贺的对象是晋国重臣韩起,韩起虽位居高官,但心里总是不平衡,觉得"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他很羡慕那些利用职权巧取豪夺、聚敛财富、奢侈堕落的权贵,觉得自己当官不发财,整日忧心忡忡。叔向却上门祝贺,他举出栾武子、鹆昭子作为借鉴,两相对比,对“骄纵奢侈,贪欲无艺”行为进行批评,说明了忧德不忧贫的道理。  相似文献   

19.
古人云:“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历史上,齐桓公拜管仲为相最终称霸中原;越王勾践多亏范蠡、文种二将相鼎力相助,方能一雪前耻;刘备三顾茅庐觅得诸葛亮得以三分天下。俗话说得好:“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今时代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的重要性尤为显著,作为领导者能否识得准人才、带得出人才、用得对人才和留得住人才,乃成败之关键。领导者要有一双慧眼,识得准人才。作为领导者要想识准人才,应当从细处着手,多渠道辨别人才,多角度查看人才,不拘一格提拔人才。一是言谈见思想。从一个人所说的话、所写的文章可以看出他有没有思想。  相似文献   

20.
王晓河 《政工学刊》2010,(11):74-74
习近平同志最近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中强调:“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要勤学苦学,发扬挤劲、钻劲、韧劲,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三劲”,确实是我们学习中应大力倡导和坚持的。可以这样说,没“三劲”,学习难以坚持、难以精进、难以有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