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光荏苒,马祖光院士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为了缅怀这位新时期国防科技战线的尖兵、当代知识分子的楷模,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掀起了学习马祖光院士的热潮。六月中旬,本刊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专程赴哈尔滨工业大学,采访了他的师长、同事、学生及他的夫人,记录了马祖光院士献身国防科教事业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2.
熊杏林 《国防科技》2005,(11):92-96
第四章留英岁月11、“尊敬的李约瑟博士,这就是您要见的、我的学生程开甲。”出国深造,科学救国,一直是程开甲的心愿。随着他科学研究事业的起步,这种愿望更加强烈。1945年,机会终于来了。能有这次机会,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响亮的名字:李约瑟(JosephN eedham)博士。李约瑟,中国学术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个名字。他是杰出的生物化学家、近代化学胚胎学的奠基人、研究中国科学文化遗产的权威。由于他在化学胚胎学和中国科技史这两个领域内的开创性经典研究,使他先后成为哲学博士、科学博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国际科学史研…  相似文献   

3.
孙家栋,我国著名的火箭和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29年4月孙家栋出生于辽宁省复县。1948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1951年被空军选派到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飞机、设计维修及管理,1958年毕业时荣获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他是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技术总负责人和总设计师。1999年,他被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3年,他出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作为我国自己选拔培养的航天专家,已逾古稀之年的孙家栋,依然在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他的办公桌上摆满了各种书籍、文件和技术资料。接受采访也不时地被电话铃声打断,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位老科学家缜密而连贯的思维。他的言谈铿锵有力而语重心长,他思考更多的是我国航天未来发展的问题。因为,他的目光在浩瀚苍穹,他的事业在万里星空。  相似文献   

4.
王厚明 《政工学刊》2013,(11):69-69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表演大师临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你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  相似文献   

5.
正杜祥琬先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他是中国应用物理与强激光技术和能源研究专家,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研究员,也是俄联邦工程院外籍院士。2018年,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走过六十年,杜祥琬院士也步入杖朝之年。在八十华诞之际,我们采访了杜院士,他回顾自己54年的科学生涯,在思考事业的基础上,也展望核武器和高技术发展,对青年人成长寄予殷切期望。以下内容根据杜院士口述整理。  相似文献   

6.
四川忠县每年都有几百名战士退伍。这个县人武部采取四个结合开发使用两用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使95%以上的退伍军人先后走上了工作岗位。 一是与三峡工程移民开发相结合。这个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移民任务重。为此,他们先后编印了“三讲”有关三峡工程建设的宣传材料,发给广大退伍军人学习,使他  相似文献   

7.
湍水石 《政工学刊》2013,(12):66-66
谢家麟,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在谢先生的生活中。除了抽象的物理学和精密的仪器设备,文学艺术也占据着一席之地,诗词、小说、音乐都是他的兴趣。谢先生曾评价自己一生“只顾埋首拉车,拙于人事交往”。对于荣誉,他看得很轻,一些重要的荣誉奖章或证书他都不记得放在了哪里。  相似文献   

8.
10月27日是学院建设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此,我院有了院士!学院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了客座教授聘任仪式暨学术报告会。院首长、各部系领导,全体机关、学员队干部及教员参加了大会。客座教授聘任仪式由副政委焦万瑜主持。政委张德顺首先宣读了学院《关于聘请客座教授的决定》。他说,为了建设全军重点院校,提高办学育人的综合实力,根据建设全军重点学科关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党委研究决定:聘请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徐更光院士和解放军武汉通信指挥学院季卜枚教授担任客座教授。紧接着,院长杨正武和张政委为院士、教授颁发了聘书。此后,杨院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他说,金秋有朋  相似文献   

9.
第一等学问     
人物 钟世镇,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解剖学会名誉理事长。这样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人物,似乎应该是高高在上,不易亲近的吧。可是,他不。  相似文献   

10.
1.8月下旬,总后组织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7名院士以及军队后勤系统专家,组成了一个特殊的"院士团"。他们赴南海、东海边防海岛部队,上高山、登海岛、钻洞库,体验官兵训练执勤及生活环境,了解官兵需求,破解保障难题。2.王景全院士是桥梁工程专家,他每到一地都对军事工程建设十分关注,积极为部队建设发展建言献策。3.在赴东福岛的海军交通艇上,院士们和艇上  相似文献   

11.
"双响"打呼,名声在外。李建斌是某部一名修理工。谈起他的技术,战友们直竖大拇指,但说到他的呼噜,大伙直摇头。他的呼噜声到底有多大?晚上一楼站岗,住在三楼的他依然能将呼噜声送到哨兵耳中。听惯了老李的呼噜声,有的战友甚至总结出了特点:呼声如雷贯耳,有标准频率,偶尔伴有低声咳嗽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王方定院士和他的小组曾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点火中子源,他也曾多次参加了核爆放射化学分析测定,为核武器研制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王方定院士回忆,1 958年8月中旬的一天,原子能所钱三强所长告诉他说所党委研究决定派他参加原子弹研制,并征求王方定的意见。王方定当即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分配。钱先生高兴地说:"我想你也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还是服务三峡工程建设,无论是扶贫帮困还是完成急难险重任务,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人武部政委张开松都干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今年6月,他被湖北省军区评为全省参建(扶贫)先进个人,当地干部、群众都称他是“参建政委”。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南下打工的民兵从报到当保安员的那天起,就如同整个人卖给了企业:店方规定凡是请假一天必扣当月工资的20%,应聘者的社会保险、人身保险、失业保险等一概免提。这位民兵明知店方的这些条件近乎于苛刻刁难。但他一句话也不敢多说,只有点头答应的份,因为,人生地不熟,能挣到钱就不错了。 其实,这位民兵心里不是不清楚,打工者也有自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房屋破烂不堪,人见了人摇头。"这是3年前贵州省黎平县人武部的真实写照。2000年初,路笋走马上任时,面对这样的窘境,他带领人武部干部职工勇于创新,使人武部全面建设上新台阶,先后被贵州省军区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先进团级党委"。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好。等到弟子转身后,他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  相似文献   

17.
2021年3月22日12时36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中国首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在京逝世,享年96岁.噩耗传来,众人悲痛. 音容笑貌犹在,思想精神长存.彭士禄院士逝世的消息公布后,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自发以各种形式深切缅怀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他毕生致力于核动力事业,不求名、不逐利,曾...  相似文献   

18.
戚发轫,我国著名的空间技术专家,中国工程 院院士。1957年从北航毕业进入航天领域工作至今, 他亲历了我国卫星事业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 诞生、发展继而一步步走向成熟的全过程。没有刻意 追求,但中国航天史上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 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这么多的"第一" 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戚发轫的生命中。 为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35周年, 本刊记者近日专访了这位共和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的亲历者。  相似文献   

19.
<正>王哲荣院士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装甲事业!回想起与他一起工作的日子,其音容笑貌仍浮现于眼前。他为人低调,生活简朴;他矢志装甲事业,关注国之重器;他高瞻远瞩,倡导国家装备力量提升。与王院士在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20.
"一个不关注国防建设的党委是一个政治上不够敏锐的党委,一个不重视武装工作的书记是一个政治上不够成熟的书记!"孙积港这句话是他对党管武装工作的深刻认识,更是其行为的真实写照。自2003年任山东省平阴县县委书记、县人武部党委第一书记以来,他始终把管武装、建武装、用武装抓在手上,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