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山城堡战斗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不将西路军计算在内,总共只有3万人,可是力量集中了。蒋介石不顾我党一再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急忙调了他的第1军、第3军、第37军和东北军的第67军、骑兵军等五个军,分成四路,追击正在向梅原、打拉池地区转移的红军主力。很显然,敌人是想趁红军长途行军,刚到陕北,立足未稳,严冬已届,十分疲劳困  相似文献   

2.
在打退了敌人的又一次进攻后,红九军供给部部长吴先恩和团长方忠良趁着夜色还未降临,用石块垒起掩体后,观察着山下的马家军。这里是祁连山脉一座不知名的山峰。吴先恩、方忠良带领的这支不满100人的红军队伍,是在和大部队失去联系后与马匪遭遇,边打边撤到这个无名山峰的。与马家军苦战了一整天,红军靠有利的地形、简陋的武器和滚石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可自己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威信县,是红军长征中著名的“扎西会议”会址所在地。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路经这里时,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威信人  相似文献   

4.
红军长征胜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八个方面:改组形成了能够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决策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选定了正确的战略进军方向和落脚点;克服了张国焘分裂主义,各路红军密切配合;忠实履行人民军队的宗旨,赢得了少数民族和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实行统一战线和瓦解敌军的策略,充分利用敌人营垒内部的矛盾以减少红军压力和损失;根据敌情和地理环境制定运用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高度重视情报工作和后勤工作,为红军行军作战提供了较好的信息保障和力所能及的物质保障;红军官兵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践诺     
一九二九年初,红军离开井岗山,进军赣南闽西。为了摆脱赣敌刘士毅部的尾追,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利用大柏地以南的有利地形,设伏歼敌。时值春节,红军运用正面打击,侧背包抄的战术,激战竟日,毙伤敌人多名,俘虏敌团长肖致平、钟桓以下八百余人,取得了进军  相似文献   

6.
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在长征途中进行的一次异乎导常的运动战。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后,处于战略大转移中的弱小红军,遭到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形势非常严重。红军在毛泽东的英明指挥下,以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大踏步地进退,四渡赤水河,同敌人周旋,迫敌疲于奔命,我红军则争取了主动地位,抓住有利战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终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消灭红军于川滇黔边界的反革命计划,扭转了危局,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胜利,为完成伟大的长征奠定了胜…  相似文献   

7.
艰苦奋斗是我军的传家宝。我军成长壮大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历史。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军生活非常艰苦,有一首歌谣写道:“深山岩洞是我房,青枝绿叶是我床,红薯葛根是我粮,一心跟着共产党,头断血流不投降。”红军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一次又一次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保卫了革命根据地。长征途中,红军官兵爬雪山,过草地,边行军,边作战,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野菜充饥,篝火御寒,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陈毅元帅在《赣南游击词》里描述了当时南方红军开展游击战的艰苦生活:“囊…  相似文献   

8.
红军时期,国共两党的斗争采取了以“围剿”和反“围剿”为主的形式。国民党军队企图重兵剿灭红军,红军则以反“围剿”的形式不断打破敌人的进攻,两支军队展开你死我活的撕杀,创作了中国近代史上一幅起伏跌宕、精采纷呈的战争场面。在这场激烈的军事斗争中,形成了国共两党不同的作战思想。对这两种不同的作战思想进行必要的比较研究,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一、两种作战思想的形成过程从宏观上考察,红军作战思想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以第三次反“围剿”为标志,之前为创立形成阶段,之后为完善发展阶段。1927年共产党领导的…  相似文献   

9.
军事纵横     
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于1935年2月25日至28日展开的遵义战役,是我军长征途中第一个大胜仗。这次战役,红军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  相似文献   

10.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的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11.
遵义会议,是红军在西南地区书写的第一伟大传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经湖南、广西进入贵州,分别在黎平、猴场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研究红军战略方向问题。当时,是继续前往湘西开辟根据地,还是转入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另外开辟新的根据地,成为红军生死攸关的两个问题。毛泽东同志从实际出发,主  相似文献   

12.
张军贤 《国防》2006,(5):80-82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由于没有能够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为了保存力量,建立新的根据地,以开创发展的新局面,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万里长征。10月17日,彭德怀指挥红三军团担任中央红军右翼,乘弥漫大雾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长征路。血战湘江在红军相继突破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慌忙调数十万军队沿湘江两岸构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红军歼灭在湘江以东地区。如果继续向湘江行进,红军势必会陷入敌人重围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提出应力避与敌人在湘江一带决战,要在灵活机动中消灭敌人,迫使蒋介石改变部署。但是,这个建议被“…  相似文献   

13.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了最后一座山——六盘山时,发生一件令人震惊的命案,驻甘肃环县耿湾的300多名红军官兵,一夜之间无缘无故死亡。当时的中央及政府,无比愤怒,决心抓住杀人凶手。到底谁是杀害他们的凶手?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敌人派的特务投毒所致。当地政府立即组织专门力量进行侦破,抓了一批可疑分子。但多番调查,终没找到任何证  相似文献   

14.
王增勤 《环球军事》2008,(19):22-24
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史上,有这样一个谜团:红军为什么会几乎“兵不血刃”地顺利突破蒋介石的粤北第一、二、三道封锁线,而在深入湖南腹地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之战时,却损失巨大?原来,中国工农红军在突破蒋介石的前三道封锁线时与广东军阀陈济棠秘密达成“借道”协议,使红军顺利地突破了蒋介石重兵布防的一道道封锁线。陈济棠为何会心甘情愿地为在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敌人”“让道”,并悄悄送给“敌人”大量军火呢?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军队的政治宣传工作,毛泽东早在红军创建之初,就明确把政治宣传列为红军的第一工作,甚至上升到决定红军生死存亡、革命兴衰成败的高度。而美术宣传因其通俗易懂、形象直观,受众面广,更是成为红军凝聚军心民意、分化瓦解敌人的重要艺术武器。  相似文献   

16.
红军长征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这次战略转移的落脚点选择在哪里,即新的革命根据地建立在哪里,这是关系长征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事实上,红军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并不是长征一开始就确定了的,而是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最后一步一步确立的。1934年10月,由于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和中央军委首先作出了放弃中央苏区、红军主力突围、向湘西转移的决策。其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线,沿赣、粤、湘、桂边境到湘西…  相似文献   

17.
叶介甫 《军事史林》2016,(12):41-44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将士视死如归,浴血奋战,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长征途中,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里就有12名指战员献出宝贵生命.本文收集整理在长征途中红军指战员负伤的传奇感人故事,以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在长征中召开的十次重要会议刘国语中共中央在率领中国工农红军进行长征的途中,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这些会议,对于统一党和红军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艰难险阻,结束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统治和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保证长征的...  相似文献   

19.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毛泽东曾提出红军突围计划,即中央主力红军经南康、崇义一线,再跨过罗霄山脉进入湘南地区,利用湘南广阔的区域和良好的革命基础,用"打圈圈"的办法拖住敌军,并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待粉碎敌之"围剿"后,再回师中央苏区。本文对这一突围计划及其思想源流和博古等人拒绝采纳的原因等问题进行考析。  相似文献   

20.
1932年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总部率4个红军主力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越过京汉铁路向西转战而去。红军主力部队走后,鄂豫皖苏区敌情严重,根据地危在旦夕。就在这时,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吉鸿昌将军,于10月20日前后只身潜入到鄂东北宋埠等地,急匆匆拉开了宋埠兵变的惊险一幕!一吉鸿昌将军身材魁梧,这年刚满37周岁。他原为西北军冯玉祥部的一员战将,1930年9月被蒋介石任命为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1931年9月,因潢川起义未成,被迫交出兵权离开部队,随即以出国游历考察之名,被强行挟持登船出洋。“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吉鸿昌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