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研究复杂电磁环境对某引信的影响,从双源连续波入手,运用双源连续波对工作状态某引信辐照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以引信工作频率为中心的150MHz频率范围内对加电引信进行双源连续波辐照实验可使引信发火,辐照结束后引信工作正常,实验的重复性较好.两连续波频率间隔不同,可使引信发火的场强组合数值大小不相同,实验中当两连续波远离引信工作频率且频差10MHz以上时,发火场强组合近似呈线性.最后对双源连续波对引信的辐照效应机理作了分析,两连续波频率间隔不同,引信发火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2.
现代战场复杂电磁环境严重威胁无线电引信战技性能的发挥.为了提出复杂电磁环境中降低无线电引信意外发火概率的防护对策,在简要介绍了实验装置与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无线电引信的等幅正弦波辐照效应.确定了天线及弹体是造成引信意外发火的主要能量耦合通道,引信意外发火及作用机理是:引信天线及弹体接收正弦波信号,使引信高频电路工作状态发生变化,引信检波电压波动,最终导致引信意外发火.  相似文献   

3.
无线电引信超宽带电磁脉冲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超宽带(UWB)电磁脉冲发生器对不同姿态的某型无线电引信进行了超宽带电磁脉冲辐照实验研究。实验表明:电点火头本身在UWB辐照下是安全的,当超宽带电磁脉冲峰峰值场强达到106 kV/m时,在引信加电工作情况下可以使实验引信全部引爆;此外,引信-弹体自身等效天线长度增加会导致无线电引信超宽带电磁脉冲效应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无线电引信扫频波辐照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无线电引信扫频波辐照试验系统,在引信本振频率外较宽范围内,对某型引信进行扫频波辐照试验,结果表明:扫频波辐照能使无线电引信误炸,扫频频段不同,误炸干扰阈值不同;扫频步长、频点驻留时间与引信误炸密切相关,但不会影响引信误炸干扰阈值。其作用机理是:扫频波辐照导致引信自差机振荡状态跃变,引信高频电路输出方波脉冲串,推动执行级误动作使引信误炸。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无线电引信在强电磁环境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利用频带很宽的超宽带电磁脉冲(UWB)源对某型无线电引信系统进行了辐照实验。对不同姿态的无线电引信系统的UWB辐照试验表明,当无线电引信系统的轴线方向与超宽带辐射场极化方向一致时,电磁能量耦合最强,最易于受到超宽带电磁辐射场的干扰;在无线电引信系统不加电情况下,UWB辐照基本不会使无线电引信起爆,也不会对其产生明显影响;但是较强的UWB辐射场会使处于加电工作状态下无线电引信意外起爆,但经过辐照后整个无线电引信系统内在性能参数不会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超宽谱电磁脉冲(UW S-EMP)源对无线电引信进行辐照,辐照结果表明:超宽谱电磁脉冲不能使勤务状态下的引信意外发火,但是可以使待发状态下的引信意外发火;在辐照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超宽谱电磁脉冲与无线电引信的耦合模式和作用机理,分析得出:超宽谱电磁脉冲主要是通过后门耦合到引信电源模块,引起电源波动,使晶闸管意外导通,导致引信意外发火。根据耦合模式和作用机理对引信进行了防护加固,并对防护加固后的引信进行了辐照和仿真,结果说明:防护加固措施大大提高了引信抗超宽谱电磁脉冲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等幅分米波对无线电引信的辐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无线电引信电磁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性,给出了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方法,选择某型集成电路分米波无线电近炸引信,从勤务处理状态和工作状态两个方面,研究了无线电引信的等幅分米波辐照效应,确定了被试无线电引信的等幅分米波辐照干扰阈值以及干扰阈值随辐照频率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等幅分米波对无线电引信的能量耦合途径。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无线电引信静态参数和靶场试验数据相关关系建模方法。利用某种引信的靶试产品数据,建立了灵敏度与炸高的数学模型,得出它们之间服从对数分布。据此提出库存无线电引信灵敏度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CST MWS软件建立了引信弹体模型,利用高斯脉冲激励,一次仿真计算,得到了引信天线端口的时域和归一化频率响应。通过改变平面波传播方向及弹体长度,得到了不同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当平面波传播方向与弹体轴线平行且电场极化方向平行于T型天线平面时,引信天线端口的谐振点一定频率范围内的频率响应及时域响应峰值均有最大值;当弹体长度超过一定范围,弹体截断长度对引信天线能量耦合的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引信所处雷电电磁环境的分析 ,研究了无线电引信雷电电磁脉冲效应的实验室评估方法。对处于工作状态的某型无线电引信进行了电场和磁场辐照实验 ,总结了雷电电磁脉冲对该引信性能的作用机理。提出雷电电磁脉冲对处于工作状态的该型无线电引信的性能参数无影响 ,且不会造成早炸 ,但可能会对其近炸功能产生干扰  相似文献   

11.
针对连续波多卜勒无线电引信炸高散布大、抗干扰性差等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单片机引信系统。采用相关比较法提取目标信息,采用相除对消原理消除影响炸高散布因素,采用数字滤波、设置虚警门限及近目标接电技术进行抗干扰。仿真试验证明该电路效果良好,并具有抗早炸、抗缓变信号和大脉冲突增信号干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金属材质发射筒的筒装导弹无线电引信测试中,需打开发射筒,造成测试过程复杂、测试效率低,并可能对导弹可靠性、安全性等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一种不打开发射筒的无线电引信测试改进方法,针对原测试方法突出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改进思路与原则,系统阐述改进方案与实现方法,给出了实现示例,并进行了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文中方法科学可行,能够实现正常测试功能,测试过程大大简化、时间大幅压缩、效率显著提高,并能减少打开发射筒对导弹可靠性、安全性等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无线电引信杆实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针对从国外引进的老设备存在的突出问题,设计了基于光纤技术的无线电动态模拟测试系统,给出了测试原理、软硬件设计以及对系统的校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GTEM室中用正弦连续波对某导弹装备上的1块数字控制电路进行电磁辐照,在30 V/m的场强下,引入的电磁骚扰还未导致被监测的与非门产生错误反转时,产生控制信号的自激多谐振荡器却受到了严重的电磁干扰。用计算机对此干扰进行仿真分析,并最后提出方波控制信号产生电路的电磁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了只具有部分统计信息(如包给分布和同相分量的协方差)的引信杂波模拟.所提出的方案基于复数非高斯协方差序列与高斯协方差序列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能够实现指定的包络分布与协方差.它使杂波模型摆脱了“白色或正态”的限制.用这种解析方法实现的引信杂波信号源可以用于系统设计、仿真与测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国内各类标准及实验中提出的开阔场环境下敏感度测试方法无法满足线度较大弹体及高场强测试需要的问题,利用混响室在测试空间和强场模拟等方面的优势,提出混响室条件下无线电引信敏感度测试方法.测试方法是基于混响室步进工作模式,引入归一化场强这一物理量对混响室中受试引信敏感发火临界场强进行测算.实验证明,取各测试频点在不同采样点处测量值的最小值作为混响室条件下无线电引信的敏感度阈值时,混响室敏感度测试结果数值上最接近于标准均匀场条件下测得的敏感度阈值,同时进行不同搅拌器配置下该类引信的混响室敏感度测试.结果表明:搅拌器组合步进工作测量精度高于各搅拌器独立搅拌,而竖搅拌器独立步进工作时测试精度高于横搅拌器独立工作.  相似文献   

17.
半实物仿真系统是研究和评估无线电引信引战配合特性和评估无线电引信引战配合效率的重要手段,根据目标的体目标特性,建立了导弹无线电引信的亮点模型,并根据所建模型设计实现了无线电引信半实物仿真系统的核心部件--目标回波模拟器,通过实际引信半实物仿真试验,证明亮点模型和回波信号模拟器满足引信引战配合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超宽谱对配用不同弹体的无线电引信的辐照,分析了不同弹体以及配用某种弹体的引信不同放置方向对超宽谱电磁脉冲与无线电引信能量耦合的影响,并分析了弹体大小对能量耦合的影响。通过辐照、分析和计算最终得出:弹体是影响能量耦合的主要因素。弹体口径越大,超宽谱电磁脉冲与无线电引信的耦合能量越大。另外,配用弹体引信的不同放置方向也是影响能量耦合的重要因素;配用弹体的引信竖直放置时,超宽谱电磁脉冲与无线电引信的耦合能量最大。  相似文献   

19.
核电磁脉冲对单片机系统的辐照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核爆炸产生的电磁脉冲的“杀伤”范围极广,它可使距离爆心投影点几千公里的电气设备、电子装备和系统的工作失灵甚至破坏。为了研究它对单片机的各种效应,利用GTEM室产生的模拟核电磁脉冲,对单片机系统进行了辐照效应实验。实验表明,单片机系统在核电磁脉冲作用下,会出现“死机”、重启动、控制状态的改变、通讯错误和外部RAM内容改变以及数据采集误差增大等现象。在实验基础上,研究了单片机系统的各种效应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动态模拟试验与靶场验收试验的等效性出发,根据瞬发发火和惯性发火作用机理的不同,分别建立了迫弹引信在碰击靶板过程中着发机构的物理数学模型,从理论上推导了考核引信瞬发发火可靠性和惯性发火可靠性的相似准则,即模拟弹着靶速度与靶场验收试验时实弹着靶速度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