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出“重头戏”并不那么好唱,甚至连一些颇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也慨叹作文课难上,一堂作文课,常常是在一片长吁短叹中度过。有的学生竞然把作文课说成是“吃忆苦饭”。 教师难,学生苦,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表现出对作文缺乏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成了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近几年来的教学改革涌现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很可喜的。不过,我认为一种简单易行切实可靠的手段被大家忽视,这就是作文教学要“加速反馈”。  相似文献   

2.
作文水平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语文学得好不好,从写作能力上就能看出十之八九。现状如何呢?一方面作文课的教学效率低,质量上不去;另一方面作文成为学生的“包袱”,硬着头皮应付教师,因而导致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水平较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根本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上写作训练课的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学生说:“怎么写啊,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有的学生作文虽然也交上来了,但仔细一看,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学生作文时之所以觉  相似文献   

4.
<正>无论在大学的讲坛,还是中学的课堂,有一些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那就是: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把学生摆在什么位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究竟起什么样的作用?如何认识学生与知识间的关系?如此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的效果,甚至可以说影响到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尽管我国诸多版本教育学及教学法著作对此论述颇多,然而几乎都陷入了“教师中心论”的认识误区.因此,本人认为:对于上述问题作一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审视,也许能给“困惑着的人们”少许启发,放将其管见陈述,就教于方家,探求于同道.  相似文献   

5.
<正>关于单元教学的提法,各家说法迥异。我认为人教社黄光硕先生的说法比较恰当:“所谓单元教学,就是教师以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教学单位,通过一、两篇课文的阅读,带动单元中其他课文的自读,起举一反三的作用,并把阅读、作文训练,语文知识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以便较快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单元教学具有整体性,独立性、有序性(系统性)、主体性、扩展性、启发性等特征。在诸特征中,主体性是首位的。  相似文献   

6.
执教二十几年来,作文教学变化不大,比如作文批改一直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必须精批细改,而这种批改费时多,收效少,是语文教师的心腹之患。  相似文献   

7.
中学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写前-写中-写后"三阶段作文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师应有的"引导"作用,在作文教学中侧重对学生主体性的调动,让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师"导"的作用下更好地成为教与学的互动平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正> 课文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材的全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基本能力。 正象一切过程都有“开始——发展——结束”三个相连的阶段一样,课文教学也有自己的环节。《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如何才能使课文教学的环节排列得“近道”一些呢?长期流行的程式是:解题——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讲解字、词——分层划段——分析——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布置作业。但实践证明这个程式并不“近道”,甚至有些“叛道”,因为并非篇篇都得有以上环节。然而目前不少教师,仍把这个不体现教学规律的程式,当作规律应用于一切课文,结果形成了僵硬的“程式化”。任何教学过程,都是教与学两方面的协调运动的过程,语文的课文教学也不例外;而从上述程式  相似文献   

9.
圣陶先生说:“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条件,他们就能发育成为有用之才。”因此,作教师一定让学生从实践中学到“生活知识、生存技能、生命意义”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开设语文活动课实为拓展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相似文献   

10.
成吉思汗(1162~1227年),名铁木真,孛尔只斤氏族,出身于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他纵横捭阖,善于用人,统一了蒙古各部,奠定了元朝一统中华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攻城掠地,灭国40,席卷亚欧大陆,是一位叱咤风云、威震世界的军事统帅。史家在《元史·太祖本纪》中称其“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他究竟“神”在何处?毛泽东主席在千古名作《沁园春·雪》中将其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称,誉其为“一代天骄”,他又究竟“骄”在何方?  相似文献   

11.
<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神圣的使命,就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一有力的工具.现如今,我国教师的语言文字素养如何呢?据多种材料显示,是令人堪忧的.出现了诸如“重外语轻母语”、“重书面轻口语”、“重应用轻理论”等等不正常的现象.为此,本文就教师语言文字素养的结构、培养和测试三方面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道德、理想、人格风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精神、道德、理想、人格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环境中究竟具有怎样的地位?如何塑造具有时代特质的“四有”新人?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一、环境与人:“四有”新人形成的客观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是特定经济范畴的人格化表现者,是  相似文献   

13.
<正>《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倚柱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来”字如此出现三次,而教材均未加注。《高中文言文评点》(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注“归来”为“回去”。不少语文教师在讲解时,或依此而授,或一语带过,未于足够的重视。查《康熙字典》、《辞源》等辞书,“归”与“来”在“回去”的意义上是交叉重叠的,“归来”似同义词连用。按此,则“来”应该是:一、动词;二、句子的基本成分;三、不可省略。且看下列例句:  相似文献   

14.
<正>初一年级学生进入初二年级后,又增加了一门物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物理教学也是如此一开始,教师教难,学生学也难.如何闯过这个难关呢?我认为必须狠抓五个“第一”.  相似文献   

15.
<正> 要追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源流,首先应明确语文教育的含义。蒋仲仁先生指出,“语文这个词用于教育,它的含义是:语,口头语言;文,书面语言,合而言之,语文。……语文教育也就是语言教育”。这一说法给了我们应有的启示。语文教育的内容其实十分广泛,其中有“听”与“说”的因素;有“写”与“读”的因素。“写”又关联文字、文章及其书写,“读”又关联阅读、朗读与分析、理解。本文的目的就是考察自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时期与上述内容有关的诸种因素,并以此来推究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正> 叶圣陶先生曾经讲过:“老是拘囿一隅,从教法谈教法,就教材论教材,一味小打小闹,怎能够实现语文教改的目标呢?”这启示我们:语文教改应立足于根本,我们应对语文教改有个整体的、宏观的、长远的思考,建立起符合新时代发展大趋势的语文教学体系。我认为:这种教学体系的建立应以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为基础。应把视线转移到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上来,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 所谓结构,是指事物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课堂教学结构,是指组成课堂教学的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我国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发端干赫尔巴特的“四段论”。到了五十年代,则是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深——布置作业”的“五环节”的基本模式。这种模式长期在我国教学界占着统治地位,施教者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被视为大逆不道。这种课堂教学结构的弊病,在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怎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写出真情作文呢?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联系作文教学的实践,笔者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展开想象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任何作品的创作都离不开想象,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写作的欲望。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富有童趣的语言,优美动听的音乐、活泼生动的表演以及各种有趣活动…  相似文献   

18.
作文水平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作文教学的现状如何呢?一方面教学效率低,质量上不去;另一方面作文成为学生的"包袱",学生写作能力较差,水平较低.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的原因是学生思路狭窄,思维僵化,视作文为畏途.可以这么说,"思路狭窄,思维僵化"已成为制约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以为在作文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激"活"学生思维这把钥匙,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训练,就能开启学生文思泉涌之门,学生作文水平就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老师该怎么讲呢?这是课改出现的新问题。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社会舆论,几乎都把教师“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视为“满堂灌”而予以否定。况且,《语文课程标准》里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  相似文献   

20.
<正>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语文学习》91年第10期)“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遵循教学规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本文试就上活语文课浅谈一二.要上活语文课.涉及的内容很广泛,但最基本的不外乎教学程序的安排、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设计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