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汉字从产生到现在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绝大多数字形字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字意的变化很有意思,尤其是“假借字”。如“亡”字,本来表示“没有”之意,后来有些人喜欢用本是表达“舞蹈”义项的“无”字,而不用名正言顺的“亡”字来表达“没有”这个意思,经过长时间演变,搞得“亡”字没点儿脾气,和“无”字共同表达“没有”的意思,再后来,“亡”字争不过“无”字,只好另起炉灶,表达“逃亡、死亡”之意,于是后来“无”字就表达“没有”了。而它的本义“舞蹈”却几乎无人知晓。  相似文献   

2.
李雪 《政工学刊》2006,(7):61-61
音乐与严肃军纪协调行动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律”字,实指军队的法律。甲骨卜辞有云“师惟律用”,就是强调军队只有遵守军纪军法,方可“用”于对敌作战。其“律”字与成书于殷末周初的《易》“师”卦的“师出以律”的含义相同,都指军队行动要遵守号令。而“律”  相似文献   

3.
时政速读     
《兵团建设》2007,(1):2-3
“好”在“快”前2006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党中央近日召开的两次重要会议都提出,要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过去“又快又好”的提法有所改变,“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  相似文献   

4.
文摘大观     
国字的演变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邑,国也”。邑就是国。“国”字的出现,大约在周灭商之后,因为甲骨文中找不到“国”字。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后来,人们有了“国”的观念,但仍然没有我们所写的“国”字,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了“域”字。“或”字的“口”指的是一个有栅栏围着的重要地方,从早期的“或”字来看,“口”的四方都有一横,这一横很可能是“止”字的简化,表示这重地是有人在四边把守着的。后来这四笔简化成一笔。而“或…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缜密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由许许多多的范畴以不同连接方式构成。其核心是一个“胜”字。此书共用了85个“胜”、其撰写的出发点是“胜”、落脚点是“胜”,篇篇都围绕着“胜”字展开,字字都为“胜”字嵌定。《孙子兵法》说到底,是一部战争制胜法。  相似文献   

6.
兵字演绎     
汉语中与“兵”字有关系的字、词很多,研究一下它们的涵义及演变,会使您在语文知识之外还获得许多有趣的军事知识。“兵”字是汉语中产生最早,人们口语中最常用、意义最多、内容最广的字之一。它在上古主要指兵器,没有现代汉语中士兵、战士的意义。“擐甲执兵”(《左传·成公二年》)、“蚩尤作兵,伐黄帝”(《山海经·大荒北经》)、“兵不血刃,远迩来服”(《荀子·议兵》)都是这个意思。现代成语中的“短兵相接”和“兵工厂”也还保存了这个意义。有时  相似文献   

7.
民俗     
倒着贴的“福”“福”字是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欧各国相继沦陷,不少人纷纷流亡英国。比利时人维克多’德拉维利,每天以“不列颠上校”的名义,利用电台从英国向比利时广播,号召同胞们奋起抗击德国占领军。1940年末一个晚上,他在广播时以“V”字代表胜利的口号,发动人们在德军占领区内到处书写“V”,表示对斗争胜利的坚定信念。几天之内,在比利时首都和其他城镇的墙壁上、街道上、车辆上、电线杆上,到处都能见到用多种方法书写的大大小小的“V”字,就连德军的兵营、军官住宅区里也时有可见。后来,“V”字不胫而走,很快传遍欧洲各国。亲朋好友见面,也往往伸出食指和中指,打个“V”字手势,心照不宣地预示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就连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喜爱打“V”字手势。许多妇女的胸针出现了“V”字式样。  相似文献   

9.
端午节     
《兵团建设》2010,(10):50-50
每年的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为芒种节气。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相似文献   

10.
现在,我们一般把人的模范行为、榜样作用、为人师表的风范称之为“楷模”。那么,为什么“楷模”两字都有一个“木”字旁呢?  相似文献   

11.
先人造“跑”字,从“足”旁取义,以“包”字为音。谁知后人们与时俱进,既从“足”旁理解和实践“跑”之内涵,也从“包”字来领略和深化“跑”之意蕴。今举数例,由此证实一下“包”字与“跑”字在内涵上的深刻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说长论短     
宋增建 《政工学刊》2007,(11):61-61
中国人对“长”字情有独钟。如祝福生日用“长命百岁”,祝愿感情用“天长地久”,祝贺发展用“长盛不衰”等等。这些美好但实际做不到的词语,的确会让人感到激动、振奋、十分乐意接受。但讨厌的是由此让人们形成了一种习惯思维定势,那就是干什么都喜欢讲究一个“长”字。长会、  相似文献   

13.
梅雅 《华北民兵》2005,(2):60-60
郑板桥的诗书画号称三绝,常有一些绝世之作问世。他的一首《春词》竟嵌入“春”字60多个,每个“春”字都有新的台义,全文清新流畅,一气呵成,情趣盎然。  相似文献   

14.
新年聊福     
过年了,无论城市乡村,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上贴一张用大红纸写的“福”字,还特意倒着贴。一些正式印刷发行的年画,也将“福”字印倒,左右两角由两个招财童子拉着。不言而喻,取谐音“福到”之意。  相似文献   

15.
说“借”     
说“借”宋发选当今世界,咱们的汉语恐怕是最绝妙无比的语言了。随便拈来一个字或词,乍一看似乎简单明了,可仔细琢磨起来却是奥妙无穷。就拿“借”字来说,一看谁都明白其内涵,“暂时使用别人的物品、金钱”或“把物品、金钱暂供别人使用”。既然是暂时使用,就不能永...  相似文献   

16.
《政工学刊》2006,(6):63-63
商周时期。人们聚居的地方称作邑。“邑,国也”。邑就是国。“国”字的出现。大约在周灭商之后。因为甲骨文中找不到“国”字。西周时期,人们要表示“国家”的意思,一般用“邦”字。后来。人们有了“国”的观念。但仍然没有我们所写的“国”字,铜鼎铭文中的“国”字写成“或”字,后来这个表示国家重地的“或”字加了“土”旁,变成了“域”字。  相似文献   

17.
“军”,《说文解字》解释为包围之义,由“车”、由“勹”会意。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称:“(军)字从车、从勹会意。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时代在进步,军队和军事在发展,“军”字的“勹”也衍变为“冖”。现今的“军”字仍可看作是一个会意字。我们也可以在“军”字上会意出现代军队的相关形态,解析出现代军事的重要特性。其一,从“军”中之“车”会意出现代军队的快速反应特性。“兵贵神速”在军事行动中,步行自然没有乘车快。在相同道路、相等距离的条件下,两条腿肯定赛不过汽车轮子。古人看到了“车”对军队快速行动的极端重要作用,所以“军”字的主体是一个“车”字。军队用“车”自然是为了人与武器的快速反应,由此  相似文献   

18.
如今,“结合”一词时常见诸报刊和红头文件,且使用频率甚高。尤其是领导者和机关在安排工作、布置任务时,作指示、提要求往往都少不了“结合”二字。诸如,思想教育要“结合”某某工作一道去做,某某活动要“结合”贯彻某某会议精神一起开展,云云。似乎什么教育都离不开“结合”,什么工作都可搞“结合”,什么活动都不能少了“结合”。所谓“结合”,是指人或事物之间发生的密切联系。而这种联系,最直接地取决于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性质、同类别的事物,联系直接、关系密切,就便于“结合”。否则,缺乏同一性,风马牛不相及,就不利于“结合”。…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有“虎门”,台湾有“虎尾溪”,金沙江有“虎跳峡”,杭州有“虎跑泉”,苏州有“虎丘”,也许是因为对“兽中王”的崇尚和敬畏,中国不少地名都带个“虎”字。那么,东北地区又有哪些地名跟“虎”有关哪?  相似文献   

20.
释“告”     
本文从牛与古代祭祀的关系、“告”由祭祀向礼节或仪式的转变等上古文化现象入手,考证了“告”的本义,并通过对先秦几种文献的调查,从所告对象、所告事由、所告方式三个角度分析了上古“告”字的词义分布。我们的结论是:“告”的本义为“祭祀时的祈祷”,其它义项的形成都是从本义出发通过三条途径而引申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