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魏晋时期,战乱频仍,非兵家类子书亦重视军事。其作者多有实战经历,子书中军事思想成为作者思想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军事思想内涵包括:认为战争目的是"存亡禁暴","世乱则威之以师旅";主张将帅应具备智勇、坚重、深藏等素质;强调用兵要充分利用地形,发挥"北骑南水"的优势,灵活使用阵法。魏晋非兵家类子书论兵呈现出不重理论、重战术的实用主义倾向;与经史文献的联系较为密切;注重整合众多子学流派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战国末期的学术融合推动了先秦兵家思想的成熟,而《六韬》是继《孙子》之后先秦兵家思想成熟的最典型代表.《六韬》的权谋奇计思想,有别于孙子的"兵者诡道"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容体系;《六韬》先进的民本为基础的战争观念,回答了兵家为谁而战的终极提问,确立了战争领域"仁诈合一"的用兵理念;《六韬》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提升了兵家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确立了战争领域"刚柔并济"的用兵原则,增强了兵家思想的弹性与活力.  相似文献   

3.
商鞅,又称卫鞅或公孙鞅,他不仅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改革家,而且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齐之田单、楚之庄跷、秦之卫鞅、燕之缪虮,是皆世俗之所谓善用兵者也。”《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兵权谋家:“兵家:权谋,《公孙鞅》二十七篇。”商鞅军事哲学思想,举其大要,约有以下诸端。一、重战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诸侯混战、战争纷起的时期。对待战争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先秦诸子多数认为兵为凶器,战为暴事,即所谓:”春秋无义战”,主张消兵弥兵。与众不同,商较认为战争存在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4.
作为战国时期黄老学派的重要著作,《黄帝四经》既述治国之本,亦言兵学之要,可视为一部兵书.在战争观上,它认为战争性质对战争结局具有决定性影响,主张慎战重战、不得已才战;在战争指导上,提出了兵法三道、 “王术”制胜、因时秉宜等有价值的观点;在战争准备思想上,主张“政胜为先”.全书还蕴含着内涵丰富的朴素军事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军事威慑思想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它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形成了十分丰富、完整的内容。在战略上 ,它主张通过人民战争、统一战线、“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发展尖端武器等思想体现出来 ;在战役和战术上 ,它主张利用战争过程和战争结果制造气势 ,达到威慑的目的。同时 ,它还注重创造威慑成功的条件 ,即增强军事实力、适时转换目标、选择适当的时机等。毛泽东军事威慑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是指导现代战争不可缺少的军事思想之一 ,为现代战争中我国军事威慑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任力 《军事历史》2012,(4):61-63
本文以孙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为背景,以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演进为研究视角,探讨孙子“诡道”思想的理论创新价值及其历史意义.孙子“诡道”思想的理论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张不对等较量,揭示了战争的内在要求和本质规律;二是主张打破战争固定规范,为战争艺术的运用和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三是站在时代军事变革的前列,对军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7.
奇正是一个兵法概念。古代兵家十分重视奇正在用兵作战中所起的指导作用,认为它是作战取胜的必要保证。《孙子·势篇》曰:“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尉缭子·武议》亦曰:“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坚,三军之众,有所奇正,则天下莫当其战矣。”奇正原理为历史上多次大小战争所证实,历史上名将用兵每每以出奇制胜,奇正的兵法功效是十分重大的。  相似文献   

8.
儒家的军事文化传统与何休的战争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休(129—181)是东汉晚期思想界的巨军,他毕生从事今文经学的研究,撰有《春秋公羊传解诂》等一系列著作,是两汉时期继董仲舒之后最杰出的《公羊》学家,曾对儒学思想史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军事思想,是何休整个学说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散见于其《春秋公羊传解诂》的有关文字之中。其主要特色,是着重从“仁义”、“礼乐”的角度阐发自己对军事问题的基本认识,推崇早期战争中的“军礼”传统,提倡仁义至上,礼乐为本,反对兵家所主张的权谲诡诈之道,批判法家所宣扬的“战胜强立”立场,集中体现了一位儒家思想家在军事问…  相似文献   

9.
曹操是三国第一流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在军事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为后人留不了宝贵的遗产,今天重温、总结一下他对战争形势、战略、战术思想,不是没有裨益的。 军事形势家的胸怀 对战争形势的正确分析,是军事家不可或缺的素质,历来为兵家所重。《汉书·艺文志》根据西汉任宏的分类,列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前两家是兵家的主流与正宗,后两家是兵家的末流与旁门。论形势,曹操就是以军事形势分析见长的军事家。 《孙子·计篇》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指出战争事关国家存亡、军民生死,必须严肃地对待。这就要求军事统帅在制定战略、战术之前,  相似文献   

10.
赵良 《国防科技》2007,(2):58-61
中国历代兵家注重辩证看待自己所处时代的军事和战争问题,战略目标上注重全与破的协调,战略路线上追求迂与直的结合,战略手段上强调奇与正、虚与实、专与分、刚与柔等诸多致胜因素的辩证统一,从而形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争指导艺术,成为我国军事哲学、军事科学乃至世界军事科学的一部分而光照千秋.本文着重就军事辩证思想在中国历代兵家战略指导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特点和规律,以及对近代、当代军事与战争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史斌 《军事历史》2007,(1):51-53
提到先秦军事思想,人们常常会同兵家联系起来,认为兵家之外的典籍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事实上,对战争的看法并非兵家一家所独有,"每个时代的思想家和同一时代不同的思想家对于战争的起源、本质、作用和性质的认识以及对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所进行的不懈和认真的探索,都是人类思想宝库的一份珍贵财富."  相似文献   

12.
“仁诈合一”是中国历史上战争领域或兵儒关系方面一个较为复杂的文化现象.曹操“大仁为本”的用兵理念,刘备“仁义治兵”的功过得失,诸葛亮“价值优先”的悲情结局,司马懿“卑劣人格”的历史悲剧,汉末三国时期几位重要军事人物在“仁”“诈”关系处理上的不同表现和特色,实质是将战略目标之“仁”与用兵手段之“诈”有机统一,形成“仁诈合一”的战争伦理观.  相似文献   

13.
《六韬》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托名姜太公撰,实为战国末期无名氏之作。在军事论理思想方面,《六韬》不仅吸收了先秦兵家及诸子军事伦理思想的精华,又赋以时代道德生活的新内容。它是融前人与时代伦理思想干一炉的巨著,是研究先秦时期军事伦理思想的重要文献。一、民本主义的军事伦理观先秦时期,大多数军事思想家在战争的实践中都体验到:人民群众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孙子兵法·计篇》中所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破,即在于告诫国君与将帅们:只有和人民同心同德,赢得…  相似文献   

14.
苏洵与苏轼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文人论兵的杰出代表。二苏在治心问题、言兵与用兵统一问题、仁与诈结合问题、政治与军事统一问题等方面都有深刻认识和创新之论。他们的良好学术素养,有利于提升兵学著述的理论性和哲理性,能够将中国古代的仁本和民本理念融入兵家思想之中,进一步完善了兵家的战争观理论;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上多数文人论兵者共有的弊端,其论兵目的指向现实但最终却不能落足于现实。  相似文献   

15.
杨立三在长期的军事后勤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军事后勤思想,其精要是:提出后勤“为用兵上重大之要务”,明确了后勤建设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在军事经济建设中要坚持自力更生和精简节约;加强军事后勤的正规化、革命化建设等。这些思想是对毛泽东军事后勤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对新世纪新阶段人民解放军后勤建设事业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明朝历代皇帝中,明宣宗在军事上的建树仅次于明太祖和明成祖。其军事思想在继承明太祖、成祖军事思想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和形势的需要有所创新和发展。在国防观上,他强调"安不忘危",主张"守备为上";在治军思想上,提出"训练有方,统驭有法";在用兵方略上,注重"兵贵神速",要求不拘古法、灵活应变以制敌。明宣宗的军事思想在明代军事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孙子》与《战争论》都是人类军事思想史上举世公认的璀璨明珠。刘庆撰文就两者不同的文化特征作了比较。(一)从著述目的上看,《孙子》强调知战结合;《战争论》热衷于理论建设。(二)从价值取向上看,《孙子》奉“不战而屈人之兵”为将帅用兵的理想境界;战争论则以不受限制的“绝对战争”为战争形态的完美形式。(三)从思维方式上看,《孙子》注重整体直观上的把握;《战争论》则从概念的  相似文献   

18.
孙子是我国的“兵圣”,其名著《孙子兵法》在我国较早阐述了军事经济思想:提出兵事关系国家存亡,是其军事经济思想立论之基;实行“无税”措施发展农业,富国强兵;认为“军无辎重则亡”,重视后勤保障;主张“因粮于敌”,保证战争之需;强调“兵贵胜不责久”,避免国家财力枯竭;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重视军事运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孔子把民本思想引入军事领域以观照战争问题 ,认为国家无论大小而“攻守在民” ,民众拥护则攻守必胜 ,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 ,战争力量的对比最根本的是民心民力的对比。战争指导者政治决策的基点是取信于民 ,是争取民心 ,并对全体民众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即“教民即戎”。因此 ,战争指导者的“使民”用兵就不是随心所欲的行为 ,而要使民以时、以义、以慎、以可。  相似文献   

20.
王珏  刘圣山 《军事历史》2021,(2):95-101
《周易》凝聚上古军事智慧,中华民族军事思想发生、发展的信息涵泳其中.在战争目的方面,《周易》蕴含着慎战、征伐无道、好战必危、图制侵凌、和安天下、明罚敕法等思想;在军队建设方面,蕴含着选贤任能、寓兵于农、严明纪律;在如何用兵方面,蕴含着以正用兵、不战而胜、集中兵力、进退有常、有备无患、知彼知己、杀伐有度的思想.《周易》的思维路线和选择方式,折射出中国军事文化的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