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安事变共产国际16日来电的"译不出"说,尽管缺乏立论所必需的事实依据,但并不影响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方针的自主性质。因为中共中央从"除蒋"到"释蒋"政策的转变,是在多方博弈中力争利益最大化的自主选择,也是为了支持张学良的"兵谏"诉求而做出的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共在西安事变前后的军事战略防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旨在逼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救国的“兵谏”,即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竭诚努力为和平解决事变作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中共代表周恩来等,会同张、杨,揭露亲日派何应钦扩大内战阴谋,与亲英美的蒋介石、宋子文等进行谈判斗争,力求通过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事变.这已是众口皆碑。与此同时,中共还作了重要的军事战略防御部署:红军主力南下,和张、杨的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三位一体,整军经武、枕戈待命。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有力而紧密地配合了政治斗争。鉴于以往对中共在军事方面的作用很少研究,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一、休整三军,准备应付突然事变  相似文献   

3.
军事史文摘     
军事史文摘毛泽东对张学良送蒋返宁的评价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张学良该不该送蒋返宁,史学界的认识不尽一致。总的说来,对张的这一举动婉惜、否定的多,肯定的少,有的甚至把这一举动说成是哥们义气的感情冲动、不顾后果的鲁莽之举。毛泽东对张学良送蒋返宁,曾作...  相似文献   

4.
刘杰  冯婧 《军事历史》2008,(5):7-11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彭德怀此时是中革军委主席团成员,任中国工农红军前敌总指挥部(简称"红军前总")总指挥,指挥除西路军以外的全部主力红军.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严重斗争中,彭德怀建言献策,调兵遣将,以军事行动保障了政治谈判,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任弼时在西安事变前后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任弼时功不可没。他对事变判断准确 ,积极向中央出谋划策 ,为中央确定关于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和对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整训部队 ,扩大红军 ,保证党对红军绝对领导 ,为应付突发事件做好思想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充分准备 ;他促进红军和东北军、十七路军形成“三位一体”战略格局 ,壮己声威 ,威慑敌军 ,有效地配合西安方面与南京政府、蒋介石的政治谈判 ;他协助中革军委完善军事战略方针 ,以军事实力为后盾 ,使党中央、毛泽东得以坐镇陕北 ,运筹帷幄 ,用政治谈判和军事防御的两手策略 ,指导西安事变后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 ,最终促成了事变的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6.
王贞勤 《环球军事》2014,(13):62-63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顿时震惊中外。中共中央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和抗日大局,力主和平解决事变时,却发生了一个处处添乱的“雷电社”事件,周恩来百忙之中,不得不亲自处理。  相似文献   

7.
西安事变的主要当事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一位被蒋介石囚禁长达半个世纪,一位在蒋介石败逃台湾前惨遭杀害。同为西安事变主角,为何两人命运不同?杨虎城为何难逃一死?而对张学良,蒋介石为什么既不杀也不放?蒋文祥在《西安事变张、杨命运异同论》一文中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蒋介石杀害杨虎城的原因,是由于他参与发动了西安事变;但后来他的“言行不慎”又使“点数”逐渐到达。具体地说,有三个原因:首先,“兵谏”扣蒋的动议来源于杨虎城。其次,杨虎城坚决反对“贸然释  相似文献   

8.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王静阎锡山(1883~1960),晋系军阀首领。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辛亥革命后长期在山西执政,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地方实力派人物。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它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西安事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1936年12月12日晚上,古城兰州,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过,东北军51军迅速解除了驻兰国民党中央军的武装,并扣押了部分国民党中央驻兰要员,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兰州事变”。“兰州事变”是“西安事变”的延续和重要组成部分,指挥者是东北军51军军长兼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将军。两“事变”和平落幕不久,张学良和杨虎城先后被囚,而于学忠却安然无恙,抗战期间还因功晋升为一级上将。  相似文献   

10.
正当蒋介石调集五十万兵力对中央工农红军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近两个月的紧要时刻,驻守福建的十九路军由李济琛、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率领,发动了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宣布同南京国民政府决裂,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以  相似文献   

11.
“西安事变”以前,周恩来一直留着大胡子,人称“胡公”,“胡子”曾经作过行军番号使用。 “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前,在国共两党的谈判桌上,蒋介石气势汹汹地冷眼对着周恩来说:“我姓蒋的不消灭共产党,死不瞑目。”周恩来当时站起来,义正辞严地回敬蒋介石:“革命不胜利,我誓不刮胡子。” 10年内战期间,周恩来的胡子一天比一天长,但他从来不刮。直到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  相似文献   

12.
西安事变前后中日海军的动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西安事变前夕 ,日本海军加紧了对中国沿海沿江地区的侵犯 ,中国海军主要精力是应付日本的侵略挑衅 ;西安事变发生后 ,中国海军虽然关注形势的发展和结局 ,但基本持观望等待态度 ,日本海军则认为前途不容乐观 ,从而加强战备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日本海军加紧了对华侵略步骤 ,中国海军为适应即将到来的抗日作战 ,也从各个方面积极进行抗战准备。  相似文献   

13.
1937年爆发的“七七”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重大步骤,也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今年是“七七”事变和全国抗战五十周年,治史者有必要追索芦沟桥事变与日本全面侵华这段史实,以教育后代,提高警惕,维护世界和平。  相似文献   

14.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大陆的有关史著和文艺作品中,几乎都一致认定何应钦在西安事变中之所以力主“讨伐”,是企图置蒋介石于死地并取而代之。对此定谳,无论学术界还是一般文史爱好者均深信不疑。但是笔者不敢苟同,今不揣浅陋,试以一家之言而求弄清历史的真相。一、"取蒋而代之"论的风源 "取蒋而代之"论最早的和唯一的来源,是英籍澳大利亚人端纳(曾任张学良的顾问,当时是蒋众石的顾间)带给蒋介石的宋美龄的亲笔信中有"南京方面是戏中有戏"的暗示(见〔美〕斯特林·西格雷夫:《宋家王朝》,新华  相似文献   

15.
提及偃师,也许不少人有陌生之感。然而,言及“诗圣”杜甫,寒窗苦读的吕蒙正、中国佛教的奠基者玄奘几乎无人不晓。偃师还是“武王伐纣”的屯兵地。自公元前25世纪后的一千多年里,偃师曾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这座古城也焕发出新的活力。综合经济实力在河南名列前茅。但是,更叫人称道的是,这里有个情注国防的“武书记”。他就是市委书记、人武部第一书记蒋益民。亲自做,做出榜样来 蒋益民是1994年担任僵师市委书记  相似文献   

16.
人称“山西王”的阎锡山 ,平生以“存在就是真理”作为自己的行事准则。他先策动太原起义反对满清帝制 ,不久又投靠袁世凯拥护洪宪帝制 ;在军阀混战中 ,他曾联奉倒直、联直倒冯、联蒋讨奉、联冯倒蒋。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亲蒋又惧蒋 ,联共又反共 ,抗日又密谋降日。为保存实力、保住地盘 ,他审时度势 ,见风使舵 ,可谓费尽心机。本文仅就他在抗日战争时期联共抗日、组建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的历史情况 ,作一些探讨。  一、“非常时需非常策” :阎锡山联共抗日政策的由来1 935年“华北事变”发生时 ,盘踞晋绥 2 0多年的阎锡山已经拥有了一份庞…  相似文献   

17.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天,张学良就想到了中共。在此重大时刻,他需要中共的帮助和支持。 张学良请中共驻西安代表刘鼎给中共中央发电,通报事变经过,邀请中共中央派代表前来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后来,他又与杨虎城联名致电向中共中央提出上述要求。 次日,中共中央举行政治局会议,讨论西安事变的对策及派代表前住西安事宜。会后,毛泽东、周恩来复电张学良:“恩来拟来西安与兄协商尔后大计。拟请派飞机赴延安来接。”  相似文献   

18.
阮家新 《军事史林》2016,(12):62-64
今年12月12日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安事变八十周年纪念日,人们自然会想起事变的核心人物张学良,探索至今仍若明若暗的有关事变的奥秘. 张学良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为什么又要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他被扣之后对生死命运有何反应?对后事有何考虑?他有遗嘱吗?一直以来也是人们想要解开的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史学界一些人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应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或1937年“七·七”事变。虽然这两种说法在起点时间上不一致,但他们的基本论据是一致的:认为第二次世界战与第一世界战所处时代不同;二战前两大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没有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是从内战转向抗战的关键转折点,是国共两党的机遇,更是中华民族的幸运。目前虽然无法确认最早向保安电告西安事变的究竟是谁,但可以肯定决不是刘鼎、张学良或杨虎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