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浙赣会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的一次大型战役。会战结束后,中日双方都宣称自己胜利了。其实,中国军队在物质战果方面是逊于日军的,而日军虽然达到了摧毁浙赣两省飞机场的目的,但是并没有歼灭中国军队第三战区主力,还造成兵力与时间的浪费,最终导致其在太平洋战场及华北战场的失利。因此,日军虽然在战役上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在战略上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2.
地雷作为一种战术性防御武器,在抗日战争中曾给侵华日军以极大的杀伤。特别是在华北敌后战场上,遍地开花的“土地雷”,使日军闻风丧胆,这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在正面战场上,两名日本将军踩响地雷、被炸毙命的史实,却是鲜为人知的。这两名日本将军,一名是侵华日军第15师团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另一名是第69师团第59旅团旅团长木村千代太少将。前者是在浙赣会战,后者是在灵宝作战中,分别被中国军队埋设的地雷炸死的。 1942年4月18日,美军为对日军偷袭珍珠港进行报复,派遣16架B—25远程轰炸机,从太平洋上的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上起飞,轰炸日本东京、大阪、横滨、名古屋等城市后,其中5架没有返回航空母舰,降落在中国浙江衢州等机场。为此,日军大本营决定,调遣侵华日军第13、第11军8个师团,约14万人,于同年5~8月,发动以摧毁供美军使用的机场和打通浙赣线为目标的浙赣会战。酒井直次的第15师团隶属第13军,也参加了这次会战。  相似文献   

3.
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对日军打击最沉重的一次战役,无论是作战时间、参战人数,还是战况之激烈程度,在华北地区都是空前的,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称抗战初期的四大战役。  相似文献   

4.
杭州湾北岸地区在军事战略上极具重要意义。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时,日军采取“两翼迂回、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会战后期,日军第10军在淞沪战场的右翼杭州湾北岸实行登陆,与从左翼迂回的日本上海派遣军合围中国淞沪守军,进攻上海和南京。杭州湾北岸和太湖南走廊对日阻击战,是淞沪会战后期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中国军队未能阻敌进攻,阻击战最终陷于失败,导致淞沪战场防御阵线的完全瓦解和上海的陷落。太湖南走廊的被打通和苏浙皖边境门户洞开,造成日军从南面和西面迂回南京的态势。抗日战史上这惨痛和悲壮的一幕,给后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敌后战场上1939年11月河北涞源黄土岭战斗中,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发射迫击炮弹,炸死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早已广为人知.然而,在南方正面战场上1942年5月浙赣战役中,国民党军浙西部队巧埋地雷阵,炸死日军第15师团长酒井直次中将,却至今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6.
"避免衢州决战"是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在浙赣战役的紧急关头下达的一个命令,它的出台有一个复杂的过程:浙赣战役即将爆发时,第三战区制定了"金兰决战"方案,但军事委员会马上把它否定了,并指示第三战区做好"衢州决战"的准备,待日军进攻衢州时,军事委员又下达了"避免衢州决战"的命令。军事委员会之所以一再改变计划,是战场形势的变化及美国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所致。"避免衢州决战"后,中国军队开往浙赣铁路两侧山区,主力得以保存,但是日军乘机扩大战果,打通了浙赣线。第三战区主力维系了该战区的发展,并在7至8月间主动出击,收复了大量的失地。  相似文献   

7.
八一三淞沪会战在战役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左翼、中央和右翼三个战场。左翼战场由于中日双方的军事战略、淞沪战场的地理位置、上海租界的存在以及一·二八战争的经验等因素,而成为这场会战的主要战场。作战双方都以主要的兵力兵器使用于左翼战场。中国左翼作战军是淞沪会战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一个方面军。左翼战场从长江南岸抗登陆作战到澄锡国防线作战,进行了一系列对于会战全局带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战斗,成为淞沪会战在战略上转换全局的枢纽。  相似文献   

8.
在抗日战争时期,湖北军民同全国人民一道,同仇敌忾,英勇战斗,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军,捍卫祖国的尊严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湖北抗日作战可分为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于1938年6月12日至10月25日进行了著名的武汉保卫战。此次会战,是抗战以来投入兵力最多,牺牲最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次战役。日军在作战中损失惨重,军力顿挫。中国的抗战由此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侵占武汉后,为稳定局势,巩固占领区,威  相似文献   

9.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4个半月。会战在武汉外围的长江两岸、大别山麓、鄱阳湖畔展开,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纵横数千里。会战由中国第9战区和第5战区联合实施,它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也是抗日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  相似文献   

10.
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日趋好转。2月,苏联红军胜利结束了斯大林格勒会战,歼灭德军30余万人,从此,德军开始转入战略防御,苏军则乘胜转入全面进攻。与此同时,欧洲反法西斯的武装力量积极行动,牵制打击了一部分法西斯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已取得战争主动权,开始全面反击日军;在中国战场上,由于日美太平洋战争,日军侵华兵力不足,进攻重庆的计划已成为纸上谈兵。国际形势的发展,鼓舞着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提高了全民族的抗战信心。但国民党顽固派却逆历史潮流而动,经长期密谋策划,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于是,国…  相似文献   

11.
1938年10月,日军虽然夺取了武汉,战略上却陷入不利:一方面,日军希望通过夺取武汉,迫使中国国民政府投降的企图彻底破灭;另一方面,经过一年半的全面战争,日军不仅伤亡惨重,大量部队被消耗,而且国家财政也陷入危机;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日军兵力不足的弱点暴露无遗,已经没有能力继续发动像武汉会战那样持续数月、进击千里的大规模进攻,只能在短时间内集中部分优势兵力,对一些重点地区进行扫荡式进攻。为巩固武汉外围、打击中国军民抵抗意志,1939年4月和1940年5月,日军先后对随县、枣阳和宜昌一带进行了两次大规模扫荡式攻击,史称两次随枣会战(第二次随枣会战亦称“枣宜会战”)。  相似文献   

12.
<正>在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战斗序列中,有两个特别的炮兵单位,这就是国民革命军独立炮兵第10团和第14团,这是从1937~1945年,中国军队仅有的两个机械化重炮团,共装备48门德制“莱茵式卅二倍重榴弹炮”。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长沙会战、武汉会战、远征军入缅作战,全部活跃着这两个重炮团威武的身影。战场上,炮兵10团和炮兵14团的德制重炮给日军极大的打击和心理威慑力,也给抗日军民带来极大的鼓舞。  相似文献   

13.
朱岩 《军事史林》2013,(9):36-38
平型关战役是国民党第二战区拟定的“太原会战”计划的一部分,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山西境内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对日战斗。“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和国民党中央军、晋绥军等先后投入8个军近10万兵力,历时19天,在长达百余里的长城线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抗击日军的战役。这场战役是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共同御敌的一次成功范例。在整个战役中,国共两军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没能够扭转战场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4.
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日军不仅在太平洋战场上屡遭败北,在中国战场上也完全处于守势。但德、日法西斯不甘心束手就擒,特别是日本,为了扭转败局,无所不用其极,不断派出特务深入我抗日根据地进行各种破坏活动。在我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战区,日军忌惮我军一种火炮的威力,竟然在我军制造炮弹的炸药上打起了歪主意……  相似文献   

15.
柯云  丽阳 《环球军事》2009,(10):56-57
抗日战争时期,在湖南进行的会战占全国正面战场会战的约1/4。日军先后投入兵力60余万人次,伤亡20多万人。中国守军广大官兵则浴血奋战,顽强抗击,包括一批军、师.团长在内的10余万湘籍官兵英勇捐躯,为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1938年10月27日,湖北武汉被日军占领后,地处内陆的湖南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行动中规模最大、声威最壮、持续时间最长的省份之一。其间经历的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湘西会战,更是等震惊中外的四大著名战役。  相似文献   

16.
在1938年3至5月的台儿庄战役以及徐州会战中,日军第十师团遭到中国军队的沉重打击,损失惨重。期间究竟战死了多少人,史学界对此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根据日本官方资料、战时档案上记载的各种相关数据,对日军第十师团在台儿庄战役以及徐州会战中的战死人数进行了推算,得出的结论为:濑谷支队两个步兵联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战死约五六百名,长濑支队两个步兵联队在徐州会战中战死约1000名。  相似文献   

17.
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最为成功的防御战案例,中央军、晋绥军和八路军同仇敌忾,在正面阵地利用地形优势梯次部署防御力量,并不断抓住时机调动部队组织反击,拓宽战场纵深,攻击日军后方的薄弱环节和补给线路,压缩其作战空间,形成“扼咽拊背”的积极战场态势。通过对中国军队在忻口战役中的战术进行微观分析可以发现:在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下,适时组织局部的反攻有助于纾解防御压力,甚至可以扭转整体的被动局面。太原会战失败后,八路军开辟了敌后战场,攻势防御的基本思想迭嬗为小规模的运动战、游击战战术,融入中共持久抗战的整体战略之中。  相似文献   

18.
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河南大片国土沦陷,中共中央作出“绾毂中原”的战略决策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性转折的一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及东南亚战场先后转入战略反攻, 日军已陷入战略上的全面被动。到1944年初,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已被切断,其在中国的长江补给线也受到中美空军的严重威胁。日军为扭转被动局面,在中国发动了旨在打  相似文献   

19.
1944年4月,日军发动以打通大陆交通线为目标的“1号作战”。这次战役的第一个阶段主要发生在河南中西部地区,故又称“河南会战”。会战后期,中日双方在豫陕交界处的灵宝地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战。灵宝战役结束后,日军再度打通平汉铁路,河南会战正式结束。有些权威学术著作认为,河南会战历时37天,期间国民党军“丢失38座县城”。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此次会战历时58天,共沦陷县城44个,如果算上有的县城沦陷两次,则共有50次。而到洛阳沦陷时,全省共沦陷县城36个。  相似文献   

20.
王作化  林生  菅强 《环球军事》2008,(3):104-106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惟一大规模使用生化武器的国家。在疯狂的侵华战争中,日军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各战场都曾广泛使用过细菌和化学武器,制造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战争恐剧,给中国人民造成了至今后果难除的灾难。然而,近年来发掘的史料证明,日军不仅在中国战场上大规模进行过细菌和化学战剂,而且在其它战场上也都公开或秘密使用过生化武器。在1939年日本与苏联爆发的诺门罕之战中,日军为挽救战场败局,曾秘密将新研制的细菌武器投放战场,结果造成口军自身1300多名士兵神秘死亡就是其中鲜为人知的一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