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为李广未能封侯而替他鸣不平。但熟悉西汉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广曾在汉文帝时因军功任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是文帝、景帝领导下的一员干将,以骁勇善射著称,其勇令匈奴畏服.时称之为“飞将军”。武帝即位,李广又受武帝领导,职位上得到数次升迁,先召为中央宫卫尉,后又任骁骑将军、右北平郡(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太守等职。武帝为臣服匈奴,命李广为前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出塞长驱远征出击匈奴。李广不善远征,曾数度迷路,虽有误军事但并未为之所动。公元前119年在漠北之战中,李广受命迂回匈奴单于侧翼,又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终未封侯,留下了一段“李广难封”的历史遗憾。  相似文献   

2.
李广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赞扬李广的诗。李广(?——公元前119年),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自幼善于骑射,在屡次对匈奴的战争中,勇猛善战,一生与敌交战七十余次,匈奴畏之如虎,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相似文献   

3.
《兵团建设》2007,(10):28-28,29
公元前169年,晁错上书汉文帝刘恒,提出“募民实边”建议,为历史上最早之屯垦戍边策。文帝采纳其言,招募民众,迁徙于塞下(今陕西北部),以抗击匈奴。  相似文献   

4.
汉朝招降匈奴策略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史实与考古材料 ,得出汉朝对匈奴实施招降战略理论的观点。汉朝迫于匈奴外患 ,长期奉行招降匈奴策略。贾谊“三表五饵”招降策略 ,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汉武帝是贾谊招降策略积极奉行者 ,招降成绩也最辉煌。在汉匈双方实施招降对抗互动过程中 ,招降观念开始泛化 ,招降保障体系也逐渐完善 ,影响了汉匈战局和汉匈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5.
平城之役是西汉与匈奴的第一次战争.此役之后,西汉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等,同时开放关市,准许双方民间贸易,促进经济和文化交流.除徙民实边、积粟富国外,西汉大力加强马政建设,发展骑兵,战斗力大幅提高;还注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以加强国防.在元狩二年河西之战、四年漠北之战中,汉军皆大胜,总的局势始得转变.  相似文献   

6.
赵充国(公元前137—前52年),字翁孙,陕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后迁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西北)。他“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尤其擅长骑射。(《汉书·赵充国传》)由于他生长在与羌、氏、匈奴等族毗邻、杂居的边地,故通晓西北各族民情。赵充国历经西汉武帝、昭帝、宣帝三朝,  相似文献   

7.
姜文华 《国防》2006,(5):83-84
千百年来“,细柳整军”作为中国历史上治军的佳话,一直是脍炙人口,广为传颂。这一故事的主角,就是我国西汉初年的一代名将周亚夫。周亚夫是汉初开国功臣绛侯周勃之子。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习读兵书,谙熟韬略。长大后,即效命于朝廷。公元前161年被封为条侯。细柳整军公元前158年冬,匈奴大举内犯,烽火直达甘泉(今陕西淳化西北),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也面临着匈奴的威胁。汉文帝除发兵赴边抗御外,又派出三支部队驻扎在长安城外,以拱卫长安,即以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屯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屯兵霸上(今陕西西安东);以…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内外媒体及出版物不断炒作中国骊轩古城(今甘肃永昌县者来寨村)为2000多年前安置神秘失踪的古罗马军团的“罗马城”的消息。甘肃永昌县人民政府在1994年立的《骊轩遗址碑文》中称:“此处为骊秆古城遗址。最早为匈奴折兰王府,后称者来寨。北二十里处为西汉初所置番禾县。西汉河西农都尉设在番禾县城南。流亡的罗马帝国远征军从西域归降汉王朝后,汉王朝安置罗马降人于农都尉之南者来寨,立县骊轩。”  相似文献   

9.
凝心聚智“一班人”信息化不是信息话。如何把加强信息化建设不停留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一直是河北省邯郸某预备役旅党委“一班人”冥思苦想的问题。这天,正翻阅《邯郸成语典故》一书的预备役旅张忠顺政委突然把目光定格在“胡服骑射”这条成语上。“胡服骑射”讲的是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受匈奴进攻赵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西部贺兰山下,平均海拔1500米,最高海拔3556米,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回、藏、满等多民族聚居的边境旗。自春秋起匈奴、鲜卑、党项、回虼、蒙古等少数民族在此繁衍生息,汉唐以来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相似文献   

11.
“美马计”我们知道美人计是三十六计之一,利用美人计往往能够出奇制胜,但在两军对垒时,利用“美马计”,同样也可以取得意外的成功。最初使用“美马计”的是战国时的李牧,当时李牧为赵国名将,在镇守雁门关时,曾见匈奴有良马数百匹,在酷热时赶到河边洗浴,李牧眉头...  相似文献   

12.
陕西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历史上这里曾是“控关中,扼河套,咽喉秦晋,襟带九边”的边关要塞。 这里曾孕育了戎边抗敌,献身疆场的杨业、韩世忠等一代历史名将和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 这里曾上演了一幕幕“誓死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历史活剧。  相似文献   

13.
陕西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历史上这里曾是“控关中,扼河套,咽喉秦晋,襟带九边”的边关要塞。 这里曾孕育了戎边抗敌,献身疆场的杨业、韩世忠等一代历史名将和农民领袖李自成。 这里曾上演了一幕幕“誓死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历史活剧。  相似文献   

14.
郑吉,会稽人(今浙江),自幼尚武,少有大志,喜习外国事。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勇敢,有谋略。他是从士兵累功逐步升为将军的。在统一西域的大业中,立下了功勋。主动出击,再征车师车师为西域军事要地,分前、后庭两部分。车师前庭位于今吐鲁番盆地,车师后庭在今吉木萨尔县之北,控制着天山以北地区。匈奴僮仆都尉常驻今焉耆一带,以车师为后援。因此,控制车师对汉朝和匈奴都至关重要。公元前90年、99年,汉武帝曾两次从中原派兵远征车师,  相似文献   

15.
如何去奖、奖什么,是奖励工作中的重要课题。汉宣帝刘洵的“画图旌扬功臣”的做法很值得借鉴。汉宣帝刘洵即位后励精图治、任贤用能,轻徭役、薄赋敛,一举击败匈奴,安定了北方,完成了汉武帝未竟之志,可以称得上是西汉的中兴之君。但他却不以明君自居,他深知成绩的取得是由于众大臣齐心协办的结果。在甘露三年他将以霍光为首的11名辅佐有功大臣召至未央宫中的麒麟阁内,画其图像,署其姓名、官爵加以表扬,由此开创了画图旌扬功臣的先河。在刘洵那个年代奖励大臣的方法重则封官予爵,轻则俸以金银珠宝,而他的这个匠心独运的方法,为后世作出了表率…  相似文献   

16.
常惠,山西太原人。幼年家贫,少有大志,爱学习,喜习外国事,机智勇敢,威武不屈。因功封为长罗侯。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初立,对汉表示友好。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武帝嘉其义,乃遣中郎将苏武持节送还留汉的匈奴使者,并带大批礼物赠送单于,答其善意。常惠自奋应募,以假吏身份随苏武等百余人出使匈奴。  相似文献   

17.
“程”指程不识,“李”是李广,两人都是汉武帝时北击匈奴的名将,但李广在历史上的名气却要大得多。也许是因为李广人生际遇更坎坷,更有戏剧性,而且他又是汉代另一个著名悲剧人物李陵的爷爷。而李陵——是司马迁心中永远的痛。无论因为什么,太史公的确在李广身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和情感。相比之下,程不识要逊色得多,程只是作为《李将军列传》中的陪衬角色出现的。但是,从军事学的角度来看,“程李将兵”却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将兵方略,可谓两峰并峙,难分伯仲。在这方面,我们不应该“厚李薄程”。  相似文献   

18.
《论语》中的“知”是一种知识、才智、智慧,也是一种认知方式。它的内容广泛,可粗分为“闻见之知”和“德性之知”,“知”来源于“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孔子主张通过多见、多闻、多习、多行等方式“学而知之”。“知”是为了获取一种“智”的生命智慧,为了培养一种“仁智”双修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9.
公元前三世纪末,当我国西汉王朝建立的时候,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蒙古高原为中心的新兴奴隶制部落国家。匈奴统治集团经常派骑兵南下,杀掠人民。破坏生产,构成了我国北部的主要边患。汉武  相似文献   

20.
李广张弛有度的治军模式,有利于大兵团远程奔袭作战,减少了行军中繁文缛节造成的不必要消耗。李广作战指挥的主要特点是依托障塞、烽燧和长城进行防御作战,有效地遏止了匈奴骑兵的进犯,但未能与汉军车、步、骑兵优良装备和协同作战的优势有效结合,从而限制了其作战效果。皇权专制政治的影响、汉朝对匈战略的调整和个人性格的不足,是造成“李广难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