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防技术向民用领域转化,近日,受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国防知识产权局委托,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集中编制印发了《国防解密专利转民用推广目录》(第一期),供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转化服务机构等参考使用。《国防解密专利转民用推广目录》(第一期)发布的解密移交项目共2452项,按国际专利分类表分类,内容涵  相似文献   

2.
知识产权的发展在军民融合事业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更好地打通军转民、民参军的通道和脉络。为解决国防专利转化运用途径不畅、国防专利审查维权机制滞后、专业性一站式服务机构缺失等问题,本文提出建设地方国防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即地方国防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将知识产权保护、国防安全发展、地方经济建设融为一体,以期有效促进国防知识产权转化需求的市场化,解决国防知识产权维权难、地方专业服务平台缺乏的问题,推动完善国防知识产权大保护和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下,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本文结合后勤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军民融合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从后勤信息化军民融合的历史背景,国防专利的知识产权制约因素、知识产权对后勤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阐述了提升知识产权对后勤信息化军民融合支撑作用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国防专利的民用化转变对军民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国防专利除了具备普通专利的特点外,其还具有保密性、非完全市场性、利益分配的特殊性等特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国防专利制度,国防专利由政府和军队两家进行统筹管理,但目前我国的国防专利制度的建设并不完善,国防专利权利归属混乱、普通专利与国防专利的申请体系不协调、定密解密机制僵化、国防专利激励机制不足等问题突出,我国应尽快明确国防专利的权利归属,建立国防专利和普通专利在申请中的联系协调机制,设立合理的解密年限和定期解密机制,建立国防专利的合理激励机制,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国防专利制度建设,促进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实力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5.
军队科研机构推进国防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队科研机构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大量科技创新任务,产生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科技成果,推动军队科研机构国防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是贯彻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必要途径。分析了军队科研机构国防知识产权转化的现状及制约转化的现实障碍,并结合实际探讨了推进军队科研机构国防知识产权转化的建议举措。  相似文献   

6.
重保密、轻解密、解密迟滞等问题是制约国防专利向民用领域转移的主要因素。在分析国防专利解密机制重构的现实必要性基础上,结合国防专利制度,围绕保密顾问委员会的建立、解密依据、解密流程等内容,系统设计以年度动态解密、强制解密以及主动申请解密3种类型构成的国防专利解密机制,并从国防知识产权机构在解密工作的权力确定、失泄密的责任明确,以及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本刊讯12月10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暨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2016年年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隆重举行。会上,作为18个国家级新区中唯一被赋予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重任的青岛西海岸新区介绍了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情况,引起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强烈关注。8年前,古镇口军港启动建设,6个村庄1429户人家一个月时间全部搬迁完毕,创造了国防工程动迁的"古镇口速度";8年后,青岛古镇口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了装备技术保障中心、军地人才培养中心、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心、军队社会化保障中心"四大中心",努力打造全国深度融合发展样板区、靠前综合保障示范区、陆海统筹特色海军城,创造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讯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从国防技术的解密到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研发,从军工国企所有制混改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试点,从探索和实践军地合作的新方法到促进军民科技相互转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已成为全社会认同的趋势和潮流,融合成效也初步显现。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系列文件精神,统筹推进军工技术应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助力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述了国防专利的基本特点,分析了我国国防专利的现状、问题及制约因素,针对我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结合国防专利的特点,研究提出了加强国防专利保护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为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106号)关于"促进知识产权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部署要求,国家知识产权局与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决定共同开展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工作。《通知》总体要求包括:围绕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以破解制约知识产权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制度性壁垒、政策性障碍和体制性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推动深化知识产权军民融合"简  相似文献   

11.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军民融合和国家安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原则和设计思想,针对国防知识产权运营机制问题展开研究,从运营机制总体框架,可市场化国防知识产权生成机制、价值生成机制、价值实现与传递机制等方面,设计了军民融合背景下国防知识产权运营机制,并提出机制实施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构建基于军民融合的装备技术创新体系是提供装备技术创新能力的源泉。从国家技术基础、国防技术创新政策、装备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基于军民融合的装备技术创新环境。结合装备技术创新主体的构成、运用等方面,明确装备技术创新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从准入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技术推广制度、技术研发标准等方面,构建起基于军民融合的制度体系。提出3种基于军民融合的装备技术创新机制,即军地协调机制、资源整合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讯(记者曹福成)11月28日,由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中心和福建省龙岩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暨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2015年年会在上杭古田举行。国防大学副校长、国防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毕京京中将、福建省政府副省长、龙岩市委书记梁建勇,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主任、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副理事长肖冬松少将,科研部副部长王锡武少将,  相似文献   

14.
<正>网信事业代表着经济领域的先进生产力、国防和军事领域的新质战斗力,是信息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主战场和战略制高点。近年来,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党中央提出军民融合必须向太空、网络空间等重点领域聚焦用力,网信军民融合已成为多领域融合发展集聚中心,是实施航天军民融合战略的最佳突破口,迫切需要也完全具备先行先试的条件。本文结合航天强国、网络强国  相似文献   

15.
推动军民两用技术转移是实施军民融合的重大战略。当前军民两用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既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问题。推动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向民用转化,应完善相关法规制度,通畅转化渠道,建立两用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社会服务体系,建立国防知识产权转化专业化机构和队伍。  相似文献   

16.
国防科技民用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尤其是因涉及国防利益,科技成果转为民用首先要跨过"专利解密"这道关口。对国防专利进行保密十分必要,但如果解密不及时,就容易造成国防专利柬之高阁。对此,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专家姜鲁鸣教授、王伟海副教授。  相似文献   

17.
国防知识产权在民用领域运用是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一种投入、两种产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军民融合是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交融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军民融合国防研发投资中介是由军民双方共同参与的国防研发投资机构。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建立健全以军民融合为背景、以市场为基础平台、以促进国防研发为目的投资中介,发展多种多样的中介形式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地阐明了军民融合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国防战略的根本性质,深刻论述了军民融合的方向、目标、任务和途径。全面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军民融合的科学内涵,是我们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科学地阐明了军民融合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国防战略的根本性质,深刻论述了军民融合的方向、目标、任务和途径。全面领会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军民融合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湖北省关于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在湖北省国防科学工业办公室指导下,武汉大学联合省内雷达行业多家单位,主动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于2014年5月牵头组建"雷达技术军民融合武汉大学协同创新中心"。雷达技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已逾一周年,中心的发展目标、合作思路、研究方向日益清晰。随着后期协作的深入,中心的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