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课是关键,但是其他课程同样具有育人功能。“三全育人”理念旨在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的提出,充分肯定了高校思政课这一主阵地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强调其他任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应协同合作,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政治水平以及道德品质的提高,从实践层面推进了“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当前,高校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面临一系列的实际困难,这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深入和提升育人功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高校应协同所有教师,深化对“三全育人”以及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构建全过程育人链,融汇全方位育人空间,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有序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2.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立德育才是高校的关键任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和立德育才的双渠道。高校必须努力构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商教学体系、共建教师队伍、共管教学过程、共享教学成果的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践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才、为党的伟大事业育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3.
陈海鸣 《中国军转民》2023,(22):160-162
在新时代,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推动了高校内涵式发展,提高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需要培养协同育人共同体意识,构建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水平,深化协同育人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4.
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资源。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发挥育人实效,是新时代大学生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必要渠道,也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诉求。思政课教师要紧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的学理性,深挖斗争精神内涵,突出育人旨归;要围绕斗争精神价值,强调落地落实;要服务斗争精神实践,强调守正创新,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相似文献   

5.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形式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实施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基本方向,也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行、道德情操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逐渐成为现阶段高职院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文章通过思考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与影响,针对性提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工作路径,提高思政教学效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6.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对祖国的一种情感,是国家发展、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支柱,发扬爱国精神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立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思政课中,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深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7.
王元 《中国军转民》2023,(12):16-17
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教育意义。高校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整体与局部相统一的原则,加强思政课建设、坚持多元协同育人、丰富教育教学载体,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感召力,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培养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应尽之责和特殊使命。从价值逻辑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引导学生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树立正确党史观;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激发学生使命担当;强化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提升育人价值。从问题逻辑看,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党史教育形式和载体单一化制约学习积极性;教师学科背景的不同致使党史教学水平参差;网络平台多样化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等现实困境。从实践逻辑看,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抓住关键问题,瞄准学生党史学习需求;把握育人主体,提升教师党史育人本领;优化教育渠道,创新课堂党史融入形式。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坐标、新定位,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如何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课程,一直是思政课教学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进一步提升课程教育教学质量,落实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应以学生为中心,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多样化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0.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红色历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谱系,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平台,因而思政课的作用至关重要。将辽沈战役红色历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增强思政课生动性。为了将辽沈战役红色历史切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深度挖掘辽沈战役红色历史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思政课讲解,营造辽沈战役红色历史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1.
唐辉 《中国军转民》2024,(7):178-179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具有丰富精深的内涵和育人价值。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成为当下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的内容,还扩展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渠道。文章从思政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个维度分析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在大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可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体验式学习等创新形式,更好的融入到蕴含大量“思政育人”元素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之中,促使大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同并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提升高校军事理论课的实效性以及“思政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民族团结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增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强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及文化的自信心。通过将非遗文化传承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通过社会实践、专业设计、思政课堂,宣传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构建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着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4.
王鑫 《中国军转民》2023,(12):77-78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组织领导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延安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发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弘扬了艰苦朴素的中华民族优良作风,是党长期以来在革命斗争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与精神结晶,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精神可丰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完善教材体系,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延安精神、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搭建校内外思政教育联动平台等方式,可加强延安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党史是讲好高校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切实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针对党史教育理解浅层化、党史文化活动建设力度不足、忽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的问题,提出要从“知”入手,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从“情与意”入手,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从“信与行”入手,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党史教育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赋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大思政课”建设是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必须坚持守正和创新,在全面理解“大思政课”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渠道,坚持促进多主体合作育人,以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为目标基础,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之间建立桥梁,促进“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构建的实践路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任倩 《中国军转民》2024,(3):147-149
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系学生人生道路选择、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大事。本研究在分析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和基本遵循的基础上,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载体,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9+3”学生为例,探索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1+3+4”教学模式改革,1组线上知识点教学视频+3次相关教学设计+“赛、讲、论、忆”4个层次组织实践,从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活动三个层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为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既必要又需要构建融合共建机制,完善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强化校园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当代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肩负着用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国家优秀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阵地。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一些研究表明,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其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将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可以实现我国优秀传统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的一次重要改革,本文主要就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红色资源的实践进行研究说明。  相似文献   

20.
马晓娟 《中国军转民》2023,(22):165-166
虚拟仿真技术是数字时代的前沿技术,为了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和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近年来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中心的相继建设,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依托仿真体验中心的虚拟体验式教学成为当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趋势。本文以虚拟仿真体验对思政实践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为切入点,分析当前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基于虚拟仿真体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思路,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能,服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