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教育思想,是一个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可统称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毛泽东教育思想是在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第一个理论形态。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又一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2.
沈阳 《政工学刊》2023,(3):10-13
<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不断取得理论创新成果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最终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任务,完成具体时代使命。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宝贵经验包括如下方面。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党的坚强领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同中国革命、国防军队建设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相结合的实践过程及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进程,经历了三个重大发展阶段、两次历史性飞跃,由此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实践和军事理论实现了与时俱进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正确认识和处理理论与时代、理论与实践、理论与理论自身的关系,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从理论构成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与人民属性以及其不断发展开放的品质。从实践路径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凝结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并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指导党和人民创造伟大成就,呈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需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科学评价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用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来解决时代问题,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确立党的基本路线;邓小平提出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和马克思主义应该为大众所有的思想,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造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大众化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脉络及经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伴随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始终的动态历史过程,这一过程给我们诸多启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解决不同历史时期面临的时代课题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吸收融合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结合;坚持弘扬科学真理与修正错误、破除谬误相结合;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与指导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相结合;坚持领袖主体、知识分子主体和广大人民群众主体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的最高目标,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中国化进程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当代中国破解世界性发展难题提供了理论基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础工程.邓小平在推进理论创新上的独特贡献与意义在于提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富有实践价值的理论基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理论新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军事经济理论中国化已有80多年的发展历史,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不断创新发展,呈现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阶段性和时代性明显、紧紧围绕军事斗争实践等特点。继续深化研究,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军事经济理论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体系,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军事经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该文以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审视与创新路径为主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进行审视,提出了以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为创新路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规律,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最近,我欣喜地看到,夏东民教授又一部力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历程与规律研究》问世了。这部长达40万字的著作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夏教授在十多年间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的又一学术研究成果,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理论研究是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它蕴含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基本规律以及若干问题的研究之中;要深化马壳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理论研究,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视域,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模式论的研究困境并积极找寻摆脱研究困境的可能性出路,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正>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并勇于进行理论创新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回望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在一次次求索、一次次挫折、一次次开拓中完成中国其他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根本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党的二十大对十八大以来的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进行了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作出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升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为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在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实现了新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准确把握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必须从当代中国语境中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定位问题入手.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成果,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是科学回答国防与军队建设重大时代课题的必然产物,是新时期国防与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性升华,它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军事篇”。本文从宏观层次和多个角度分析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创新发展的基本历程、科学内涵和历史必然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充分运用这一强大思想武器,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云  薛小荣 《国防》2004,(8):4-6
邓小平国防思想是邓小平关于新时期我国国防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新时期国防建设的科学指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邓小平开创了和平时期国防建设的新道路、新境界,实现了马列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国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战争与和平理论同中国传统战略文化在当代中国国防建设实践中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以和平性、防御性和人民性为价值取向的国防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主流,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国防思想的始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邓小平国防思维方法,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