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普遍存在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互脱节,未能形成有效的协同效应。文章从理工类专业课程《计算机图形学》出发,将思政元素与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一一对应,通过具体的案例阐述在不同教学环节中如何融入思政教育,实现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同时,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是高等学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师范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不仅连接了教育理论与实践,也承担着师德养成和职业规范形成的重要任务,因此本文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核心,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活动、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讨,以期通过课程学习,对师范类学生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引领,同时也为其他师范类平台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内在元素中蕴含的思想智慧、行为准则与精神品质有助于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劳动观念的形成、人文素养的提升。然而,中华优秀农耕文化在融入涉农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却面临着实施载体缺乏、农耕文化与思政教育断链、中华农耕文化吸引力缺失等实然困境。为此,需从三方协调入手,系统优化融入路径。第一,构建农耕文化新媒体平台,为思政教育增“新意”添“新翼”;第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发挥“以文化人”功能;第三,挖掘农耕文化资源,使思政教学更具“力度、温度、高度”。  相似文献   

4.
本课程秉承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大思政”教学理念,分析了课程思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联系和差异,结合课程思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从设置课程思政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丰富教学方法和载体、优化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呈现课程思政教学的设计思路,挖掘、凝练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合,旨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同时,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育人”先“育德”,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机统一,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幼儿游戏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其中融入课程思政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而目前高校课程思政融入幼儿游戏专业课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可通过加强学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完善《幼儿游戏》课程思政建设的集体备课制度、建设《幼儿游戏》课程思政案例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融入课程思政、完善《幼儿游戏》课程思政考核评价体制五方面来加强育人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形式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实施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基本方向,也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品行、道德情操的重要力量,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逐渐成为现阶段高职院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文章通过思考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开展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与影响,针对性提出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工作路径,提高思政教学效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课是关键,但是其他课程同样具有育人功能。“三全育人”理念旨在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的提出,充分肯定了高校思政课这一主阵地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强调其他任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应协同合作,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政治水平以及道德品质的提高,从实践层面推进了“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当前,高校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面临一系列的实际困难,这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深入和提升育人功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高校应协同所有教师,深化对“三全育人”以及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构建全过程育人链,融汇全方位育人空间,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有序深入推进。  相似文献   

8.
在“新文科”和“大外语”的背景下,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人文核心素养、培养思辨能力和正确价值观念的需求迫在眉睫。经典阅读课程作为一门集语言学习、文化介绍、思想引导于一体的输入型为主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以本土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理论指导,发挥文学文本的“教诲”作用,同时以产出导向法为教学设计指导,探析经典阅读课程的思政路径,以期实现该课程在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意义,培养具有文化间交流互鉴能力和承担文化输出之责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相似文献   

9.
魏龙吉 《中国军转民》2023,(23):163-165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职院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高“三全育人”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推动教育数字转型,为实现高质量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为例,对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及评价方法详细论述。针对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缺乏系统性设计,路径不明晰;缺少精准学情分析,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不深;课程思政目标达成度难以测量,评价结果缺乏精准等现实困境,基于教学与数字化深度融合,构建“数字赋能、三层协同、双向融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基于数据要素的诊断、反馈、改进与提升功能,探索协同、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模式,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更具科学性、适切性和推广性的实施路径与评价依据,实现课程思政育人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10.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和国家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内容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决定着课程思政的建设成效。新疆高校是新疆社会人才资源重要输出地,课程思政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新疆高校担负着维护地区稳定及社会发展双重任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深刻理解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的时代意义,坚持新疆高校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原则和要求,不断丰富高校课程思政内容,提高课程思政育人实效,“为新疆培养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各类人才”。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是适应数字化时代教育需求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文围绕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价值、现状和路径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对教师成长为“四有”好教师、契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趋势、满足数字时代学习者需求变化等方面的价值意义。其次,深入解读了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包括顶层设计待完善、教师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足、技术应用与育人功能平衡问题、教师设计能力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国家、高校和教师自身三方面入手,着力在赛、教、研、改四方面增强思政课教师数字化课程建设能力、建立并完善数字化教学能力评估标准等路径,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数字素养。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这一要求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提供了明确方向。当前,全军院校都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进课堂工作,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局面。其中,“全方位”不仅指全部的课程,还指课程的全部环节。在课程中适当融入“思政元素”对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之一,政治性极强,在立德树人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课程中,能够使学生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而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实现武警院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对于改变武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推动构建武警院校"三全育人"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武警院校"课程思政"还存在缺乏顶层设计、制度机制还不健全完善、"课程思政"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教员"课程思政"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等现实问题,需要从完善顶层设计、强化"课程思政"理念、培养教员"课程思政"能力等方面推动武警院校"课程思政"。  相似文献   

14.
在《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中,以深化地球科学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为核心思政元素,以刻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及民族自豪感等为辅助思政元素,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为主要目标,明晰了测绘类专业《地球科学概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与实现方式。引用珠峰高程测量、北斗精神和南海深海勘探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地球科学实践案例,增强课程实用性和吸引力、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重构课程教学目标,强化学生地球科学观、科研观和职业观,为测绘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创新途径,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地球科学和测绘技术领域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为高校地球科学相关专业的教育改革及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5.
军事理论课程既是一门介绍军事理论知识的公共基础课,又是一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政治课。这两方面共同构成了军事理论课程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史融入军事理论课程,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统一,是提高军事素养、培养爱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方法,有助于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积极开展高校思政新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工作,能够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还能够引导高校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由此来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受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理念影响,明显存在内容空洞、学生积极性不高和教学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不利于发挥思政课作用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任倩 《中国军转民》2024,(3):147-149
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系学生人生道路选择、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发展稳定的大事。本研究在分析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和基本遵循的基础上,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载体,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9+3”学生为例,探索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1+3+4”教学模式改革,1组线上知识点教学视频+3次相关教学设计+“赛、讲、论、忆”4个层次组织实践,从创新教学形式、优化教学内容和丰富教学活动三个层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为思政课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立德育才是高校的关键任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和立德育才的双渠道。高校必须努力构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商教学体系、共建教师队伍、共管教学过程、共享教学成果的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践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育才、为党的伟大事业育人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19.
阐述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内涵、应用意义,深入分析了特种车辆构造与维修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存在的问题。为推动高职特种车辆构造与维修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从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整合课程内容、构建思政内容体系,注重思政元素评价3个方面,提出高职特种车辆构造与维修类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素养、爱国精神、使命担当的重要课程。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思政课协同育人。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因为经验的缺乏和认知的不足仍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困境。因此,必须要构建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推动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