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互联网正迅速进入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带来人们精神生活、价值观念、道德领域的深刻变化,同时对大学生德育素质带来影响,大学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影响,构建大学德育网络系统,不断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军人价值观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革命军人必须正确处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 ,把奉献放在第一位 ,把崇高的精神需要放在第一位 ,并努力把价值认知与价值实践统一起来 ,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由"潜在"到"现实"的转化,是一种涉及特定主客体因素、包含既定价值关系的特殊矛盾运动,具有价值实现与价值再造的统一、精神价值实现与人的价值实现的统一、主体"内外兼修"的统一等表现形式.强化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效应需要注重教育信息客体的多层次开发、开启广大官兵参与教育的主体意识、拓展载体性中介的"桥接...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包括大学办学的价值取向,以及大学师生员工的社会理想、道德信念、价值观、创新精神等以及与此相联系而形成的管理制度、行为方式、教学和科研特色等等.积极的大学文化的系统化形成,有利于加强大学内部师生员工积极向上的体验,成为大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会为大学树立形象产生张力,进而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增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然而,近年来我国大学在政府行政权力主导、管理体制官僚化运转、社会功利主义思潮等共同作用下,过分扩张和唯“学术GDP”是论,千校一面,作为大学文化内核的大学精神严重缺失.为此,在提倡高等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今天,重塑大学精神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5.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也是大学存在价值和个性特征的集中体现。本文对比考察了东西方大学文化与精神起源,认为中国大学精神的真正源头在中国丰厚的文化积淀中,扎根于五千年的传统文明,同时吸收了西方文明的精髓。中国的大学只有高扬尊道贵德、育人新民、自由独立、兼容并包、崇尚民主等大学精神,远离媚俗趋利的不良倾向,才能牢固树立起自己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6.
大学文化是大学经过长期办学实践所形成的精神内核与特色气质。军队院校重视特色大学文化的培植与构建,具有给军队院校发展提供价值追求、提升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声誉等多元功能。军队院校的大学文化的构建,应以行为载体作为核心。  相似文献   

7.
延安精神与北京理工大学息息相关。这所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自1940年在延安创建,就始终弘扬延安精神.坚持为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服务,坚持德育首位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德育实效取决于德育过程中德育实践变量的正作用或反作用。有效控制德育实践变量,使之正作用最大化是大学德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钱学森之问”,是已故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生前多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振聋发聩的反问是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深刻反思.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教师,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至关重要.大学教师是多重身份的集合体——“传道”、“授业”、“解惑”,大学教师的人生终极价值在于使三者得到有机结合,成为社会集体中学术精神、人文精神与公共精神的担当者,成为一个真正的理想者与实践者,从而对学生形成“知行合一”的深刻的灵魂塑造与影响,做一个“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大学教师.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必须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为继续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提出必须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就是要确立尊重社会价值与尊重个人价值统一的德育价值观;灌输社会规范与培养个性能力结合的新任务观;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并重的德育资源观;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辩证统一的新主体观;"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的德育途径观;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并重的德育队伍建设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